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質量控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2012年以來,我國證券公司進入了創新發展階段,業務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交易性業務在品種和規模上呈現出了迅猛增長的態勢。然而,由于證券公司中后臺運營支持相對滯后,交易性業務發展給證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文章圍繞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生產的基本流程,重點分析了其會計信息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關鍵詞】
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生產流程
一、引言
自1986年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柜臺———上海證券業務部開張運營至今,我國證券公司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發展歷程。整體看,我國證券公司盈利收入主要來源于證券經紀、自營、承銷和資產管理四大傳統業務。2012年以來,一方面由于行業金融創新力度加大,我國證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勢———各種交易性業務收入在營業總收入中的占比不斷提高。證券公司的交易性業務是一個相對寬泛的范疇,它既不等同于傳統的證券自營業務,也不是經紀業務。交易性業務一般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有相對完整的交易過程,還存在后續的估值問題。從業務范圍看,它涵蓋資產管理業務、證券自營業務、融資融券業務、柜臺市場業務、固定收益業務等。另一方面,隨著一大批證券公司公開上市成功,證券行業的資本金得到迅速提升。據調查,2012年至2015年6月期間,先后有6家證券公司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4家證券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另有2家證券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我國證券公司總資產規模從2011年12月31日的1.57萬億元增加到2014年12月31日的4.09萬億元,增量部分主要占用在交易性業務上??梢哉f,在政策效應釋放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的大背景下,交易性業務已經成為我國證券公司提升盈利水平,優化其收入結構的重要驅動力。然而,在交易性業務突飛猛進的同時,證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面臨較嚴峻的挑戰。傳統理念認為,會計信息主要提供給證券公司外部的投資者、債權人、監管者和其他機構,以便于這些相關利益方了解、監督公司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然而,大數據時代下,會計信息不僅仍要發揮傳統的“會計報賬”職能,更要服務于證券公司的各級管理者,對內履行經營決策、戰略規劃、風險控制和績效考核等職能。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高效的會計信息系統是當代證券公司的軟實力。
二、我國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生產流程
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生產主要是交易業務部門、清算部門和財務部門分工合作的過程。圖1描述了我國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生產的基本流程。從職能看,證券公司各交易業務部門是會計信息生產的最前端,主要負責當日交易數據的錄入和管理。清算部門是會計信息生產中連接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的中間環節,主要職責包括:(1)從公司各交易業務部門采集交易數據;(2)從外部系統采集市場行情信息和結算數據;(3)進行當日數據核對,無誤后進行交易清算,將清算結果信息傳遞給財務部門。財務部門是會計信息生產的最后環節,主要職責包括:(1)清算數據接收;(2)采集不同業務投資產品的估值數據;(3)進行賬實比對,通過比對審核的數據進入會計分錄生成環節,未通過比對審核的返還清算部門修改;(4)運用核算規則(包括記賬分錄、記賬時間、成本計算方法等)生成會計分錄;(5)編制會計報表。
三、我國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質量控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證券行業的金融創新步入了快車道,各種交易性業務產品上線速度快,增長迅猛。以柜臺市場為例,2014年全年我國證券公司柜臺市場產品發行(含代銷)累計2338只,發行金額2148.04億元;產品轉讓317筆,轉讓金額73.46億元;柜臺融資業務1478筆,融出資金為20.87億元。毋庸置疑,大批量交易性業務新產品上線帶來的會計信息質量控制問題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業務部門的交易數據采集、匯總處于分散化管理狀態;第二,新業務發展帶來多系統清算問題,現有清算系統的可拓展性較差;第三,部分新業務,尤其是那些手工操作、無外部系統支持的新業務容易出現信息采集錯誤與遺漏現象,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
四、影響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的因素分析
