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跨國公司對企業技術效應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實證分析
1.1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學者們主要從兩個方面研究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溢出的影響:一是研發投入;二是研發產出。本文選擇為獲得新成果、新知識而投入的研發經費①作為投入指標,選擇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和產值作為產出指標。其中:專利申請數是指發明創造的申請人向政府部門提出專利申請的數量,包括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量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量;發明專利數是指獲得授權的專利數量,包括發明專利數量、實用新型專利數量和外觀設計專利數量;行業產值為私人消費支出、政府最終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庫存變化、貨物及服務出口凈值的總和,用支出法估算。在文中,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統計口徑分別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三資企業)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在行業選擇上,為了保持數據的連貫性,本文選取19個行業,即通用設備行業、交通運輸行業、紡織行業、塑料行業、電氣行業、有色金屬行業、化學行業、造紙行業、食品行業、專用設備行業、橡膠行業、通信行業、醫藥行業、黑色金屬行業、飲料行業、金屬制品行業、機械制造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行業和石油加工行業。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由于該年鑒從2003年才開始統計研發經費投入數據,而自2009年起未對國有控股企業和三資企業的相關情況進行劃分,因此本文選用2003—2008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數據。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產值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3—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源于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
1.2計量模型設定本文采用面板數據回歸方法,觀察跨國公司當期、前一期、前二期、前三期的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和產值對中國企業當期的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和產值的影響。構造的計量模型如下:
1.3模型選擇在利用面板數據構建回歸模型時,涉及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的選擇問題。要正確選擇模型,需要進行一系列檢驗。本文根據F統計量檢驗結果選擇混合效應模型或固定效應模型。其中:RSS混合為混合效應模型的殘差平方和;RSS固定為固定效應模型的殘差平方和;N為截面個體數;T為年數;K為解釋變量個數。如果F>F(N-1,N×T-N-K),其中在5%的水平下F(N-1,N×T-N-K)=F(18,91)≈2.1,則拒絕原假設,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反之,選擇混合效應模型。本文使用Huasman檢驗方法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如果χ2統計量的相伴概率較高,則不能拒絕原假設,即選擇隨機效用模型;反之,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計算模型(5)~模型(8)的F統計量和χ2統計量,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模型(5)的F統計值大于2.1,因此在混合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之間選擇固定效應模型;Huasman檢驗的χ2統計量相伴概率為0.4149,在10%的水平下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在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之間選擇隨機效應模型。綜上,對模型(5)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同理,可得對模型(6)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對模型(7)應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對模型(8)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1.4回歸結果分析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研發投入、產值的數據進行平減,從而得到研發投入和產值的實際數據。本文使用STATA軟件分別對模型(5)~模型(8)進行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表2的回歸結果,可得以下結論:第一,模型(5)~模型(8)中的變量系數值均為正,表明存在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由于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擁有更多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跨國公司在與中國企業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會傳遞給中國企業一些正面信息,導致其技術能夠外溢到中國企業。此外,跨國公司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中國企業的市場地位,激烈的競爭會迫使中國企業改進生產方式、提高技術效率。何潔認為,如果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高、經濟開放程度高、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業結構合理等,那么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會是正向的。第二,不同方面的技術溢出的同期效應不一定大于滯后效應。主流觀點認為,技術溢出主要通過發揮競爭效應(competitioneffect)、培訓效應(trainingeffect)和示范-模仿效應(demonstration-imitationeffect)等提升技術在企業間的流動速度。