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金融危機經濟報道范文

金融危機經濟報道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經濟報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金融危機經濟報道

一、金融危機經濟報道需要更具親和力

從傳媒角度來看,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傳媒不得不面對三個問題:一是傳媒自身如何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發揮優勢并盡量減輕金融危機對自身的影響;二是傳媒如何維護好公眾對危機的知情權;三是如何進行危機的輿論引導,保護公眾利益和保持公共理性。這三個問題,都與經濟報道的親和力緊密相關。可以這樣說:第一個問題涉及到傳媒內容產品,親和力強了,受眾多了,廣告自然也就多了,這也是媒體面對金融危機的重要策略。第二和第三個問題涉及傳媒更高層次的社會功能,在金融危機的特殊情況下,政府、企業、公眾、傳媒自身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幫助企業、公眾克服急躁、焦慮、彷徨等心理,引導企業和公眾樹立信心,需要傳媒在進行經濟報道時,做到關注各方利益需求,自覺關注因經濟危機產生的新的經濟現象,關注經濟熱點和難點,耐心細致地深入淺出地及時傳遞全面客觀公正的經濟信息,努力提高信息質量和實用價值。這也要求經濟報道應更具有親和力。

從受眾角度來看,人們對當前的金融危機普遍關注,但金融危機對企業發展和自身生活到底有哪些影響,有哪些機遇,企業如何解困發展,百姓如何理財、如何從危機中汲取教訓、如何對國際經濟和本國經濟的走向審時度勢、如何應對和化解危機、如何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保持信心等等問題,由于經濟理論的專業性,很多人的認識是模糊的不全面的,人們有很多困惑,他們需要有說服力的明白的解答,這就要求經濟報道從專業到通俗,從“小眾”到“大眾”,從人們最能感受、最易理解的角度著筆,緊密結合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以喜聞樂見的語言幫助人們解疑釋惑。這一點,可以從法國經濟類報紙在金融危機中銷量大增,經濟類專業網站的點擊率大幅上升得到很好的例證。據統計,2008年9月,法國最大的經濟類報紙《回聲報》銷量比去年同期大漲了21.5%,刷新該報歷史上的月銷售紀錄;法國第二大經濟報紙《論壇報》由于頭版頭條的“擺脫危機的20條建議”廣受關注,當日報紙的銷量大漲35%以上。正是由于人們對金融危機蔓延下的法國時局感到憂慮,人們對經濟報道才有了更多的依賴和需求,而緊密結合生活實際的經濟報道更是得到受眾喜愛。

二、金融危機下經濟報道“親和力”的路徑選擇

盡管受眾和業界對經濟報道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但有些經濟報道離“親和力”始終有那么一段距離,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對金融危機下的經濟熱點和難點關注不夠;對新出現的經濟現象新聞敏感不夠;報道較陳舊空洞,缺乏深度;重術語的堆積,不重通俗化解釋;重數據使用,不重數據解讀;宣傳味較重,有時甚至白話自語,與民間話語形成距離;受眾定位不明確,未形成自身風格等。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既與經濟報道本身的理論性、綜合性、專業性較強有關,更與經濟報道的方法和理念有關。

1強化“受眾本位”,綜合考察經濟事件、經濟現象和人的活動

人是經濟生活的主體,以人為本的經濟報道才會具有親和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報道時,從人本角度確立報道對象,不僅要反映物化經濟的力量,更要探討經濟與人的辯證關系。這里所講的人,是具有思想、情感、性格和價值觀念的人,而不是被某項政策、措施、觀念、經驗等圖解的人。如果我們在經濟報道中融合了人的情感,把受眾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那就縮小了距離,增加了親近感。

