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品創新下的旅游扶貧規劃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旅游扶貧要求出發,聚焦休閑農業旅游規劃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以南京浦口區盤城街道為例,重點探究了旅游產品體系創新在推動旅游規劃、支撐扶貧工程中的作用,分析了農業旅游產品設計路徑,以期為鄉村精準扶貧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旅游規劃:產品創新
黨的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反哺扶貧的重要抓手,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以鄉村區域的景觀、環境、產業和文化為旅游吸引物,開展農村休閑、農業體驗、會務度假、觀光娛樂等旅游項目的旅游方式[1]。目前,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增收、農村扶貧脫貧的主力軍[2]。休閑農業規劃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原動力之一,對實施鄉村精準扶貧起著重要的引領性作用。近年來,伴隨著鄉村建設的大潮,各類型旅游規劃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其間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規劃定位不精確、旅游資源開發欠科學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在于產品結構單一,創意性不足[3]。而旅游產品創新性不足也帶來了后期精準扶貧路徑粗放、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扶貧效應較差、生態破壞較嚴重等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鄉村扶貧的有效開展。南京浦口區盤城街道休閑農業旅游規劃結合鄉村實際情況,精準定位,重點對旅游產業體系、旅游產品序列進行了創新研究,可為后期旅游扶貧規劃提供一定參考。
1項目地概況
盤城街道休閑農業區既是江北新區的核心區域,也是新區的“南京田園北客廳”,又是特色農業、休閑農業、高效農業的示范區。近年來,區域旅游投資環境愈加優越,旅游發展成效愈加顯著,盤城葡萄莊園、王家渡及許家大營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等已初步建成。盤城葡萄節已經連續舉辦7屆,每年吸引游客近10萬人。盤城葡萄擁有60多個品種,曾獲得全市優質葡萄金銀獎、“綠色食品A級產品”“江蘇名牌產品”等多項榮譽。
2規劃目標及功能定位
2.1規劃目標
通過合理規劃運營,達成目標游客群體年游客接待量15萬~20萬人次,人均游客消費額增長1倍。構建“瓜果飄香、紫色田園”CIS形象識別系統,形成“農業+食、住、行、游、購、娛”“農業+二產+三產”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有效推動區域旅游經濟快速增長。
2.2規劃定位
將盤城街道農業社區打造“生態、現代、文化、親水、田園、園林、科普、宜居及高效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特色休閑農業示范區。通過合理規劃和后期營建,逐步達成“現代農業之窗、城鄉統籌新區、生態觀光之示范區”的終極目標。
3功能分區
3.1空間布局
總體布局以“一軸一帶,雙心四區”為核心。“一軸”:結合規劃中的湯盤公路,著重打造紫色田園農業體驗軸。“一帶”:沿現有水系滁河+馬汊河堤,建設紫色田園戶外運動帶。“雙心”:兩級田園門戶中心,發揮旅游服務與集散功能,田園核心主要門戶位于湯盤路西側近盤城葡萄園:次要門戶2個,分別位于雙城許家大營和渡橋王家渡社區。
3.2功能分區
根據規劃定位及布局,在滿足功能性前提下,結合現狀特征,將區域劃分為休閑娛樂體驗區、高效園藝體驗區、農俗文化養生區、葡韻休閑娛樂區4個區域。4個區域各有特色、互為關聯,彰顯了主題定位的特色,也是構建功能區下特色旅游產品的基礎。
4分區主題及產品序列
4.1休閑娛樂體驗區
該區域以生態休閑農業打造為切入點,將種植業、畜牧業等與旅游業有機結合,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生態農業產業系統。主要項目有安閑馬場娛樂項目、浦浩生態體驗園、南京國際寵物基地等。
