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適合市場經濟的教育體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等學校如何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是目前高等教育界積極探索的課題。處于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的環境中的深圳大學,其辦學模式很值得我們思索并在改革過程中加以借鑒。
一、圍繞地方經濟需要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
深圳大學是深圳市教委所屬的地方大學,其為深#ll市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思想十分明確。無論在學科建設還是專業設置上.深大都不與國家重點大學攀高低、比專業,而是緊緊圍繞探圳市經濟需要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深圳市的產業主要以電子、化工和商貿為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產業集團(公司)對職員要求具很強的可操作性。筆者一位大學本科電子專業的朋友,專業理論上也可稱佼佼者,前去深圳賽格電子集團應聘考核卻未能過關。問題在于實踐性的操作環節上技遜一籌。由此可見甲按照傳統的高教模式培養的大學生,短期內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深大立足于深圳市的經濟建設,在學科建設上首先從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需要出發,考慮課程設置和調整,積極發展應用學科。深大主要設置有電子、化工、建筑、英語、財會和文秘等專業,均是深圳市目前發展最急需的專業。當間及賠同考察的深大校辦副主任王女士,學生畢業后是否存在就業伺題時,王女士告之;深大畢業生是深圳市各產業集團、公司最優先考慮的招聘對象,每年畢業前娜畢業生均被“訂購”一空。原因很簡單,探大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就圍繞著這些集團、公司的需要,甚至相當多的學生在學習階段就已在這些集團、公司進行實踐性的勤工儉學。深大成人教育充滿活力的奧秘也在于此。深大學科建設最突出的特點是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例如,高校財會專業實踐性教學往往存在實踐場所的間題,深大極具待色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校將校內銀行的財會管理交由財會專業學生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實施。須知,全校數千萬資金以及教職土的個人存款都在這個銀行中流動,由此可見學校在學科建設上的膽識和魄力。深大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從事與專業對口的勤工儉學活動,除考慮到減輕學生經濟負擔外,主要是為了強化實踐教學。深大學科建設的另一特點是,課程設置適應深圳的經濟特色,以培養學生在深圳市產業集團、公司中具可操作性為目的。如英語專業在設置二外課程時,一般高校總是考慮語系相近的西方語言(德語或法語等),深大則根據深圳市電子產業引進日本技術較多的實際,將日語定為二外課程。深大學科建設的重要啟示是,高校無論規模大小,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必須找準屬于自己的立足點,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相應層次的高質量的人才為目標,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子不敗之地。
二、以靈活的學生管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深大學生在填報高考入學志愿時,就被深大的招生廣告告之:深圳大學不包分配。盡管如此,深大仍然是生源如潮,對考生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個中原因除了因為進了深大門就有了深圳市戶口外,靈活的學生管理不能不說是重要因素。深大學生畢業后不包分配,但同時深大學生在深圳供不應求;能否在畢業后謀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全取決于學生本人的在校學習成績。深大設有人才交流中心,學生全部學習檔案都進入該中心。招聘單位在該中心根據學習成績擇優招聘。在此狀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深大學生每年要交納1000余元的學費(自費生更高),加上深圳水平的伙食、住宿、書籍等費用,對一般家庭來講并不是件輕松的事;學校的獎學金當然是每個學生企盼的一份補貼。獎學金的多與少(高額獎學金還是較誘人的),完全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每學期評定一次。你想減輕經濟上的負擔嗎?你就努力學習吧二在經濟之劍高懸之下,學子們的積極性亦水漲船高。所有層次的學生學習都實行學分制,可算深大學生管理一大特色。在深大,沒有本科四年、專科三年的硬性規定;修完規定的必修課和完成畢業設計,而且拿到規定的學分,就可以畢業。學習刻苦、努力的學生,本科三年左右、專科二年左右就可以畢業。在深圳產業集團、公司誘人的高薪氛圍中,勤奮學習、早日走上工作崗位以解除經濟負擔的想法,也不能不說在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深大在學生中提倡“三不斷線”:體育鍛煉不斷線,外語學習不斷線,計算機學習不斷線。所謂不斷線,即從入學到畢業都堅持。學生會相當一部分活動都圍繞“三不斷線”進行,使學生們在體育鍛煉、外語和計算機學習上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三、以深化高校改革調動教職工的辦學積極性