《21世紀經濟報道》一篇文章《機器替代人的三波洗禮:珠三角勞動力新供求關系真相調查》,關注的原本是金融危機下傳統區域競爭力的消亡及新競爭力的形成、區域利益的重新布局等問題,但記者在報道中卻始終抓住經濟活動中人的因素。在這篇經濟報道里,我們看到了為找不到合適的技術崗位員工而發愁的一家大型電子制造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李樹發,東莞市南森工藝禮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暉,深圳市勞保局工作人員、結合企業用工需求進行“訂單式培養”的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州仲衡保險公估公司的執行董事管仲華、合肥工業大學一名因找不到工作而苦惱的一名大學生等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或群體,正是這些有血有肉的人,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把分散的個體聚合在相互聯系的鏈條上,成就了這篇報道的主旨:導致“就業難”和“招工難”的結構性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因,也有勞動力供求結構失衡的原因,還有學校教育模式、人才培養方案不適應市場等原因。記者結合這些原因肯定了在珠三角地區共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示范區,建設集約化職業教育培訓基地、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范基地的積極意義。原本枯燥的內容,因為多了人文意識,多了具體人物的喜怒哀樂,把個體與群體、微觀與宏觀很好地聯系起來。具有了親和力。

2從社會和生活視角拓展經濟報道的廣度和深度

經濟報道要有生活視角,從微觀視角談宏觀,從民生談國家經濟政策。即使是宏觀經濟問題,也應把世界大事、國家大事與普通百姓關心的切身小事有機地融合起來,使經濟報道感性化、生動化,便于受眾接受和吸收,使經濟報道“軟著陸”。

我們經常談論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但這些影響究竟在哪些方面,與老百姓有什么關系。對讀者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關于金融危機的重大宏觀經濟新聞,應從促進讀者理解的視角進行報道,將復雜的經濟問題科普化、簡單化,是增強經濟報道親和力的一種有效方式。筆者發現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報紙開展的問答式報道就很有吸引力。比如,為了讓讀者對中國經濟如何受全球影響有直觀而全面的印象,《羊城晚報》特地做了一期“十問中國經濟”專題,從熱錢到底流入還是流出,外資會否撤離股市樓市,中國經濟能否獨善其身等等,從讀者關心的角度一一提問,找來一流經濟專家一一作答,就像“十萬個為什么”一樣。

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從微觀談宏觀,尋找生活視角,突出“落地意識”。比如,因為金融危機,就業問題在世界范圍內成為一個普遍關注的話題。《北京晚報》發表一篇新聞《美失業高管變時薪12美元清潔工》,該新聞報道了三個人物:年薪7萬美元的公司高管馬克·庫珀成為時薪12美元的清潔工,年薪16.5萬美元的副總裁阿梅·阿爾特成為時薪15美元的數據錄入員,年薪15萬美元的公司高管約翰,埃勒成為年薪3.4萬美元的移民局夜班工作人員,通過職務變化對比和數據對比,從就業這一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側面反映了美國經濟危機,同時也對讀者具有鏡鑒意義。正是從這個生活得小切口,讀者觸摸到了金融危機的脈搏,通過三個人物和故事撬動了一個宏觀主題,體現了記者的人文意識,凸現了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國民眾的命運,非常具有親和力。這樣的報道視角就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共同關注和興趣。

3不回避經濟熱點、難點、焦點,做好深度報道

經濟新聞為經濟把脈,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國內與國際宏觀經濟的走勢,了解并熟悉與經濟有關的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緊跟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如果經濟報道滿足于經濟政策和經濟現象羅列,是不可能具有親和力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人民群眾熱切關注當前經濟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急切需要了解中央的宏觀經濟決策、部署、措施,也急切需要了解本地區、本行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策略、辦法。如果經濟報道不能與經濟運行同步,不能迅速地組織熱點問題報道,不敢觸及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實際上造成“失話狀態”,不可能起到解疑釋惑、化解矛盾、梳理情緒的作用。