4.1.1安閑馬場。打造以馬文化為代表、融地域多樣性文化體驗為主,集民族風情、競技娛樂、旅游接待、休閑度假為一體、極具特色的馬術俱樂部。主要包括觀馬閣、駿馬廣場、馬文化博物館、馬術俱樂部、騎士俱樂部等。在運營模式上,實行多元化旅游經營方針,住宿、游樂、培訓、競賽、展覽、商貿等并重,創造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模式。
4.1.2浦浩生態體驗園。該項目結合原有浦浩農家樂產品進行創新優化,圍繞“田園休閑”觀光、“生態養殖”體驗、“綠色無公害”食物、“主題精品餐飲”四大產品主題開展。主要面向南京市居民、盤城半小時都市圈及城郊游客。發展循環農業產業,將蔬菜種植、雞鴨養殖、呆萌寵物養殖相結合,形成“雞(動物)要沼要菜”生態種菜模式和養殖模式。通過餐飲、外賣、游樂及有機蔬菜、特色土特產銷售等項目盈利,創造多元化的收入模式。
4.1.3南京國際寵物基地。定位中高端寵物市場,積極開發國際性的寵物基地娛樂項目,融合寵物馴養,寵物用品加工、展示、銷售、制作體驗、展覽、休閑娛樂等復合功能,打造華東地區一流的寵物體驗中心。主要建設有寵物訓練基地、寵物娛樂表演秀、寵物醫:、寵物美容學:、寵物寄養中心等。經營模式融合寵物繁殖、馴養、醫療、表演、美容、寄養,寵物用品加工、展示、銷售、制作體驗、展覽、主題公園、休閑餐飲等盈利項目,著力打造寵物休閑衍生產品。
4.2高效園藝體驗區
高效園藝體驗區以生態循環農業鏈條打造為切入點,將種植業等與旅游業有機聯通,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生態農業產業系統。主要項目包括多氧世界、多肉世界、中草藥種植園等。4.2.1多氧世界。針對當地居民、游客、家庭、酒店、民宿等群體,打造園藝版宜家居住空間。提供家居園藝策劃、設計、售賣、參觀、制作體驗等多種活動。融合場所經營、室外園藝裝飾設計、家居園藝裝飾售賣、租賃、園藝商品等多項目經營,利用居家園藝的多重體驗價值,延長植物休閑體驗產業鏈條,有效反哺當地種植戶及農民,達到提升扶貧效果的重要目標。
4.2.2多肉世界。設立多肉展示自選區和多肉創意休閑區,結合“互聯網+農業”戰略,圍繞新興綠植花卉多肉植物的全產業鏈開發,打造具備生產種植、線上線下批發銷售、休閑觀光、研發為一體的大型多肉植物主題園。可以與南京當地農林:校合作建立研發平臺,定期提供一系列園藝相關培訓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家庭園藝方面,包含多肉DIY創意組盆、微景觀DIY創意盆栽等。
4.2.3中草藥種植園。以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通過旅游產品的開發和配套設施的完善,把該項目開發建設成為以中醫文化體驗為重點,集文化展示、休閑觀光、科普體驗、教育科研、主題度假于一體的中醫藥主題養生度假區。在運營設計角度,通過文化館門票、租賃、中藥養生美食、藥材售賣、藥材種植等多項目經營,擴大中醫藥旅游體驗維度,開展健康旅游休閑活動。
4.3農俗文化體驗區
旅游物質空間的有機更新、農俗文化內涵的繼承發展、功能的活化利用應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時代課題[4]。該區域以農俗文化創意為切入點,結合馬汊河、老滁河水文化、農耕文明,將“農業文化+文創+旅游”有機聯系,創建農業旅游文化綜合體。主要項目有蔣劉民俗文化街、滁河灣智慧博物館等。
4.3.1蔣劉民俗文化街。該項目以餐飲休閑、商業服務、民宿居住、文化創意、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主導,以葡萄產業和水鄉風貌為特色的旅游綜合配套核心,配套建設養生十二坊、最農公社等。在最農公社項目中,通過創意農產品加工,增加其無形價值,成為精致伴手禮。與旅游:校合作開發以五谷雜糧、葡萄為主的特色軟飲和餐飲,同時在名稱、用具、包裝、故事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文創中心重在銷售文創成果,形成集聚效應及銷售規模,并通過電商在線銷售。運營設計融合“農民合作社+實體銷售+在線新銷售”,從而有效擴大了旅游扶貧的輻射面。養生十二坊緊緊圍繞生態飲食、生態環境、葡萄養生、休閑娛樂來設置。滿足城市居民、鄉村居民的健康需求,結合“體驗+銷售”:以親身感受、親身參與獲得體驗過程,通過滿意體驗帶來銷售盈利。主要設計五谷坊、睡眠坊、康養微廚坊等特色場所。
4.3.2滁河灣智慧博物館。該項目打造集展覽、教育、娛樂為一體的特色農耕、集市、渡口文化博物館。建設過程中結合現代聲光電、互聯網等技術手段,提升項目的參與度和體驗度。通過文化展示、歷史傳承,滿足游客對區域文化的認知,項目運營以政府投資為主,設計河灣傳說、農耕情愫、渡口集市、葡萄文化4個主題,彰顯地域文化價值。