深大教師的職稱改革,可稱國內首屈一指;聘、評真正做到了分開。校長并不聘任教師職務,而只聘任系正、副主任;系主任根據本系實際教學、科研情況聘任本系的教授、副教授、講師等(當然是在學校定編定崗的條件下)。你有教授的任職資格,但你幾年不出成果,教學上也平淡,可以低聘你為講師;不愿意?請自謀出路吧。同樣,若你只有講師任職資格,而在科研上卻碩果累累,教學上深受好評,可以高聘你為教授;聘任后,住房、工資及其它均享受教授待遇,外出參加學術會議的登記表“職稱”一欄,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填上“教授”。如此而構成的教學單位,必然是一個學術氣氛濃厚、教學研究認真,辦學積極性高的集體。深大專業教師大多是深圳市各產業集團、公司急需的專業人員,一般一位教授在深圳企業中的月收入可達4ODO元左右。處在這樣環境中的深大,穩定師資隊伍不能單純依靠思想教育,必須在分配制度上和住房制度上進行合理的改革,給教師創造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工作、生活條件。深大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教師每月收入(包括若干灰色收入)不低于深圳一般企業相應職級人員的收入。在住房制度改革上,則更體現出學校的優越性。深圳購一套單元住房約需4。多方先,一些單位優惠本單位職工而建住宅一套也需20余萬元;深圳市政府在市區專劃地皮為深大教師建的住宅,每套僅8萬元左右。這使就是收入較高的三資、合資企業員工也無法比擬。此外,在福利待遇上達到和企業一致。如中午工作餐在深圳企業中較普遍,深大就同樣為教職工免費提供質優的中午工作餐。如此甚多,不一而足。深大在生活上關心教師的同時,還在工作上將使用與關心、培養結合起來,鼓勵教師業務進修;在教師中實行學術休假制度,即給連續4~5年滿工作量的教師半年至一年的學術假期,以便集中時間進修業務、從事科研或考察。這也是一項令快節奏的深圳企業職員羨慕不已的措施。由于以上改革的實施,深大教師隊伍相當穩定,埋頭教學、科研而不為周圍經濟環境所動。深大行政及教學管理、輔助部門人員之精練,工作效率之高,給我們的考察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考察接待工作,全部由那位校辦公室副主任王女士負責,聯系、帶領參觀、介紹情況全是她一人。在考察中我們注意到,整個行政樓悄無聲響,所有人員都在緊張地伏案工作,甚至當我仃r考察進入某辦公室時,無關人員也不會抬頭觀望。王女士解釋,所有人員都有當天應當完成的工作。深大圖書館實行開架借閱,師生自己去書架找好書后,可在旁邊桌上查閱,也可借走。相當規模的圖書館,書庫僅一人管理;借書、還書都是此人通過計算機查詢辦理。效率之高,可見一斑。
四、重視計算機的實驗教學和其在高教管理中的應用
深大在學生中提倡的“三個不斷線”之一,是學習計算機知識不斷線。為此,給學生提供了設施完備的計算機室和便利的上機條件。學生一入學,就可領到一份計算機上機卡;憑此卡,學生在校期間可在任何時間無償去計算機室使用微機。計算機室每天開放14小時(早8時至晚22時),室內擺放著近百臺微機;在開放時間內,有負責計算機實驗教學的教師值班輔導,并配有硬件維修教師值班處理機器故障。如此的學習計算機條件,就是國內相當多的國家重點院校也不多見;可見深大對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能力之重視。王女士介紹說,深圳各產業集團、公司應用計算機輔助技術設計、技術及行政管理十分普遍.是市場經濟競爭中的必要手段。因此,計算機應用是企業衡量學生質量的重要標志,學校必須以此為各專業學習的重點,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深大,所有的行政辦公室都配有終端微機,各處、室之間實行了計算機聯網。王女士介紹,每天上班啟動終端微機后,她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昨天下班前各系、處有哪些文件經計算中心送達校辦,并通過微機將需要下發各單位的文件進行準確、迅速的傳遞;日常工作中,可以方便、迅速地在微機中查閱以往任何文件。深大圖書館是應用計算機管理的典型實例;人來人往的書庫,僅一人管理的秘訣是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功能。單憑一人在借書卡柜中翻來翻去,難以應付眾多的借、還書者,更不可能保證書庫的書未辦理借閱手續不被帶走。有了計算機輔助,情況就不同了:在進出口設有微機監視系統,未辦理借閱手續的書由于帶磁記號,通過進出口會激發監視系統報警;借(還)書者,只需出示借書磁卡,微機探頭掃描后熒光屏顯示出該卡借閱狀況,然后鍵入借(還)書資料,用磁探頭對借(還)的書消(上)磁,手續就辦妥,整個過程只需0.5分鐘。
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關系,自前是意見紛呈,觀點各異;但無論怎樣理解二者的關系,都必須承認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市場規律不能代替教育規律。即使處于深圳市這樣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氛圍中,深大的高教模式仍然遵循著教育規律。深大辦學模式是主動適應市場經濟需求,但并沒有“將教育商品化”;深圳市政府亦深刻理解教育必須按自身規律進行,沒有將深大“推向市場”而撒手不管。探大教職工1000余人,市府每年行政事業撥款達2000余萬,住宅建筑等費用另撥;可見在商品經濟大潮中的深圳對高等教育何等清醒。在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高校辦產業是必然趨勢,深大亦有自己的產業。但深大對此理解很耐人尋味:從事教學的二級單位,不提倡辦產業,主要精力應集中于教學和科學研究上,以利于提高學生質量和學校學術水平,因此,深大的校辦產業,除了供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外,一般都脫離教學單位。此舉真應當引起內地高校創辦產業時深思!在考察中我們得到啟示:面向地區和行業經濟發展的高校,只有立足于本身的層次和規模培養適應社會的高質量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竟爭中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