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村級集體經濟模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源開發型模式。
主要特點是,充分開采利用本村山、礦產、水、林、旅游、鄉土文化等資源,由村集體依靠自身力量單獨開發或吸收外地資金參股入資進行聯合開發,集體統一經營或聯合經營,拓展創新集體經濟增收新路子,使集體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谷城五山鎮堰河村,近年利用適宜種植茶葉的地方優勢,共開發茶園1200多畝,開發種植有機茶200畝和無公害茶500畝,僅茶葉年收入超250萬元。
2.產業帶動型模式。
主要特點是通過發展產業來帶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增長。實踐中又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帶動形式:(1)自我經營式。是指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和財力的村集體,通過依靠自身力量創辦工業企業,走工業強村之路。(2)配套經營式。借力當地的縣域甚至省屬大中型企業,村集體創辦小型服務企業和配套加工企業,助推本村集體經濟發展。(3)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式。谷城石花鎮小坦山村利用村級特色發展壯大苗木花卉產業,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3.資本運作型模式。
主要特點是較富裕的村集體通過將富余的資金或通過參股企業經營,或通過到外地購買資產、創辦企業等形式增加集體收入。近些年來,由于城鎮一體化戰略的大力推進,不少城郊村因為大量土地被征,而獲得了可觀的土地征用補償金;有的村因為領導有方等原因,自身集體經濟發展較快,集體資金積累較多。如何實現這些貨幣資產的保值增量,保證村級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村民持續增收,是這些村莊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資金參股分紅是這些村最常見的資本運作方式。同時,也有不少村開始轉變觀念,打破地域限制,勇敢嘗試走異地創業之路,或在城鎮、工業園區等置辦商業用房、發展標準廠房等物業項目,或者到異地買山開礦、創辦企業、參股聯營,為村級集體經濟開辟新的發展空間。
4.服務創收型模式。
主要特點是靠提供服務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具體的服務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或通過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XX協會等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民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收取一定服務費用;或者是村集體通過創辦服務性公司和機構,為企業或村民提供中介服務,充當經濟聯系的紐帶,從中獲取相應的服務費或管理費。沙洋縣黎坪村集體創辦了蔬菜合作社,向蔬菜種植戶提供市場信息、種植技術、大棚骨架、種苗等服務,集體獲得了一定服務費用的同時,也使種植農戶實現了增收,實現了雙贏。
5.招商引資型模式。
主要特點是村級集體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色,利用招商引資,引進農村急需的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彌補自身的不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斷地增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力。當然,村集體要努力做好招商、穩商、尊商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全程跟蹤“保姆式”服務。同時也要避免“慌不擇路、饑不擇食”式的盲目引進,要注意做好擇商選商工作,避免引進一些“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型的淘汰落后企業。
6.股份合作型模式。
村民本著自愿原則,投資參股,建立以村集體經濟為主導的股份制企業,在企業內部對資金實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紅,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宜城孔灣鎮杜崗村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村辦集體企業———農橋蔬菜公司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引導動員村黨員干部和經營大戶帶頭入股,進而吸引廣大農村積極參股,匯集各方資金,聚集發展合力;同時,借助村內凌云蔬菜種植合作社和海明米業公司等經濟組織,推行土地入股,實行“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0年,杜崗村僅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和蔬菜產供銷合作分利,就實現超七萬元的集體收入。
7.城市帶動型模式。
主要特點是抓住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化發展機遇,利用城市發展、延伸過程中產生的輻射力,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農村人口城市化趨勢加強,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城中村、城郊村充分利用城市發展的帶來的機遇,促進自身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如咸寧市咸安區溫泉辦事處肖橋村巧借工業小區外遷的有利時機,利用地處城郊的優勢,開辟設立大棚蔬菜基地,積極發展菜籃子工程,同時鼓勵和支持村民充分利用一切邊角碎地興辦私營經濟、壯大集體經濟。2010年,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120萬元年純收入。這種模式必須地處城區或城郊,占有地理區位優勢,因城市的發展而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8.異地發展型模式。
主要特點是跳出本村本鄉之地域局限,到別人的地盤上去謀求致富,走“飛地”添財增收之路。針對有些村地域交通不便、集體資產資源匱乏等客觀因素,在組建勞務公司組織勞力輸出的同時,積極引導村集體采取資金入股、異地開發等形式,到異地投資開發,與其它村組、企業合股合作,積極探索建立“飛地經濟”新模式新途徑,優勢互補,互通有無,“飛入地”與“飛出地”實行生產要素按比例進行利益分成,獨辟蹊徑拓寬增收新路。每一種模式都有其優點和適用局限性,到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各村一定要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比如當地的地理位置、土壤氣候、交通條件、產業基礎、村民尤其是村級管理干部的素質與能力等,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二、進一步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與建議
1.用足用活有利政策。
近些年中央和各地出臺了很多惠農利農政策,這些政策很多是對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比如,近年湖北省委組織部就分別與糧食、農業、林業、財政、商務供銷、石化、電信、移動等部門聯合商定出臺了“10+1”文件,全力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政策,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興建糧油、土地、林業、蔬菜、養殖、種植業等綜合服務社。鼓勵糧食龍頭企業承租村級集體土地,創辦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積極爭取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低產林改造、低丘崗地改造(雙低改造)等專項資金用于開發集體荒地、荒山、荒水、荒灘,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各地官員包括鄉村基層干部要本著對農村農民負責、服務的原則切實嚴格執行,分利用好這些政策。
2.健全強化村級管理。
一是加強整體規劃管理。加快編制縣域總體規劃,優化村莊布局,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規劃的管理與指導,建立起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長效機制。二是加強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建立健全村經濟合作社組織,推進村經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按照“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的原則,以及村民自治組織管理服務職能與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職能相分離的要求,重點推進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及年收入較高的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分配機制和治理機制。三是加強集體“三資”管理。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四是加強村級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民主決策機制,規范和完善民主決策的內容、形式和程序,凡是涉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上項目、新辦實體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都要實行民主決策。五是健全激勵促進政策。完善表彰激勵機制,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增速快、后勁大的村,要給予項目上的扶持、資金上的獎勵,建立村干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鉤制度。
3.幫助扶持窮弱亂村。
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對本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類排隊,認真分析,把集體經濟年純收入低于5萬元的薄弱村,尤其是三無的“空殼村”作為工作推進的重難點,實行領導干部包村蹲點制度,一村一策,制定方案,集中攻堅。繼續強化經濟部門幫窮村、黨群部門扶弱村、政法部門聯亂村的幫扶結對機制,一幫到底。要結合重點難點村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勵獎懲和扶持措施。對“零收入”村發展成為有經營收入的村,可以按收入一定的比例進行獎勵,集體經濟年純收入超5萬元的村,縣市區財政要給予一定的獎勵。要對重點難點村進行資金幫扶,在堅持“輸血”的同時,更加注重增強“造血”功能,提升村集體自身發展能力。通過統籌配置資金、政策、人員要素,形成強大的扶貧攻堅合力,實現各地村級集體經濟總體均衡發展。
4.夯實筑牢基礎工程。
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員干部的骨干帶頭作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選好“領頭雁”,配強“火車頭”,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凝心聚智作用,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加強隊伍建設。要高度重視農村實用人才的儲備和培養,支持和引導“大學生村官”、農村選聘生領辦實體,集聚人才、智力、活力,推動集體經濟大發展。要積極引導本鄉社會能人、外出務工人員、異地創業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隊伍保障。三是加強惠民工程建設,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民心保障。興辦“民心工程”,如加強村組道路、農田水利設施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調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四是嚴格考核評價,加大獎懲力度,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張愛民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