4.4葡韻養生體驗區
該區域定位以特色農業(葡萄種植)為主的第一產業,融合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而形成的集葡萄生產要銷售要旅游為一體的葡萄康養度假旅游模式。主要項目包括有趣的葡萄(栽培與生產基地)、快樂的葡萄(葡萄主題樂園)、健康的葡萄(康養中心)。
4.4.1有趣的葡萄。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產業發展要橫向整合農業生產要素,縱向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產業化,適度集聚發展,以融合發展助推鄉村脫貧[5]。該項目聚焦盤城街道傳統葡萄產業優勢,將葡萄栽培與生產基地、葡萄種植觀光、葡萄種植認養、葡萄采摘體驗有機融合,主要針對當地居民、游客、家庭、水果批發商、果品加工商等,設計葡萄售賣、葡萄種植技術培訓、葡萄認養、其他農產品銷售等消費活動。在葡萄種植方式上,創造性使用葡萄要畜禽養殖模式、葡萄要蔬菜套種模式、葡萄要水果套種模式、葡萄要中藥材套種模式,帶領當地農民嘗試葡萄復合生態種植,科技興農,提高精準扶貧的效率。
4.4.2快樂的葡萄。建設葡萄主題公園,內含葡萄親子樂園、葡萄游戲樂園、葡萄冒險樂園、葡萄工藝品DIY樂園等子項目,通過門票、商品銷售、葡萄趣味體驗等方式變更經營渠道,創新性輸出葡萄IP訊息。
4.4.3健康的葡萄。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深入發展,養生旅游業也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步發展,擁有巨大的開發潛力[6]。該項目面向當地居民、游客、家庭、患者、醫:,將“醫養一體”的理念植入休閑業態,依托葡萄主題,打造特色葡萄主題住宿、葡萄主題餐飲、葡萄主題美容館、葡萄主題康療館等,發揮“農業+康養+休閑”多維價值,豐富主題旅游產品序列。
5結語
鄉村旅游扶貧,是利用鄉村特有的自然生態風光和人文(232頁)民俗特色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帶動鄉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旅游扶貧形式[7]。旅游扶貧規劃應該重視鄉村旅游產品的創新,要打破產業界限,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和關聯產業延伸農業旅游產品鏈條,從系統的角度解決鄉村旅游結構中存在的問題[8-9]。南京盤城休閑農業規劃聚焦主題產業、創新旅游產品,充分發揮了旅游產品轉型設計在鄉村扶貧工程中的價值,提高了當地農產品附加值,最大限度發揮了旅游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價值,其成果將有助于推動同類地區鄉村旅游扶貧的創新發展。
6參考文獻
[1]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125-128.
[2]黃文勝.我國鄉村旅游扶貧研究可視化分析[J].河池學:學報,2017,37(6):63-67.
[3]謝賽有,陳揚樂.旅游精準扶貧研究進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3):98-111.
[4]顧至欣,張青萍.近20年國內蘇州古典園林研究現狀及趨勢:基于CNKI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國園林,2018(12):73-77.
[5]王雨村,李月月,潘斌.精準扶貧視域下河南鄉村產業韌性化發展策略[J].規劃師,2018,34(12):39-45.
[6]羅銘珍,張鑫.養生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評價及開發對策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9):150-153.
[7]黃(基.國外旅游扶貧的實踐探索及經驗啟示[J].衡陽師范學:學報,2018,39(3):100-106.
[8]張嵐.供給側改革下的鄉村旅游產品轉型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19(1):22-24.
[9]胡柳.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6.
作者:陸明華 紀文靜 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