為了較全面地識別我國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質量下降的影響因素,將利用魚骨圖從多個層面展開分析。見圖2。大數據背景下,我國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質量控制下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圖2的結構,下面將從業務發展、外部政策環境、制度規則和人員四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業務發展方面長期以來,傳統業務———經紀、自營、承銷和資產管理,一直是我國證券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2012年以來,我國證券公司營業收入多樣化的趨勢日漸明顯。除了傳統業務外,各種交易性業務收入增長迅速。值得注意的是,融資融券已經成為我國證券業僅次于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的第三大收入來源。來自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120家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為446.24億元,占整個行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從2013年的11.59%上升到17.14%。與此同時,各種基于柜臺市場的類融資和場外衍生品創新業務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不難發現,我國證券公司與國際投行在產品業務多樣性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小,但由于監管環境以及市場收益率的不同,總收入中各項業務收入的貢獻率還存在較明顯的區別。從產品大類看,目前我國證券公司的投資品種不僅涵蓋股票、債券等傳統證券,還包括大宗商品、外匯、貴金屬以及碳排放量等。此外,近年來,伴隨證券公司業務國際化的不斷深化,服務于交易對沖、匯率對沖等目的的跨境交易發展迅速。我國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涉及的投資產品主要是在各類交易所(包括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黃金交易所、碳交易所等)、銀行間市場以及場外市場交易的一般交易性投資產品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在會計信息采集的來源和質量管理方面,多數交易性投資產品的相關數據可以借助外部交易系統引入,會計信息質量高、時效性強。然而,少數交易性投資產品和場外市場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相關數據由于缺乏外部交易系統支持,數據引入不完整,加之原始數據不規范,從而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此外,從產品開發的角度看,由于新業務上線時間過緊,部分產品交易頻度過低,交易業務部門在初期并沒有意識到及時開發交易系統的重要性,因而導致這些類型的投資產品多采用手工操作的方法進行交易數據和清算數據采集。隨著交易性業務的迅猛發展以及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交易數據采集的操作風險明顯提高。
(二)外部政策環境產品的價值計量是交易性業務會計處理的核心和難點。從影響因素看,價值計量與資本市場環境密切相關。目前,我國部分產品市場成熟度低,主要表現在市場競爭不完備、市場參與者不廣泛、交易各方市場參與地位不平等、交易信息不透明等。而部分新上線的交易性業務,例如碳交易、新三板以及交易所債權交易等市場交投清淡、流動性差。交易市場的不活躍導致這些產品價值計量所需要的相關參數、指標的可獲得程度不理想,估值困難。此外,新業務缺乏統一的行業會計政策。與以往傳統業務不同的是,新上線的交易性業務產品往往是多個單一產品的組合創新,例如,可轉債交易等。在會計核算中,組合創新的新產品很難適用原先針對單一投資產品制定的行業會計政策和估值方法。實踐中,證券公司各行其道,按照各自對新產品的理解進行會計核算和估值處理,導致會計信息不規范,數據可比性差。
(三)制度規則實踐表明,跨部門的會計信息生產流程往往會因部門間制度規則的不協調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控制,降低工作效率。如前所述,清算部門和財務部門是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會計信息生產流程中至關重要的兩個環節。實踐中,由于部門制度規則的差異,部分通過清算部門數據比對審核的清算數據因不符合會計核算規則而被財務部門返還清算環節進行修改,因此延遲了會計信息的生產周期。加之,財務部門和清算部門職責分工不明確,導致兩部門在會計信息收集和比對中存在重復勞動,工作效率低下。在證券公司的日常運營中,由于信息比對工作量大、工序繁雜,人員配置不足,且存在時效性要求,會計信息的復核、審核容易出現流于形式的情況。其結果是部分有質量問題的會計信息進入了下一生產環節,從而直接影響了證券公司會計報表的質量。從懲罰機制看,多數證券公司追責制不健全,執行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員工操作風險不斷加大。隨著證券公司交易性業務的迅猛發展,上述矛盾日益突出。從原因看,很多證券公司管理層缺少對前、中、后臺運營工作統籌管理的基本理念,加之跨部門統一協調機制的不完善,因而造成部門之間在業務開發、系統建設、流程設計、規則制定等方面各自為政的局面。此外,受本位主義的影響,各部門人員極易忽視甚至誤解其他部門在會計信息生產方面對彼此業務支持的客觀需求,從而加大了跨部門工作協調的難度。在交易性業務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當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管理層才會意識到制度規則設計上的缺陷,而此時整合難度大、成本高,制度規則重構的現實阻力很大。
