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時代旅游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旅游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不論是出于對異域的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的好奇。在傳統的關于旅游的概念中,旅游者帶著本族群的文化烙印來到目的地,審視和鑒賞“它文化”的特異性,并在與自己文化的比較中得到效用,同時通過自身言行影響“它文化”。隨著傳播媒體的快速興起和發展,旅游所產生的文化傳播和變遷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在我國少數民族區域有著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接受“它文化”的影響并影響著“它文化”。本文通過對網絡時代旅游中的旅游文化通過經濟心理的作用產生變遷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探討,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旅游人類學文化變遷經濟心理舞臺真實
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多位于經濟不發達的西部和山區,近些年隨著其他區域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也日益深化。為了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許多旅游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開始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的自然風景進行旅游開發。隨著網絡媒體的作用日益顯化和外來旅游者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植入和和本民族對外來文化的主動融入態勢更加明顯,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那么,這里面的作用機理和影響后果怎樣,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討。
一、傳統的旅游人類學中的文化旅游
1977年美國史密斯教授主編的《旅游者與東道主:旅游人類學研究》使得新興的旅游人類學的研究內容明確:即對旅游者及旅游本身的研究以及旅游業的出現和發展給東道國地區帶來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的影響和研究。后來者正是在史密斯和以前諸多學者的基礎上研究逐漸深入和擴展。
格雷本教授延續了早期人類學家的實質論方法,通過田野調查探索土著部落的社會文化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生變遷,在他的諸多論文中深刻的闡述了現代旅游給東道國和接待地區的地方文化帶來的文化碰撞,涵化甚至文化轉型。
美國馬康奈教授在研究目的地文化產品時,借用了戲劇舞臺理論,認為在人們的行為中存在展現于外的前臺行為和掩藏于內的后臺行為。于是馬康奈提出了類似的“舞臺真實”的概念,精辟的論述了呈現在旅游者前面的“前臺文化”與真實生活中的存于后臺的民族文化之間的不同、區分前后臺文化的利弊以及經濟文化影響。
納什則更加客觀的探究了旅游人類學的文化影響,他更注重從旅游者以及東道主居民之間文化的互動來描述旅游的文化影響。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旅游者到來的文化的強勢侵入和東道主居民的主動被涵化。他把這種文化植入比較與帝國主義的經濟侵入,從而引起了更多的關于文化保護的憂慮和措施。
我們從以上的旅游人類學的產生、發展、引進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脈絡。它的研究核心很明確的指向了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標的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諸多學者的研究中,很多都提到了土著民族這樣一個概念來描述和不知覺的強化了旅游的單向文化影響。我覺得這種歷史沿革固然可以是理論變得更為透徹,但是在現今條件下,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旅游的文化影響已經從單向的、緩慢的、平面的變成了雙向的,快速的、立體的影響。
二、旅游文化與經濟心理
民族地區的固有文化是反映當地存在的一種結果。當他們為了發展經濟而把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進行包裝展示個別人看時,由于外來者的介入,他們的消費行為,語言行為,逐漸進入了當地的社會存在,必然會引起意識等文化現象的異化。這兩種文化因為旅游而產生碰撞,碰撞的效果可能是互斥,也可能是相互吸取部分文化因素,使原有文化產生量變,它的實質結果是緩慢的部分質變;也有可能因為碰撞而產生文化的趨同和涵化現象。那么在每個結果肯定后有隱藏的原因。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相對落后的經濟條件和封閉的生活空間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對于外界來說是一種文化上的誘惑。但是,當旅游者(通常相對于民族地區居民是在經濟上比較優越的)來到該地,他們的相對闊綽的消費會不自覺的在東道主地居民中產生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弱化了東道主的經濟心理,使其對以前的自身文化產生了一種潛意識的懷疑甚至排斥。基于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精辟論斷,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相對巨大的經濟優勢產生了一種文化領導權。因此旅游文化的相互作用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者與東道主之間的經濟力對比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心理。民族經濟心理為民族群體與經濟活動有直接關系的心理活動、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在這樣的相對劣勢的經濟狀況下對外來文化的崇尚和膜拜會引起外來文化的強勢植入甚至主動被涵化。
現代交流和旅游的媒體化以及網絡化加速了民族地區的弱勢經濟心理的認同和集體焦慮,他脫離了以前旅游者影響的單一形式,擴大了影響的范圍和速度。隨著網絡和通訊媒體的迅速普及和推廣,旅游者可以在不能去的地方通過別人旅游的成果在媒體上得到資訊,甚至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并且不分時間和距離。對東道主地來講,一方面為了吸引旅游者不得不對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進行包裝和推介,另一方面也更快捷的了解到了外來文化的魅力。這種魅力也許是一種感受,也許是一種崇拜,然后可能會模仿。這樣兩種文化的交流逐漸的脫離了時間、空間、距離、范圍等的限制,對具有弱勢經濟心理的東道主文化造成巨大的沖擊。
三、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弱勢與文化弱勢
少數民族地區的弱勢經濟心理來源于他們的經濟弱勢與文化弱勢。少數民族的經濟弱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可以從許多數據中得到解讀,下面是2008年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值的簡單比較情況,而文化弱勢則可以通過教育程度來衡量,我只羅列了在校萬人中大學生人數和人均出版圖書冊數這兩項。
從以上幾項簡單的指標可以看出不論是哪一項民族自治地方指標都低于全國平均值。少數民族地區居民雖然比以往有了更好的經濟條件和文化條件。但是與經濟發達地區旅游者比較,經濟劣勢必然會產生心里劣勢。這種經濟心理劣勢會帶來一種尋求平衡的沖動,在不能立刻改善的情況下,一方面會通過質疑自身發展的缺陷,其中就可能包括質疑自身的文化劣勢;另一方面會模仿沉淀在優勢者身上的特點,而這種特點正是旅游者的文化表征。于是,文化變遷開始發生。
在網絡盛行的今天,這種變遷進行得更為劇烈和廣泛。隨著互聯網和電視、報紙等媒體網絡的快速發展和廣發覆蓋,一方面東道主居民獲得得外圍文化的通道更為快速和便捷,這種對“他文化”的獲取還只是一種感性認知,這種感性認知隨著旅游者的到來得到現實的強化,從而有一種更為強烈的改變自己的激勵。另一方面,隨著東道主經濟的逐漸發展,居民也開始逐漸走出去進行旅游經商等活動,進行網絡推介自己的文化并可以實時的得到別人對自己文化的正面或負面評價。
四、舞臺真實、文化變遷與文化保護
文化到底是一個民族意識形態中最本質和牢固的部分,在面對外來沖擊時。覺醒的東道主居民依舊認識到自身文化中也有著非常燦爛和值得驕傲的部分。于是在把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推介時通過各種方法來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這就產生了旅游文化的“舞臺真實”。
“舞臺真實”是馬康奈的經典描述。他將旅游場域比作一個大舞臺,并劃分出前臺和后臺。后臺是東道主文化寄居于社區居民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抽象地旅游資源實在;前臺是游客所感受到的文化,最常見的是東道主的旅游產品展示地。后臺真實的生活場景經過提煉被當做旅游資源而包裝成旅游產品的過程便是“舞臺化”。舞臺化的提出主要基于兩點考慮:其一,出于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防止由于大量旅游者直接侵入民族文化原生地而引發大規模的文化涵化、文化變遷等問題,這是舞臺化的必要性;其二,為了滿足旅游者對于異域文化的獵奇心理,滿足市場對民族文化旅游的需求,這是舞臺化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