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經濟學在思想上的分歧及拓展范文

經濟學在思想上的分歧及拓展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學在思想上的分歧及拓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學在思想上的分歧及拓展

摘要:經濟理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的邏輯起點都要依據經濟學假設展開,“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發展的基本假設,即精于計算、理性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其過度張揚人的自利導致主流經濟學在經濟界標和社會界標上錯位,雖然經過修正和完善,加入了制度、倫理道德的因素,卻仍不免陷入人本貧困。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直堅持人本導向,確立了人本思想的研究地位,通過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實現了自我揚棄和超越。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發展過程中,仍要堅持人本導向,運用辯證唯物主史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重視人在經濟學研究中的價值,尊重人本精神,強化經濟學對人的研究與深化。

關鍵詞:人本思想;馬克思經濟學;人本導向;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目前,學界對經濟學中人本思想的研究大概有三類:一是從研究經濟思想史的角度概括和比較,傾向于歷史視野;二是從經濟學是否是一門科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傾向于哲學視野;三是從經濟學方法論的角度,以批判的眼光爭論已有的方法和假設是否與現實相符或者是否有可實現性,還有沒有更好的理論來解決,傾向于現實主義視野。本文著重從第三個方面,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經濟人假設”的不足和應用的局限性,探究其發展過程中只重視經濟視角而淡化社會倫理視角的現象和原因;并在解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人本思想基礎上,提出了要繼續堅持馬克思經典范式,超越“經濟人假設”范式,以更豐富的貼近現實的人本思想來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經濟人假設”在經濟界標與社會界標上的錯位與融合

“經濟人假設”從提出到發展是一個不斷遭受批判同時也在逐步回應演化的過程,從最初的經濟界標到納入社會界標,經歷了經濟界標與社會界標的錯位與融合。其錯位表現在,從“經濟人假設”的誕生開始,西方經濟學一直都以人的理性和自私為出發點和中心來規定人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行為和動機,僅僅從自然和技術的觀點來理解經濟活動,而忽視了倫理道德因素;僅僅依據趨利避害的自利動機推理經濟活動現象,而忽略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能力的有限性,將經濟學變成單純的利己主義的自然史。

1、“經濟人假設”在經濟界標和社會界標上的錯位

“經濟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受到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關于人性的“自利”與“同情”兩面性以及寓言式經濟史學家孟德維爾的“私惡即公利”思想的影響,認為處于自然狀態中的人們,由于自私自利的本性驅使,在社會生活中必然要發生利益上的沖突,因此著重分析人的自利性,將“利己心”看作人的永恒不變的本性,并將其看作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自動導向“公利”的社會進步動力,于是將經濟活動的動因歸結為“利己心”作用的結果,從而提出了“經濟人假設”,確立了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演繹推理體系,并通過對“經濟人假設”的分析,奠定了后來影響整個西方經濟學發展的個人主義方法論范式。

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經濟人假設”對當事人行為和動機的規定,即強調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設,并且在使用“最大化”一詞時經常與“理性的”一詞互換。這與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演繹方法有關,他們只強調邏輯上的有效性,即只是要求假設在邏輯上成立并不要求論據的真實性。每當規定一個目標函數時,都假定利用這一函數,在相同的約束條件下,即使不同的人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因此,新古典理論認為每位決策者做出的都是可以用理性的論據來進行表述的理性選擇。

美國經濟學家勞倫斯·A·博蘭認為,西方經濟學的假設可以被認為是基于以下的考慮:更為簡明易懂;更具有通用性;更具有可證實性;更具有可證偽性;具有較多的肯定;具有較少的否定。無疑這種簡化的假設手段受到了多數西方經濟學家的歡迎,也得到多數熱衷于以數學為工具來建立模型的經濟學家的歡迎。以至于發展到現在必須掌握數理工具才能成為從事經濟研究職業的不二前提,這種“工具理性”的膨脹甚至可以在現實中演變為“如果你想得到終身職位或提升,你就應試圖在有地位的雜志——也就是那些突出以數學為基礎的經濟學的雜志——上發表你的論文。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永遠不要為你的分析模型的真實性或者怎樣你才有可能發現你的模型的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這類問題而冥思苦想。”