(四)人員人員配置不足是目前國內證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的角度看,交易業務部門、清算部門和財務部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員配置問題。具體的,交易業務部門主要缺少運營管理人員對交易信息錄入的質量進行整體把控。從原因分析看,各交易業務部門在理念上沒有認識到其作為“會計信息生產最前端”的重要性,忽視了清算、財務等后臺部門對交易數據的需求;而為了節省運營成本,交易業務部門對運營崗位人員的配備不夠積極主動。比較而言,清算部門人員配置不足主要是多系統清算造成的。受前臺交易系統分散的影響,新業務的清算系統分散,缺乏完整的整體框架設計。實際工作中,不同清算系統間的數據比對困難,工作量大且工序繁雜??梢哉f,業務數據采集多源頭、數據不規范直接導致清算環節會計信息質量下降和時效性不足。而財務部門人員配置問題主要集中在人員配置和員工培訓滯后于公司交易性業務的發展速度。人員短缺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操作風險上升,尤其是那些無外部系統支持的柜臺業務,由于無法在技術上實現交易數據、結算數據和市場行情數據的自動引入,只能通過手工操作進行數據采集、校對,因而很難避免在數據采集錄入中因人員疏忽而造成的原始數據錯誤和遺漏。而一旦上游環節數據出現質量問題,就必然會影響下游環節會計信息的準確性,數據的返還確認又會進一步弱化會計信息生產的時效性要求。
五、改進證券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的建議
(一)統一前、中、后臺數據生成規則根本上,要統一各部門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的基本理念,培養以質量控制為核心的公司文化。針對會計信息生產中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突出環節,可以考慮會計信息生產流程再造。當務之急,證券公司應改變前中后臺部門在會計核算規則和清算規則制定中出現的各自為政的局面。要在公司層面實現跨部門規則的統一,就必須創造有利條件,確保交易業務部門、清算部門和財務部門人員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掌握并充分理解業務實質,以達到會計核算結果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業務實質的目的。此外,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滿足會計信息時效性、準確性、完整性的要求,應當通過制度創新來規范會計信息采集的具體要求。一方面,可以考慮根據投資產品的不同屬性實現業務分級審核,針對信息采集中遇到的純技術問題不進行反復確認。另一方面,應規范限定交易業務部門即時信息報送到位時間、要素、格式,避免因數據不規范造成返工現象而帶來會計信息生產周期的不必要延遲。
(二)提升信息系統支持能力為了解決多系統清算帶來的問題,短期內,可以考慮開發兼容能力強的柜臺業務運營平臺,改進現有業務、清算、財務信息系統的對接能力。中長期,在學習國外經驗和總結自身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打造多業務、前中后臺一體化的信息管理系統。
(三)強化追責制和懲罰力度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完善的內控制度和強大的制度執行力是加強與人員相關的操作風險管理的重要保障。針對人員操作失誤,證券公司短期可以通過增加提醒功能、建立人員黑名單、引入降級制度和末尾淘汰制度等方式控制會計信息生產過程中的操作風險。長期看,應結合績效考核機制的不斷完善,強化追責制度的硬約束,明確懲罰規則,加大制度執行力度,防患于未然。
(四)加大人員配置和崗位培訓根據各部門人員配置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交易業務部門管理崗位設置編制,并加大對清算部門和財務部門的人員配置。對現有人員,應整理崗位操作手冊,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此外,還應設置專項團隊,解決跨部門、跨賬套信息溝通以及規則協調等問題,降低信息不對稱。
(五)及時制定行業統一的會計政策行業統一的會計政策和估值方法是規范證券公司會計信息的重要制度保障。行業協會應緊跟證券公司業務發展情況,組織行業會計專業委員會及時跟蹤新業務開發,加強專業研究,盡快出臺有指導意義的會計估值和核算方法與標準,提高會計信息的規范性和可比性。
【參考文獻】
[1]鄒新,張紅軍.國際投行模式變遷[J].銀行家,2014(2):64-67.
[2]郭萬莉.大數據時代財務人員定位與轉型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5(10):10-12.
[3]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公司場外業務統計數據報表(2015-01)[EB/OL]
[4]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證券業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1-29.
[5]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2014年度證券公司經營數據[EB/OL].
[6]張冬,余鋒,閔亞能.精益六西格瑪案例匯編[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2:194.
作者:李莉 單位:北京語言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