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體育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論文內容摘要:體育經濟的產生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和確立而興起和發展的。本文通過對中西方體育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以此來更好的理解我國現階段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體育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是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的總稱。
西方體育經濟產業的起源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和活動,都有一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體育作為一項產業活動,是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和確立而相繼萌芽和演進的。西方學者一般認為,體育作為一項產業起源于英國。現在體育產業經營的絕大部分運動項目,基本上都源于英國的“戶外運動”,如足球、高爾夫球、保齡球以及部分水上和冰上運動項目。伴隨著英國殖民者的對外擴張,又把這些項目傳播到世界各地,這在客觀上為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體育經濟產業發展需要有完整的組織形式,而早期最為著名的組織形式就是“俱樂部制”。世界上最早的俱樂部就產生于英國的紐瑪克特,1750年這里的貴族資助成立了著名的賽馬俱樂部——“喬治俱樂部”。該俱樂部最先實行了現代體育俱樂部的法人治理結構和與之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并且這種組織模式很快就被英國的其他運動項目如板球、拳擊等紛紛仿效,并進一步在歐美的許多國家流行。所以說,英國可能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有理由成為體育產業的發源國。
西方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
隨著體育經濟產業最先在英國產生,這一產業迅速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在英國“俱樂部制”的基礎上美國創立了更為成功也是對后來影響更為深遠的“聯盟體制”。所謂聯盟體制實際上是指職業隊的業主們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經營權委托給一些專家,讓他們代表自己的利益來對聯盟進行經營和管理的一種制度。它的特征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建立的一種“經濟上的合資企業,法律上的合作”,它的實質是通過壟斷經營來獲取最大利益。
1828年美國紐約的一個賽馬俱樂部的會員考德沃德•科爾頓,為解決俱樂部資金困難向俱樂部提出兩條建議:一是在俱樂部內部出售1萬美元的股份;二是向觀眾出售門票。盡管俱樂部經過討論否決了他的第一條建議,但是同意他在1829年的賽季按商業方式運作俱樂部的整個賽事。由此,開創了體育商業化的先河。現在許多國家為促使體育組織提高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力,各國在政府撥款政策上,采取了根據各類體育組織的具體情況及國家發展體育運動的需要給予“相應的經費補貼”的方針,體育撥款政策具有明顯的導向性。國家給予體育組織一定的補貼,其余部分則由組織自己籌劃。
近年來,隨著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體育社會化進程不斷加快,體育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國家除不斷增加國家體育投資和地方投資之外,還借助于體育的經濟功能,廣開財源,大力吸收社會資金,使居民個人體育投資、公司企業體育投資和媒體收人在國家體育經費來源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國外大多數國家主要通過發展體育博彩業、出售體育比賽的電視轉播權、吸收各類贊助商以及以建立體育運動的方式吸納社會資金,這是新時期西方主要國家發展體育經濟產業的方式。
進入21世紀,美國率先在職業體育領域建立和完善了聯盟體制。體育之所以能從一種單純的教育和文化現象演變為能夠創造幾千億美元產值的巨大產業,英國人創造的俱樂部體制和美國人創造的聯盟體制同樣功不可沒。歐洲國家在二次大戰之后的經濟重建中重新崛起時,體育健身娛樂消費才真正實現了平民化、普遍化、生活化,大眾體育(SportForAll)才有了產業地位。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后起的體育健身娛樂業已在產業規模和產值上超過了先發的競賽表演業而成為全球體育產業中的主導產業。
我國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
(一)我國體育產業經濟的發展歷程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體育事業一直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和發展。這個時期政府運用行政手段集中計劃,動員和調配人力、物力、財力,取得了較好的宏觀效益,奠定了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體育工作隊伍,并改造和興建了一大批體育場館。
與此同時通過行政手段推廣和普及學校體育教育和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提高了國民的身體素質。但是中國的體育產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和經驗,缺乏市場經濟對體育資源的基礎配置,完全是一種社會福利形式的事業,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缺乏對客觀經濟規律的認識,缺乏體育經濟工作的經驗,不能明確地劃分政府關于體育工作的具體職能,不能合理地處理集權與分權的關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那脫離體育經濟規律的傳統機制的弊端愈益顯現出來,影響著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與提高。其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是單一的國家獨資,是每年都有巨大的資金投入,卻很少考慮產出的全民所有制。體育經濟的決策一律為政府決策,缺乏相應的調控機制,一律是政策性指令計劃,使體育資源利用率低下,下級缺乏應有的活力和主動性,體育的進步直接取決于個人的思想覺悟。在用人、選才、分工和分配等制度上,實行“鐵飯碗”、“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方式,使體育事業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熱情和效率,束縛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體育經濟組織中,個人對體育捐助所產生的經濟利益有一些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巨大的體育消費市場似乎未給體育事業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體育經濟市場,這必將造成體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和體育經濟成本的提高,阻礙體育事業的發展。
(二)我國體育經濟產業戰略調整階段
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有三次重大戰略決策的制定與實施對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們分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奧林匹克戰略的制定與實施;80年代中期體育社會化戰略的制定與實施;90年代初體育市場化改革戰略的制定與實施。這三次戰略極大的推動了我國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
第一階段:自上世紀70年代末到1992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號召,體育體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體育系統對體育場館進行了試點改革,提出了“以體為主,多種經營”,實際承包責任制。到80年代后期進而提出了體育場館由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
第二階段:從1992年到1996年為突破發展階段。1992年隨著小平同志南方視察講話的發表對社會主義市場理論和改革目標的確立,體育體制受到很大沖擊。1993年6月,全國首次體育產業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就體育事業發展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取得共識。1993年召開的全國體委主任會議上制定了《關于培育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化進程的意見》,提出體育事業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年原國家體委下發了《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特別是1995年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這進一步促進了體育市場的興起與發展。社會各界尤其是許多有遠見的企業家看好體育產業的發展潛力,使體育產業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同時,這一時期加大了體育系統國有資產管理力度,加強了體育立法工作。
第三階段,1997年至今。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動綱領,體育經濟產業更是蓬勃向上的發展。
我國體育事業從體育部門走向了市場,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同時,這一時期迎來了體育消費的快速增長,特別在社會消費價格指數持續下滑的情況下,仍保持了增長勢頭,其對擴大內需的作用得到了各個方面的重視。這一時期中國體育產業的最顯著特點就是體育產業社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體育產業的起源,從地緣上看,是源自于英國,繼發于歐洲大陸和北美,美國是當今執世界體育產業之牛耳的國度。從根源上看,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形成了多樣化的體育消費需求。從制度保障上看,是俱樂部體制和聯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