金融危機爆發后,很多媒體都非常重視經濟報道,尤其是中央電視臺的經濟頻道、財經類報紙《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等很好地策劃了系列報道。《新華日報》的兩個品牌欄目“新華觀察”和“新華調查”2008年以來重點對經濟生活中的一些帶有普遍意義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展開報道。如《融資難:中小企業如何破解“瓶頸”》、《化解融資難,荊棘中劈出新路來》等深度報道。由于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和突破困境的思路及招數進行了獨到、深刻的分析而引起廣泛關注。《2l世紀經濟報道》組織了“生死華爾街”系列報道,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各個行業的沖擊,為讀者提供了橫向的解析視角,構成對金融危機立體全方位報道格局,有助于讀者全面認識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風險。在今年“兩會”期間,該報圍繞去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兩會”如何進一步出臺刺激經濟措施和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環境保護等“熱點難點問題”組織了10期20個版面的“200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策劃了“生于憂患·經濟地理”、“生于憂患,治平新策”、“生于憂患·區域會考”、“生于憂患·能源方略”、“生于憂患,教改動力”、“生于憂患·醫改空間”、“生于憂患,就業之道…‘生于憂患·政經新局”等專題,為讀者清晰地勾勒出“兩會”的熱點,還通過評論和專家訪談的方式進行深層解讀,很好地幫助了讀者了解金融危機下“兩會”的主要精神。隨著金融危機向縱深發展,一些企業市場收縮、業績下滑,企業如何“過冬”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羊城晚報》開設“經濟寒冬的‘一把火”’、《廣州日報》開設“珠三角中小企業自救實錄”,《南方都市報》開設“應對金融海嘯”,報道經濟低潮中一些成功企業典型這些都是經濟報道焦點問題的很好做法。

可見,針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報道要說受眾感到困惑的問題的話,說可能給受眾帶來影響的話,說讓受眾直面困難充滿信心的話,受眾就會接受這些報道,經濟報道就會有親和力。

4注重文本創新,增強經濟報道的易讀性。

經濟報道要具有親和力,這就要求記者必須懂經濟,而且善于針對經濟建設和經濟生活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用便于受眾理解的文本進行表達、分析與評價,避免文本枯燥乏味、晦澀難懂,使受眾望而生畏。尼爾.T.加文在《經濟、媒體與公眾知識》一書中指出,“經濟對大眾性報紙來說是一個干巴巴而且困難的領域,需要繁復的解釋和闡明相關的環境,必須想方設法把人們普遍認為困難、枯燥并且需要復雜技術解釋的事件處理得生動,而且對一般的和漫不經心的讀者具有吸引力。”這實際上說的就是經濟報道的易讀性問題。經濟報道要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就應該做到表達方式的通俗化。記者運用經濟學、新聞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評價經濟現象、事件和人物,把復雜、深奧的經濟問題、經濟現象深入淺出親切自然地表述出來,讓受眾在新聞消費中掌握分析經濟現象和市場形勢的科學方法,這是吸引受眾的基礎。

《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4月25日有篇通訊《一根吸管在2009年》,報道了雙童吸管有限公司生產的平均售價每根約8厘的彩色吸管在金融危機中再度復活的經濟現象。文章分析了因出口退稅上調、人民幣匯率趨穩、加工貿易限制政策松動、商檢規則變化、央行下調貸款基準利率等導致出口企業社會成本降低,多個出口行業的龍頭企業近期生存狀況正普遍好轉的經濟現象。在報道中,文本表達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多使用大眾化的語言,如“最近一個月,雪峰路又開始堵車了,為加班驗放集裝箱車輛,這里的海關關員有時要忙碌到深夜11點——在過去一年里,這條被賦予風向標意義的馬路曾一度冷清”,很形象直觀地反映了浙江義烏小商品今年3月以來生存好轉的現狀,對“3月份以來義烏小商品的報關單數為2.7萬份,同比增長9%”這些干巴巴的數據賦予了形象生動的闡釋,讀者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記者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去年這個時候,這肉眼難辨的8分錢利潤,在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漲價、出口退稅下調、加工貿易政策收緊的重壓下,差點就像一根頭發絲似地崩斷”,把企業真實的感受用比喻的手法表達,為讀者理解這些變動的經濟事實帶來方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美女的大胸又黄又www又爽| 日本黄色免费观看| 刺激videoschina偷拍| 黑人巨鞭大战丰满老妇| 强行被公侵犯奈奈美|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一国产| 蜜挑成熟时k8经典网|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最新免费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软件| 国产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91影院在线观看| 女人被男人狂躁视频免费| 五月婷婷六月爱|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avidolzhd| 日本护士xxx|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华人生活自拍区杏吧有你| 日本视频网站在线www色|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看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男人一进一出桶女人视频| 十八岁污网站在线观看| 羞羞社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播放| 手机在线色视频|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男男gay18| 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 青娱乐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色视频免费| 丁香六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