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構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我國13億多人口,其中農民9億多,農村經濟的發展極大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中指出: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沒有農村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蘭州市永登縣紅城鎮玉山村作為蘭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校的幫扶村,可以從中一窺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
蘭州市;農村經濟;發展構想
1基本情況
玉山村所屬紅城鎮位于蘭州市西北部,永登縣莊浪河川中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3km,距縣城約22km,地理位置偏僻。玉山村共有8個村小組,全村683戶,現有人口2749人,有勞動力1661個,全村現有貧困戶226戶,678人,2012年人均純收入4400元。全村有耕地209.5公頃,其中水田100.9公頃,農地16.7公頃;林地79公頃,其他12.9公頃。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勞務輸出。由于各種環境和條件制約,基礎設施落后,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緩慢。
2貧困原因
玉山村的百姓收入在紅城鎮相對貧困,主要是受水資源、道路交通的約束,再加上村里沒有企業支撐、人多地少等限制,農民除了種地,只能依靠從事簡單的養殖和勞務輸出增加收入。玉山村由于地處高山,交通不便,生產設施簡陋,環境衛生較差,信息閉塞,生產水平低下,青壯勞力大量外出等原因,經濟發展滯后,農民人均純收入4400元,遠低于省市縣鄉平均水平。全村還有部分五保戶、低保戶、人均純收入不足1500元的低收入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12%以上。
2.1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較低收入依靠單一的種植業,由于耕地少、技術落后、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低下,所以無法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全村貧困人口多數為初中以下文化,其中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比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文化素質較低的現狀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2.2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玉山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全村除玫瑰種植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外,其他經濟作物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2.3農村和農業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一是落后的思想觀念是農戶走入市場致富的障礙,部分農民延續過去計劃體制下的習慣,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資金項目上希望政府給予扶助,“等、靠、要”思想嚴重;二是種植結構單一,優質產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夠,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畜牧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比重不高,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主導產業優勢沒有發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這導致當地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幅較慢。
2.4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滯后,土地對農民增收的實際貢獻有限農業結構調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頭戲,但當地許多農民不愿參與甚至抵觸農業結構調查。一是少數農民仍然安于“小麥+玉米”的傳統農業生產,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不愿參與結構調整;二是農村仍是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經營形式,土地經營權掌握在一個個小單元之中,尚未形成符合農村產業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和政策,土地流轉和集中相當困難,規模農業效益得不到實現。
2.5教育負擔重,抗風險能力低,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雖然國家已免去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費用,但就讀高中、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仍然相當重。在筆者入戶調查中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主要是農產品和打工收入,而在支出中,30.6%的農民收入用于“日常生活開銷”,20.2%用于“子女教育”,12.0%用于“人情往來”,15.1%用于“房租”,7.5%用于“醫療保健”,10%用于生產經營支出,僅有0.8%分別用于“技能培訓”和“投資”,3.8%用于其他方面。而借款主要用于開支看病、子女上學、住房等。
2.6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是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凈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后。
2.7特殊群體缺乏保障一些低收入的農戶、留守兒童與婦女、空巢與“五保戶”老人等勞動能力不足,無法維系正常生活,一般沒有負擔家庭經濟的能力,生活消費處于極低的水平。
3經濟發展構想
3.1基礎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加強村內道路建設:硬化村級5公里水泥路面,便民道6km;農田水利建設:維護舊水利設施,興修渠道,新打機井;陸續完成公園、公廁、農家書屋、村民健身場所和村衛生所標準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學校建設,配合完成村電網升級改造等項目建設。
3.2調整種、養殖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非農收入、降低農業風險是發展當地經濟的有效手段。(1)種植業:以種植玫瑰為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蔬菜種植等經濟作物。通過政府貼補、農戶種植示范等方式,聯合講授實用新技術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2)養殖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2戶,累計養牛100頭以上,養羊200只以上等,著力發展“沙坑變水塘,水塘變魚塘”的農業新模式,力爭實現產業鏈,采取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方式,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的養植、加工、轉化增值的新路子。
