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心理學的視角,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心理認同的關系,構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我認同、角色認同和社會認同,從當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的現狀出發,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探尋更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黨的報告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接班人,應自覺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在深入開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中,高校應遵循大學生價值認同的心理規律,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為切入點,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繼而促使大學生完成歷史賦予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的社會系統得以良性運轉、社會秩序得以長效維持的基本精神寄托,其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對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為不同思想領域核心價值組成的體系,為社會及其成員在是非判斷、價值取向和行為取舍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準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高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助力。高校要高度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實質,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更要從全體大學生心理認同入手,遵循大學生心理認同特點,把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內化為每個學生的內心信仰,繼而轉化為對中國夢的認可和支持,強化大學生的職責意識,使其認識到個人的修養與擔當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內涵解析
“認同”(identity)的原意為“相同”或“同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含著豐富的“認同”內涵: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價值認同,即對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認同;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的價值認同,即對國家、民族所追求的未來美好愿景的認同;對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的價值認同,即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與實踐力量的認同;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認同,即對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發展的認同。心理學視角的“心理認同”指主體的反思、覺知與建構,是主體通過社會實踐對自身的價值觀念重新理解和定位的過程。心理認同,是個體對自我意識、生活目標、價值觀的獨特的心理狀態的認同,是認識、情感、行為的一致,是“知行合一”,是自我認同、角色認同與社會認同的統一。也就是把外在的理論體系深入內心并努力外化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到內、再由內到外的循環往復的過程。馬克思關于“現實的人”的論述同樣蘊含了科學的“認同觀”,認同即不同的現實主體,通過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各種社會關系,對人的本質特征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回答。簡言之,心理認同就是“我是誰?”和“我們是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對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同學科對認同的研究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心理學中的“認同”包含三種研究取向: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強調的是自我內部的構建和整合;角色認同(role-identity)強調的是個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界定;而社會認同(social-identity)是在群體成員身份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認同。(1)自我認同:作為一種復雜的內部狀態,自我認同指的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連續感(從過去到未來的時間序列)。個體往往通過不斷探索和嘗試,在一些重要的領域(身體、性別、價值觀、職業等)中獲得自我理解和自我決策能力。相反,自我認同危機意味著一個人不能建立和維持自我認同感,即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也不能確定自己的生活目標。因此,自我認同意味著個體在特定環境中如何進行價值的自我整合。(2)角色認同: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種結構性的角色,都為其提供了某種知覺和界定自我的成分,這些角色幫助個體形成自我的觀念,同時也在特定的情境中表現出社會角色所規定的言行。(3)社會認同:自我認同和角色認同都在回答“我是誰”的問題,而社會認同則回答“我們是誰”的問題。社會認同是指個體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是個人通過所屬群體而獲得的集體性的觀念。社會認同強調的是個人將自己歸屬到一個特定的群體中,在群體成員身份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認同。通過以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闡釋,以及對認同、心理認同三種研究取向(自我認同、角色認同、社會認同)的內涵解析,我們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心理認同建立一種關聯——即“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特指大學生在政治心理、學習心理、道德心理和社會心理中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認識過程諸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我的價值體悟、情感層面的認同、角色的意義尋求以及社會的共同實踐。在深入開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活動中,高校要充分把握心理認同在個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所蘊藏的豐富內容足以幫助個體達到一種對自我的多維的和多層次的建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清晰地認識“我”和“我們”,使其思想、行動與國家、民族保持一致,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提升其自我認可、自我接納的程度,還可以使其更好地與所在群體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達到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的統一。對于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感越強,社會的凝聚力就會越大,社會的整合作用就越強。
二、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的現狀
目前,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所認同,持有肯定的態度并能體現在行動上,但仍存在如下不足。在自我認同中,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領悟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深刻性。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的途徑多種多樣:大學課堂、網絡平臺(如學習強國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校園廣播、學校的宣傳欄、各種黨政期刊等,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和精準內涵的認識仍限于表面,沒有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擴展,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把握尚未達到精準與深刻的程度。在角色認同中,大學生對自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所承擔的角色意義認識不夠。在互聯網發展迅速、信息全球化的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容易受到多元價值觀與各種文化思潮的影響和沖擊,這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模糊、價值取向發生了偏離,理想信念被淡化,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形式主義、自私虛榮等心理現象,在行為上表現為對當前的時政熱點、國家方針政策不關注,用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去對待,踐行“雷鋒精神”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吃穿住行上盲目攀比和炫耀,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小圈子、小享樂中,失去了對遠大目標的追求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在社會認同中,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尚顯不足,表現為理論認識與具體實踐之間缺乏統一性。心理認同是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統一,也就是把外在的思想深入內心并努力外化進行實踐的過程。在校園中仍存在知行偏離的現象。例如,有少部分大學生入黨的動機是有利于考公務員,或者能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能積極參加政治學習卻不參加學校的升旗儀式,理論課成績優秀,但選擇工作地點則追求條件好、機會多的北上廣,而不愿意去條件艱苦的地區扶貧支教。
