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對公司融資行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身處風口浪尖的金融行業,受到的直接沖擊尤為明顯。本文從融資行為的角度,分析了這場罕見的金融危機給中國國內的保險公司造成的影響,指出在嚴峻的考驗面前國內保險公司需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求得先機。
關鍵詞:金融危機;保險公司;融資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還在繼續蔓延。受到這一重大事件的影響,全球經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作為新興市場中耀眼的明星,中國經濟一直保持了穩健的增長態勢,隨著未來保增長、擴內需政策的不斷落實,相信中國經濟保持一個平穩較快的增長速度依然是可以期待的。
但即使如此,作為風口浪尖的國內金融企業,其受到的影響依然讓人倍加關注。從保險行業看,在此次金融危機形成中,保險業持有次級債券的19%,深嵌次貸的利益關系鏈中,是次級債券的重要投資者之一;保險業為次級抵押貸款提供保險,增強了放貸機構的信心;此外,保險業還為次級債券提供了單一風險保險、信用違約掉期(CDS)等信用擔保產品,大大提高了次級債券的信用評級,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因此,可以說保險業是此次金融危機的重要推波助瀾者,同時也遭受了重大損失。
中國國內的保險公司,作為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但是其影響卻不能忽視。2008年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為9784.1億元,比上年增長39.1%,是2002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8年末,保險業總資產3.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5.2%;保險資金運用余額3.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3%。而在業務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卻是投資收益率的顯著下降。隨著資本市場的高位跳水,整整一年的熊市讓保險公司風光不在。2007年保險業整體投資收益率達到10.9%,而2008年估計保險業投資收益率不會超過5%。如果按照投資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80%來計算,那么2008年全行業的整體投資回報減少了接近1200億元。這對保險行業來說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行業整體的經營狀況不加,直接的影響就是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就是“做大做強”的能力。作為典型的金融企業,保險業的做大做強離不開雄厚的資本金。對資本的持續需求,是整個行業特別是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的在企業發展初期的典型特征,因為資本金與其償付能力息息相關,而償付能力的充足與否決定了企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
可以說很多保險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險公司總是在忙著干兩件事情,一是發展業務,二是補充資本。一般來說,保險公司補充資本金主要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新股上市或者增發;二是通過原有股東持續增資;三是通過私募方式融資;四是發行次級定期債務。金融危機對這四種融資方式均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具體分析如下:
一、上市融資方式
從市場情況分析,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股票市場持續低迷,上證綜指從2007年10月最高點6124點一路下行到08年底的1820點,跌幅深達70%。從2006年以來火爆的IPO,隨著市場轉冷也風光不在。07年全年公開發行的股票為299只,其中增發178只,新股121只,累計募集資金7875.3億元。而08年全年公開發行的股票為212只,其中增發135只,新股77只,累計募集資金3765.7億元,募集額度明顯減少,同比下降超過50%。尤其是08年下半年以來,IP0幾乎停頓,高達幾百家公司的上市申請在等候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批。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一方面獲得上市批準很難,另一方面整體估值降低也不利于企業獲得滿意的價格,增發同樣困難重重。從保險行業來說,目前A股上市的保險公司屈指可數,僅有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三家公司。2007年10月,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的市盈率曾一度高達75倍和144倍,而到2008年8月,這兩家公司的市盈率則分別下降到25倍和20倍。
從中小保險公司的實際情況看,能夠滿足IPO要求的公司并不多。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的規定,發行人應當符合“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的條件,而國內眾多的中小保險公司仍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能夠符合如此嚴格的財務指標的公司屈指可數。因此通過上市來達到融資的目的,對中小保險公司來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并不可行。
二、原股東增資方式
目前中國的保險公司股東基本來自國內的大企業和國外知名的金融及保險公司,即使是已經上市的人保財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除去流通股外,占股份比例絕大多數的仍然是國內外的知名企業。保險公司的經營特點是盈利周期較長,財產險一般需要4-5年才能獲得盈利,人壽保險需要7-8年才能扭虧為盈。原始股東在獲得盈利之前持續注資的意愿有限。而這場金融危機中,其中的某些企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在中國設立保險機構的外資公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的規定,應該符合:(1)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2)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3)提出設立申請前1年年末總資產不少于50億美元等要求。也就意味著這些已經在中國擁有保險業務的公司大部分都是國際知名,歷史悠久的金融企業,而這些企業中的相當部分在這場危機中同樣無法幸免。
三、私募方式融資
國內保險公司私募的對象,除去國內有實力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外,就是國際金融機構。從私募對象看,在目前的危機中,國際金融機構能夠保全自身已屬很不容易,對外投資的意愿大大降低,同時即使有少數依然抱有對外投資意愿的機構,愿意付出的價格也大大降低。這是因為即使是私募融資,一般也會參照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倍數來衡量購買價格。在這一點上,公開市場和私募是同起同落的。
四、發行次級定期債務
2004年9月,中國保監會(《保險公司次級定期債務管理暫行辦法》,允許保險公司通過發行次級債的方式募集資金,所募集的資金可以認作保險公司的認可資產,以達到補充公司償付能力的目的。發行次級定期債務可以說是保監會為保險公司融資補充償付能力打開的一扇大門。雖然在《保險公司次級定期債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對發債的條件做為較為嚴格的規定,包括經審計的上年度末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5億元、最近兩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但是依然沒有阻止保險公司紛紛通過這一方式對外融資。如2008年合眾人壽獲準募集10年期11億規模次級定期債,中國人保集團獲準募集不超過100億元10年期可贖回次級定期債等。此前,已有泰康人壽、新華人壽、太平洋人壽、民生人壽、天安財險、太平人壽、陽光財險等多家保險公司通過募集次級債的方式,有效的補充了自身的償付能力,為促進業務發展提供了支持。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股權融資市場活躍度下降,很多企業轉而通過發債方式進行融資。而隨著對債券這種收益相對穩定,風險相對較低的投資品種的需求不斷上升,債券價格一路上漲,中債銀行間國債指數2008年全年上漲了12.5%。對于可以通過發債來融資的保險公司來說,債券市場的上漲會降低其融資的成本。從這點上看,金融危機似乎給其融資提供了一些機會。但是事情總是具有兩面性,金融市場的動蕩不安使得各類投資行為都相較以往更加謹慎,保監會對于次級債的審批也日趨嚴格。更重要的是作為潛在投資者的國內商業銀行,認購保險公司次級債的意愿顯然也不如以前那樣強烈。畢竟相比起有擔保的企業債券來說,保險公司的次級債不論從流動性或信用度上都更差一些。而對需要發債以補充資本的保險公司來說,能不能找到買家才是成功的關鍵。
在嚴峻的事實面前,如何安然度過這場風暴,或是如何在風暴中甩開對手獲得先機,是國內中小保險公司亟待思索的問題。2008年底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功能,促進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在傳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提出要“注重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難得發展機遇,在逆境中發現和培育積極因素”,這都是對保險公司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保險企業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只有緊緊抓住危機中的機遇,順應經濟發展的大方向,致力于提高業務質量,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做到在危機中臨危不亂,靠過硬的業務品質和發展質量贏得更多資本的青睞,在經濟復蘇時才能搶占先機獲得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