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機構支持企業走出去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走出去戰略實施以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金融機構的對外投資額逐年增加。據商務部統計,2014年我國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02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1%。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和加快“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在支持企業走出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仍存在不足,需要進行系統分析,采取相應措施。
一、現狀
(一)主要商業銀行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已發展成綜合性的上市銀行,具有雄厚的金融資本力量。在2014年全球利潤最高公司50強排行榜中,工、農、中、建均躋身前十(見表1),中國工商銀行以427億美元年凈利潤位居榜首。從收入利潤金額看,五大銀行足以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的代表。1.境外機構覆蓋情況。由境外機構覆蓋情況(見表2)可知,中國銀行境外機構數量最多,由于中國銀行進行國際化發展起步較早,主要也是負責涉外信貸業務,相對其他銀行來說國際化程度最高。中國工商銀行位居第二,境外機構分布亦較為廣泛,具有強勁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目前工行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為支持企業走出去制定了戰略性的目標。相對而言,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境外機構數量較少,發展重心主要在國內的基礎建設和農業發展。2.境外營業情況。銀行的境外資產、營業收入、稅前利潤所占集團的比例,能反映其國際化的程度。2014年,五大行境外資產、營業收入、稅前利潤規模分別達到8.65萬億元、1724億元以及929億元人民幣,對集團的貢獻比分別為8.7%、7.2%和7.7%,比2013年分別提高了0.5%、1.0%和1.6%(見表3)。其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是中國銀行,其境外資產、營業收入以及稅前利潤占集團的比例分別達到27.4%、19.4%和23%,較2013年提高了1.7%、1.7%和3.6%。國際化程度最低的是中國農業銀行,其2014年境外機構資產和利潤分別為854億美元和5億美元,占集團比例分別僅為3.3%和1.7%。
(二)政策性金融機構相比商業銀行,政策性金融機構對支持走出去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我國支持走出去主要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目前在國內具有20余家營業性分支機構,在境外有3家分行及代表處,同時,與1000多家銀行的總分支機構建立了行關系,專門辦理對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資貸款、對外擔保、對外優惠貸款等業務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從提供的買方信貸可以了解進出口銀行支持走出去的狀況。中國進出口銀行實際發放貸款金額基本呈現增長趨勢(見圖1)。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在防范風險、出口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夠使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形成資金保障。2009年~2013年期間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各險種的承保金額均成增加趨勢。同時,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在各險種承保金額中處于較高的水平,大部分企業都進行短期的出口信用投保,選擇中長期出口信用投保的客戶相對較少。截至2014年末,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了出口信用保險服務的企業有數萬家,提供了保險支持的中長期項目有數百個。此外,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推動下,有219家銀行對走出去的企業進行融資支持,規模達2.2萬億元人民幣。
二、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隨著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各主要商業銀行均積極采取各種金融措施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就目前來看,發展態勢良好。但是,我國施行走出去戰略的時間較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境外機構覆蓋少,業務單一。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在國際市場發展起步較晚,國際化程度不高,導致境外機構覆蓋不全面,四大行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銀行大力推進全球化,其境外機構覆蓋程度相對較高,但其來自于境外的收入和利潤仍不高。目前,工行已采取行動加大海外業務,但其他銀行的境外機構卻非常少。同時,我國目前境外投資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由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業務比較單一,不能兼顧各種走出去企業的需求。2.外匯資金不足。走出去的企業大部分在境外直接融資,但境內商業銀行的外匯存款總量有限,不能及時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資金的幫助。中國銀行在制定戰略目標時,將支持企業走出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分配大量資金在境外業務上,但其他金融機構運營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國內,外匯資金明顯低于中行,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力度有限。3.政策監管限制。2015年1月,中資企業在海外并購市場總共發生40宗并購事件,其中,披露交易金額的有26宗,所涉及金額約211.2億美元,披露交易額同比上漲324.51%,企業并購已成為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手段。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并購貸款總額不得超過并購所需資金的50%。而一些大型的境外并購項目所需大量的資金,通常都要求商業銀行提供交易金額50%以上的資金支持,否則將影響并購項目的進行。國內商業銀行由于受到銀監會的監管,無法滿足需求,而一些外資銀行在境外并購項目中更顯優勢,致使國內商業銀行在支持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4.缺乏了解國外市場、語言、國情的專業人才。由于缺少專業人才,主要商業銀行在進行機構擴展時對國際市場的情況了解程度不高,在進行投資、信貸業務時,難以謹慎的思考和估量,存在為了擴張而擴張、只為眼前利益不顧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二)政策性金融機構面對競爭愈來愈大的國際市場,我國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境外投資的不足之處也逐漸顯露。1.資金來源不足。政策性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向中國人民銀行再貸款增強資本基礎,或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籌集資金。但是,由于我國還不具備成熟的金融市場,境內外發行金融債券存在融資周期長、融資成本高、融資程序復雜等一系列問題。政策性金融機構尚且不能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長期穩定、大量的資金需求,因此,亟待尋找新的資金來源渠道。2.境外機構少,國際化程度低。政策性金融海外營業機構數量少,國際化程度低較,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難以在境外及時得到相關金融服務,特別是一些局勢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更是缺少相應機構支持。3.面臨的風險較多,且具有不確定性。政策性金融機構雖然具備政策性優勢,但由于要配合國家戰略,又要保持正常的經營管理,除承受一般金融機構面臨的經營風險外,還具有政策性風險和國家風險。風險大,且風險種類多樣、復雜。4.缺乏境外投資保險制度。沒有法律作為保障和指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風險較大,各國經營情況具有不穩定性,一旦發生風險意外,出口信用保險的實施存在較大困難且實行效率低下。
三、對策建議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企業走出去涉及各方面的政策措施,政府部門應加強協調,研究和制定企業走出去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框架,如建立健全境外投資保險制度,做好法律方面的咨詢服務等,更好地服務企業。
2.簡化審批手續,使企業融資更加便利。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政策性金融機構,在融資的過程中都有一系列的審批手續,為了更好更快地為走出去企業服務,在盡量保證手續完整、資金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環節,使企業進行融資時更加便利高效。
3.拓寬融資渠道,使企業進行融資時有多方面的選擇。企業對外投資風險大,銀行傳統的貸款服務難以滿足需求,應積極對融資渠道進行拓展及豐富。如針對一些境外項目,采取項目融資的方式進行融資,使目標國政府參與其中,保障資金來源,降低項目風險。通過對參與項目的考察研究,選擇適合的項目,使走出去的項目與融資項目相對應相融合,產生更好的效果。
4.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優化和完善國際化布局。國際大銀行的經驗表明,國家的海外戰略是影響金融機構海外布局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當前,我國政府大力倡導“一帶一路”戰略,金融機構應把握機會,加快推進國際化布局推動,提高服務走出去的深度和廣度。
5.積極發揮亞投行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作為由我國提出創建的國際金融機構,亞投行將在亞太地區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和貿易的格局帶來深遠影響。積極發揮亞投行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帶動中國的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到亞洲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去,不僅有利于推進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推動亞洲地區經濟增長,還可以更好的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中國和亞太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
作者:鄭忠良 王琳婷 錢晴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