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后金融危機時代船舶產業競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產業競爭力實證分析
(一)分析模型回顧產業競爭力分析理論,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提出的行業結構五力模型逐漸成為主流,但此模型主要基于國家或區域產業競爭力分析,不能簡單適用于本文論點。綜合考慮船舶產業主要公認評價指標,以及相關數據來源的權威性。
(二)分析方法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將上述模型中的9個變量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互相無關的幾個綜合變量,再選取方差大于1且累積貢獻大于80%的變量為主成分,加權計算綜合得分。
(三)分析過程及結果1.分析過程。以各主要造船省份為比較分析對象,選取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和2013年為研究年份,各指標的原始數據取自《中國船舶工業年鑒2010、2014版》,以SPSS軟件為分析工具。因篇幅有限,僅列出因子得分,以及通過計算得出的主成分得分、綜合得分和排名。2.需說明的問題。(1)在采用原始數據時,本文采用“修正總噸”計量,不僅相對于載重噸、總噸更能正確反映造船工作量大小,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船價高低和產值大小,因而在產品結構差異很大的企業之間能比較準確地表示造船產量、造船工作量和造船能力。(2)在對2009年數據進行分析時,方差大于1的因子1和因子2累計貢獻達到了93.075%;在對2013年數據進行分析時,方差大于1的因子只有1個,且累計貢獻達到了84.54%;均能代表主要變量相關情況。3.分析結果。通過實證分析,得出2009年和2013年產業競爭力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別為江蘇、浙江、上海;福建2009年排名第9位,2013年上升一位至第8位。
二、產業競爭比較優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船舶產業投資偏少,規模和實力相對偏弱;進入新世紀后,國務院《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15)》中明確要重點建設環渤海灣地區、長江口地區和珠江口地區三大大型造船基地,2014年,三大造船基地造船完工總量已占全國90%以上。福建船舶產業未能納入國家戰略規劃,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但與上述造船大省(市)相比較,福建船舶產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一)歷史優勢福建船舶產業歷史悠久,馬尾造船公司發端于1866年因洋務運動而生的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規模最完整的造船基地,誕生了中國第一艘千噸級兵商艦船、第一艘遠東最大巡洋艦等,船政41年來生產的艦船總噸位占當時全國的82.26%,創辦初期產業工人占全國的30%;廈門船舶重工的前身系1858年英商投資廈門船塢公司,距今已有近160年歷史。深厚的造船歷史文化積淀和精神傳承,是福建船舶產業獨特的人文優勢,在精神層面有利于激勵產業發展。
(二)區位優勢福建發展船舶產業區位優勢顯著:一是福建作為海洋大省,海岸線長度和深水良港資源均位居全國之冠,發展船舶產業自然優勢顯著。二是福建北臨浙江、上海、江蘇,南接廣東,均是經濟發達地區,亦是造船大省(市),可從其帶動效應中獲得紅利,特別是周邊省份船舶配套業對造船業務的支持。三是福建地處東南沿海,臺灣海峽西岸,在軍事上處于第一島鏈關鍵位置,發展船舶修造重型工業具有戰略上的獨特優勢,亦可填補區域發展短板。
(三)政策優勢近年來,國家賦予福建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將帶動國際國內資本加速投資福建船舶產業:一是福建對臺政策優勢,體現在國家設立的4個臺商投資區、閩臺“小三通”和“兩岸直航試點”、閩臺海上小額貿易試點等優惠政策;二是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勢必加大與東盟、歐洲、非洲等海絲沿線國家的貿易對接力度,有助于帶動福建航運業和船舶業發展。三是國家批準在福建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先行先試政策優勢為船舶產業發展帶來新一輪政策紅利。
(四)國際市場優勢1980年代,福建的造船企業已將產品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現對英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典、丹麥、挪威、希臘、美國、澳大利亞、秘魯、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卡塔爾和法屬波利尼西亞以及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或地區均有出口經驗。金融危機以來,福建主要船企堅持差異化競爭戰略,若干核心優勢產品在細分市場上占有率較高,且在東南亞、歐洲等形成一批穩定的船東客戶群,2013年,全省船舶產品出口金額10.65億美元,位列全國第8位,國際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三、主要結論和對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福建船舶產業總體規模與江蘇、浙江、上海、遼寧等造船大省(市)差距明顯,主要原因是長期投入不足;同時,通過分析發現,福建船舶產業自身發展速度較快,并依靠獨特的產品定位,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依然保持了較快發展態勢,其產業競爭力在全國的排名升至2013年的第8位。通過定性分析,發現福建船舶產業與其他省份相比較,具有獨特的人文歷史優勢、區位自然優勢、先行先試政策優勢和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產業競爭的后發優勢明顯。
(二)對策建議2014年,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過程中,全年貿易量增速僅比GDP增速快0.8個百分點,與國際金融危機前5年貿易量快于GDP增速1倍形成強烈反差。2015年,主要國際組織預測世界經濟形勢好于2014年,全球貿易增長將有所加快,但仍存在金融和地緣政治風險等制約和不確定因素。1.提高產業集中度。船舶產業是重型工業,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福建船舶產業集中度不高,其龍頭企業福建省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014年產值100億元,僅占全省產值的36%。后金融危機時代,國家出臺《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船舶行業規范條件》、《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等,限制新增產能,規范現有船企造船生產。在此背景下,福建船舶產業應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引導優勢企業通過整合、重組、兼并,擴大高端產能,發揮規模優勢,進而帶動全省產業競爭力提升。2.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的競爭優勢越來越依賴于他們的智力資本——知識、經驗、技術、研發、人才等“軟”資產的不斷創新,而不是依靠廠房、設備等“硬”資產。福建船舶優勢產品較單一,與先進船企相比,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水平均不高,企業開展R&D活動力度不足,全省僅有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1家企業被評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下一步,應加大產學研用結合、科技研發投入和高科技領軍人才的引進力度,依靠創新驅動產業競爭力的提升。3.深化差異化競爭戰略。福建最大的造船塢僅10萬噸,而全國30萬噸及以上的造船塢有37座,無疑福建在建造大型船舶方面與其他省份競爭毫無優勢。福建船企應發揚傳統優勢,深化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在中小船型、高附加值船型、特種船型市場上找準定位,如大力發展汽車滾裝船、海洋工程輔助船、中小型海洋工程平臺、客滾船、風電安裝船、遠洋漁船、軍輔船、公務船、豪華郵輪等,并適度保持傳統商船如支線集裝箱船、10萬噸級以下的散貨船和成品油船的建造優勢。4.用好差別化優惠政策。加強產業內部管理,提高組織化程度,發揮船舶行業協會、造船工程學會等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組織和引導船舶企業用好用足差別化優惠政策。一是國家對福建省的優惠政策安排,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政策,近期主要是充分對接自貿區制度創新和政策紅利;二是福建省的支持企業發展政策,如福建省政府2013年的《關于促進船舶工業轉型升級十一條措施的通知》,2015年的《關于促進工業創新轉型穩定增長十條措施的通知》等。三是自主創新政策,2014年初,福建省科技廳公布了33條企業自主創新優惠政策,包括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財稅優惠減免、企業與產業技術創新、人才和團隊建設等6大方面政策,船舶企業應主動對接,用好用足政策。
作者:徐海亮 單位:福建省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