競爭效應是指:跨國公司的市場地位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提升,從而加劇了市場競爭;而中國企業為了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及時調整自身戰略,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增加研發投入,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快速發展。可見,競爭效應的發揮具有同期性。培訓效應是指:跨國公司一般對員工進行培訓,中國企業可通過吸引跨國公司的優秀員工來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優勢。由于這一過程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培訓效應的發揮具有滯后性。示范-模仿效應是指:從跨國公司向市場推廣和應用產品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可以學習新技術,從而降低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由于這一過程同樣需要一定時間,因此示范-模仿效應的發揮也具有滯后性。第三,模型(5)中,跨國公司當期的研發投入每增加1萬元導致中國企業當期的研發投入增加0.1180萬元,可見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對中國企業研發投入的當期影響較為明顯。從滯后影響來看,跨國公司前2期的研發投入對中國企業當期研發投入的影響最大,即跨國公司前2期的研發投入每增加1萬元導致中國企業當期的研發投入增加0.1791萬元。可見,跨國公司前2期的研發投入的滯后影響比跨國公司當期的研發投入的同期影響更大。這說明,在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對中國企業的研發投入的影響方面,最初競爭效應在起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效應逐漸減弱,培訓效應和示范-模仿效應逐步增強。模型(6)中,跨國公司當期專利申請數的增加對中國企業當期的專利申請影響最大,即跨國公司當期的專利申請數每增加100個能促進中國企業當期的專利申請數增加31個。跨國公司專利申請數的滯后影響不顯著。這說明:在專利申請模型中,只有競爭效應在起作用,培訓效應和示范-模仿效應的作用較小,即跨國公司當期專利申請數的增加最能促使中國企業積極地進行專利申請。模型(7)中,與專利申請數的情況類似,跨國公司當期發明專利數的增加對中國企業當期發明專利的影響最大,跨國公司當期的發明專利數每增加100個能促進中國企業當期的發明專利數增加38個。與專利申請數模型不同的是,跨國公司發明專利的影響還具有滯后性,即跨國公司前3期的發明專利數每增加100個促使中國企業當期的發明專利數增加7個。可見,當期競爭效應起了主要作用,前3期中主要是培訓效應和示范-模仿效應發揮了作用。模型(8)中,跨國公司產值對中國企業產值影響的滯后效應比同期效應更為顯著。跨國公司的當期產值每增加1萬元會促使中國企業當期產值增加0.2001萬元。跨國公司前2期和前3期的產值對中國企業當期產值的影響較為顯著,即跨國公司前2期和前3期的產值每增加1萬元會促使中國企業當期的產值分別增加0.4849萬元和0.1971萬元。跨國公司當期產值對中國企業當期產值的影響要小于跨國公司前2期的影響,表明當期存在競爭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培訓效應和示范模仿效應逐步增強,且其影響超過了競爭效應的影響。
2結語
本文構建了面板數據模型考察分別跨國公司當期、前1期、前2期、前3期的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和產值對中國企業當期的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發明專利數和產值的影響,據此分析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溢出的同期效應和滯后效應。計量結果顯示:存在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技術溢出的同期效應不一定大于滯后效應;關于研發投入方面的技術溢出,跨國公司前2期的研發投入對中國企業當期的研發投入的影響最大,即最初競爭效應發揮主要作用,培訓效應和示范-模仿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起作用;關于專利申請數和發明專利數方面的技術溢出,跨國公司當期的專利申請數和發明專利數對中國企業當期的專利申請數和發明專利數的影響最大,即同期效應最大;關于產值方面的技術溢出,跨國公司前2期的產值對中國企業當期產值的影響最大。
技術溢出是中國企業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重要渠道,是中國獲得經濟增長后發優勢的關鍵。綜合計量分析結果,本文提出以下3點政策建議:第一,在堅持自主創新同時要重視中國企業對外技術吸收能力的提高。雖然自主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是技術吸收能力對于企業發展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鑒于此,政府部門要采取措施提高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例如,政府部門鼓勵企業不僅要及時掌握跨國公司的技術新動向,而且要幫助企業搜集近幾年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及專利資料,充分把握技術溢出機會以加大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第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技術溢出。Yang和Maskus發現,當東道國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時,跨國公司會進行保護性研發以使研發成果不會溢出到東道國企業、使研發成果不會被模仿,這不利于當地企業的技術進步。從長期來講,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能夠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進行投資、開展研發,進而促使當地企業能夠吸收更多的技術以提高研發能力。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中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都是促進技術研發和技術溢出進而實現“雙贏”的關鍵。第三,中國企業要重視吸納跨國公司的人才。中國最稀缺的是高端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如果中國的人力資本水平較高,那么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就較強、技術溢出速度就較快。Markusen和Trofi-menko發現,中國企業引進國外專家的時間越早,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就越大。因此,建議中國企業通過與跨國公司進行合作、交流以及高薪聘用跨國公司人員等打破技術創新瓶頸、獲得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進而提高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
作者:于娜單位: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和企業組織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