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發
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已有研究中,概括起來主要有意識形態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校園文化環境優化、教師思想政治覺悟提升、主流文化及社會媒體的積極導向等建設思路,但其中很少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必然能積極能動作用于物質實踐,如何實現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到物質實踐的回歸和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成為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規避的話題。意識形態對物質實踐的能動作用必須通過“人”來完成,必須經過社會的人來實現,因此也就必須經由人的心理過程。無論是個體心理還是群體心理,都有規律可循,且具有實踐性特征,高校只有通過大學生的心理認同這一中間環節,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才能真正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回歸,才能真正讓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因此,經過個體的認知、情感、意志等認知心理過程的相互作用,激發個體的自我認同、角色認同和社會認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內化于個體的自我價值的體悟中,體現在角色意義的尋求中,完成于志愿活動的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的理論構建模式的探索,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采取多種措施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就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達成心理認同。首先,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踐活動中,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認同給予充分重視,遵循大學生心理認同的特征和規律,多措并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得到實現。大學生心理正處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在知行上表現出過渡的狀態,在心理認同上體現出體驗性、自我性和創新性的特點。體驗性是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注重情感和實踐上的體驗,從而實現由“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更關注大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實踐要求,不拘泥于單向的理論傳授。自我性是指大學生容易吸收與選擇與自己相關程度強的信息。與自身興趣、經歷、利益等越相關的信息,個體越容易接受。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主體的各種訴求進行積極有效的回應。創新性是指大學生是思維多變、富有活力的群體,活躍性和創新性是他們當前思維的特點,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反對因循守舊。這一特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方式要進行創新,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表達,提高理論體系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其次,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高校還應特別重視自我認同的整合作用。隨著現代化的社會價值標準的多元化和碎片化,大學生原有的判斷尺度和價值內涵被打亂,產生了不確定性的焦慮,自我身份的懷疑、自我價值的衰落、自我歸屬的迷失等一系列問題,使其動搖了理想信念,陷入了一種失衡狀態,自我價值和意義難以體現,從而產生了自我認同的危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我認同是對價值體系內涵的穩定而全面的認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性認知能夠避免社會價值標準多元化和碎片化帶來自我認同危機,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健康的自我認同會使學生具有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和從過去到未來的連續感。在相對穩定的社會中,個體會保持其完好的連續性。因此,能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容建構自我認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其未來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的實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闡釋的多層次的內涵可以為自我認同的完成提供豐富的價值資源;價值體系所具有的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社會責任感、引領社會思潮、提供道德規范、激發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多樣性的功能可以不斷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我認同。
最后,高校尤其要重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角色認同和社會認同,即在大學生的群體互動中不斷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尋找角色職能的社會意義。目前高校正經歷著教育深化改革的階段,在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的戰略中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要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輸出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如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豐富內涵去幫助大學生實現角色認同,這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高校應著重強調角色認同的溝通作用,讓大學生認識到這一重要性。這不僅是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還是不斷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過程,更是明確角色職能的過程,且各種服務社會的志愿活動也體現了大學生的社會認同價值,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實際上是大學生進行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能夠體驗真實的社會,由書本上的“知”向實踐中的“行”轉化,通過志愿者活動,使自尊、自豪感、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得到提升,有利于自我體悟與反思,強化了助人行為,實現了自我的社會價值。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十七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從十八大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到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足以見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蘊意。遵循大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的培育串聯到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把構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理認同作為切入點,重視自我認同(內在體悟)、角色認同(意義尋找)和社會認同(共同實踐)在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使大學生能夠真正充分領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不斷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的理論模式及路徑將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理論特色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忠軍,鐘啟東.“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方略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1).
[2]趙靜,王莉萍.認同的三種理論取向概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2).
[3]黃蓉生,石海君.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認同轉化[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6(06).
[4]陸樹程,李瑾.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機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1).
[5]操菊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理認同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2(02).
[6].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作者:張文靜 王暉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