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場經濟下醫學生悲憫情懷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為中國人帶來了富裕的生活。但市場經濟下的“唯利”意識,也給各個行業的道德建設帶來了巨大沖擊,從而產生損人利己,見利忘義等不道德行為。醫學生以救死扶傷為己任,道德要求遠遠高于其他職業。因此,如何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悲憫情懷,克服拜金意識,是大學人文教育首要任務。
關鍵詞:醫學生悲憫情懷;教育;醫患
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伴隨著的卻是人心浮躁、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等風氣盛行,并深深影響學校教育和學生的思想情懷,造成“拜金”主義盛行。這種價值觀淹沒了對患者的同情心,篡改醫患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為商業關系,必然會引致刻薄寡恩和推脫式的行醫,給患者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災害。如何擺脫學生這種拜金思想,是當前醫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懷和悲憫意識,是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意識的主要方法。
1醫學生情懷教育的好處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說過“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醫學生進入大學,正是激情飛揚、熱血年少之時,心中自有對真善美的渴望,對弱者的同情。這個時候,如果大學做好“悲憫和情懷”教育,重視醫學院校學生的醫德培養,那么醫學院校學生的思想境界將大為不同。學校在知識上可以放養,在道德和情懷上必須重視。一個有高尚情懷的學生,懂得如何去努力追求實現他們理想和抱負的知識和技能。學校只要提供了技能和知識學習的場所和條件,這些學生自然懂得如何利用資源,如何提升自己。因此,醫學院校必須重視醫學院校學生悲憫情懷的培養。明代大醫士裴一中曾在《言醫•序》中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1]幾百年后,言猶在耳,令人警怵。醫學是這個世界上最崇高的職業,沒有之一。因為醫學的終極目的是解決人類本身的痛苦,拯救人類的生命,試問還有什么東西比人命更高貴?自從生命誕生,苦痛即降臨。精神上的苦痛,軀體上的苦痛,匯總在一起變身張牙舞爪的疾病;原應歡愉的生活,被疾病熬煎為日復一日的折磨。所以說:人世間的苦難,莫過于生病![2]當醫學生了解了患者的苦和痛之時,當他們心中的悲憫之情被喚醒之時,他們必將化身為天使,拯救人間疾苦!當學生心懷同情,懂得如何判斷“是與非”,拜金思想將受到他們的鄙夷和不恥。悲憫之心是一條紐帶,連接著醫生和患者。醫生的悲憫之心讓患者信任自己,而患者充足的信任,又促使醫生產生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去與死神一搏,從而才有可能挽救患者岌岌可危的生命。博大的情懷足以照亮人生,驅走思想上的陰霾,趕走拜金主義,成就高尚人生。
2如何培養醫學生的悲憫情懷
學校和老師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面對學生思想中的“污點”,學校必須加以糾正和去除。
2.1樹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識,弘揚醫學教育內在的善的使命
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道德教育,“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輔。對于醫學生來說,“德”就是醫德,“才”就是醫術。醫術是醫生的基礎,沒有醫術就不是醫生,沒有醫術就談不上醫德。沒有醫德的駕馭,醫術可能成為牟利的手段;沒有醫德的駕馭,醫生不敢面對困難;沒有醫德的駕馭,醫生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除此之外,醫學教育者應勉力消除外圍環境對醫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雖說改變外圍環境的道路漫漫,但絕不應退縮與妥協,更不應“和其光,同其塵”,而要聲聲高呼變革拜金的價值觀,為社會添些亮光,來點兒清風,使“霧霾”漸漸消散。同時,醫學院校還應念茲在茲,努力踐行應有的“情懷”,醫學教育應有所作為,對醫學生的職業情懷教育進行探索與實踐。醫學院校要遵循扶正祛邪、播種善因的基本原則,對醫學生的價值觀實施改造,為社會培育出溫情的醫學生,彰顯醫學自身的悲憫情懷。
2.2引導醫學生的善良之心
醫學的初心是至善的,即是利他的、善良的、溫情的。醫學為人之所疼而設,其初心是為了救助肉體凡胎的同類,是為了解除人不可避免遭受的病痛折磨,是為了生命的健康,是為了以患者的福利而福利,是為了滿足人們期待醫學溫煦病患身心的渴求[3]。也即,醫學內在的初心是至善的:她以悲憫地關愛生命為其本來面目和神圣使命。同時,縱觀醫學的歷史可發現,她的歷程是一部人類彼此救助,充滿人性溫暖的歷史。因而,醫學并非是功利的、物化的、金錢的;如果把醫學作為發財的手段,就是墮入了惡的范疇。醫學的終極目的是至善的。醫學的終極目的是“救死扶傷,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如果沒有對生命的摯愛,對真善美的熱烈追求,如何去實現醫學的終極目的。所以,在當今我國物質條件已經很豐富的情況下,重視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悲憫情懷,重塑醫道精神,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大醫。當然,醫學既然以患者的生命為工作對象,成功固然可喜,但不能要求完美的絕對的成功,社會需要理解醫生,醫生也僅僅是人,不是神仙,而且不同醫院的設備條件也有差別,因此不可以求全責備,吹毛求疵。醫患之間應該以真誠還真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才能共同克服疾病和痛苦。
參考文獻
[1] 黃薛冰.醫事:畢竟一場悲憫的行程[J].隨感錄,2017,01.
[2] 李叢昕.不為良相便為良醫[N].光明日報,2013,04.
[3] 張功震.醫學生職業情懷教育的遮蔽與彰顯[J].醫學與哲學(A),2016,09.
作者:李杰 唐祖霞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