3.3加強教育、資金等政策解讀,讓農民享受政策紅利(1)加大國家助學政策宣傳。加大省市有關部門關于開展農村工作的優惠政策以及國家關于農村學生上技校等職業院校的有關政策,特別是國家關于農村學生、省市關于農村兩后生的補助政策宣傳實施,農村困難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將會得到緩解。(2)組織廣大農民和村干部認真學習醫保、殘障救助政策,廣泛宣傳、合理整合包括教育、醫療、養老方面的資源,同時加大貧困戶就醫看病時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以外費用報銷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農戶看得起病,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3)要鼓勵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積極幫扶貧困農戶,以點帶面連帶致富。各級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用政策調動企業扶貧的積極性,并對農民發展產業、生產經營予以鼓勵和支持。譬如,針對玉山村外出開飯館人員較多的情況,要積極協調金融、扶貧等部門,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更多地提供一些低息或無息貸款以及專項資金扶持他們帶頭致富。
3.4提高現有產業發展,促進勞務輸出(1)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主動性,宣傳、培訓草簾編織技術,引導群眾堅持自主創業,發展草簾編織產業,使其成為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另外,對已形成的企業(如磚廠等)要給予一定便利條件,帶動玉山村的經濟發展。(2)以“崗”促出。一是加強轉移管理。縣鎮兩級要成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管理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劃撥工作經費,對當地勞動力轉移進行調控,科學導向做好就業前后有關服務工作;二是提高就業能力。對農民工實行登記培訓就業,加強業務技能水平、基本文化素質及法律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教育,實行持證上崗,強化人員素質,增強適應能力;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在上級資金補助的基礎上,進行地方資金配套,通過上級補助、地方配套和農民工負擔日常開支的形式,確保農民工每年得到15~30天的崗前培訓;四是拓寬就業渠道。依托專門機構,做好務工人員信息檔案管理,加強與勞務市場和用人單位的溝通聯系,特別是利用蘭州新區作為第五個國家級新區的契機,推薦受訓人員上崗,協調人員轉崗、調崗和離崗,并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3.5土地流轉,集約經營土地集中管理、集約經營是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要在維護國家土地延包政策的前提下,使土地資源逐步集中到種養大戶或有實力的公司。土地規模化經營可以將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轉,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可以投入到第一、二產業中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6依托地緣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玉山村可以依托四個特色優勢,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1)一條鎮———文化古鎮。紅城鎮位于蘭州市西北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重鎮、商貿大驛、文化名鎮,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城感恩寺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陜會館等一批珍貴建筑,還有新修復的清明山都是永登旅游的勝景之地。推動文化古鎮旅游開發,組織協調抓好在全縣有影響力的清明山等五項文化廟會活動,為文化陣地建設創造良好的外圍環境。(2)一條河———莊浪河。莊浪河位于永登縣境內,屬于黃河干流水系,是黃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可依托水上優勢,建立集垂釣、水上娛樂于一體的休閑娛樂項目。(3)一朵花———玫瑰花。永登縣是全國著名的“玫瑰之鄉”,當地種植的玫瑰以其迷人的馨香馳名中外,是世界上稀有的高原富硒玫瑰品種。每當春夏季節,這里鮮花盛開,姹紫嫣紅,到處飄蕩著玫瑰的芳香,吸引著慕名而來的游客。可進行玫瑰深加工和采摘活動。(4)一條魚———虹鱒魚。虹鱒魚是優質的高原冷水養殖魚,肉質鮮美,富含多種動物蛋白、腦黃金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衡營養、提高人體機能、增強免疫功能等方面功效顯著,素有“水中人參”美稱。按照“圍繞旅游辦基地,辦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發展”的思路,依托四個特色優勢,使旅游帶動產業,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為發展旅游和促進農村產業發展“鋪路架橋”。
3.7“互連網+電商”新模式當今農村之所以發展很慢,并不是因為農產品的產量不高或質量不好,而是有產品、有項目但鮮有人知道。如果電子商務真正地在農村得到應用,將會為當地農戶帶來很大好處。那時當地農民就可以利用網絡來進行各種產品信息的收集與,將當地特色農產品或旅游項目進行推廣,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4結束語
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特色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來發展蘭州農村經濟。
參考文獻:
[1]王新世.以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園藝文摘,2010(06).
[2]沈端良.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D].合肥:安徽大學,2005.
[3]方丹.我國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
[4]趙雁冰.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幾點思考[N].金昌日報,2006.
[5]李頊.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及對農村經濟的影響[D].長春:吉林大學,2006.
[6]熊項斌.農村弱勢群體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6.
作者:金小燕 周懷盛 單位:蘭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校 蘭州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