縱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史,可以發現這種理性的經濟價值觀已成為進行一切經濟學分析的基礎,盡管亞當·斯密起初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進行歸納和分析,將人性中的“自利”一面提煉出來,從個人追求“物質利益”為動機出發,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毫無疑問“物質動機”是人類“利己”行為的出發點,“經濟人假設”的“自利”硬核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社會環境中(如古典市場經濟時代)是有較強解釋力的。但是,它的致命硬傷就在于將人性中的“自利”鎖定為永恒不變,割斷了其與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的客觀聯系,因而也就無法回答人性“自利”背后又是由什么力量決定的;現代社會中許多“非物質動機”行為(如慈善捐贈、綠色環保、志愿者行動、企業社會責任等)又如何解釋。所以,亞當·斯密所建立的經濟學是從人的私利動機和行為出發,以資源稀缺為約束條件,為后來的西方經濟學將研究如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置于核心地位的物本主義傾向開辟了道路。可以說,這種絕對簡化、抽象了對人性的研究,不過是過度張揚了人的自利性,試圖將人的自利本性合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并將人的自利看成是人類經濟行為的普遍法則,但這一假設缺乏社會歷史性的視角,也終將無法對經濟現象給出合理科學的解釋。

實際上,人類生產財富的經濟行為涉及了兩方面的關系,即人與物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僅僅研究供求、成本、價格、競爭、效用,而忽略或者說故意將法律制度、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作為外生變量。這種認為形式比內容更重要,不重視經濟范疇和經濟規律的歷史性和社會性,只研究經濟范疇的數量關系的行為,必然造成“工具理性”的膨脹而“價值理性”的旁落這樣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以邏輯的有效性來替代與經驗相關的難題的做法,也使得西方經濟學越來越脫離實際,雖然邏輯推理的實證過程很嚴謹,也只不過是“樂觀主義的約定主義”,尤其以資源配置最優化為研究中心,只見物不見人的物本經濟學,只重視經濟界標忽視社會界標,無力解釋紛繁復雜、鮮活生動的社會經濟生活現象,必然最終滑向“工具理性主義”的泥潭,并致使“經濟人假設”在經濟界標和社會界標上越來越疏離。如果說這是“經濟人假設”在經濟界標和社會界標上錯位的表現,那么追根究底,這種錯位的根源是由其思想起源、本質要義及其認識論決定的。因為西方經濟學所推崇的“理性經濟人”思想,是建立在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哲學理念之上的,其核心要義就在于:經濟活動中人的行為都是在即定約束條件下可計算的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行為;從認識論上來看,這種將人性假定為“自利”的原子式的、個人的、主觀的、永恒不變范式仍然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唯心論的世界觀。事實卻證明,以此假設建立的經濟學理論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活動的解釋是十分有限的。

2、將“經濟人假設”在經濟界標和社會界標之間融合的努力

自亞當·斯密提出“經濟人假設”以來,經濟學界的質疑與爭議之聲從未中斷過。因其拋開現實,預先設定好了理論框架和研究結論,導致只能工具性地推導、演繹,而無法歷史性地加以表述。這種被稱為是“李嘉圖式的惡習”的方法論范式飽受批判。因而,西方某些經濟學家開始豐富經濟人的內涵,開始呼吁經濟學轉向人文視角,兼顧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加強社會界標的視閾,重視制度、倫理道德等因素的約束,反思人作為社會人的特征及其對經濟行為的影響。在經濟界標和社會界標上錯位的“經濟人假設”也開始逐步向融合邁進。

首先,指出“經濟人假設”在經濟界標上存在漏洞。針對西方經濟學家在做出假設時的潛在條件:即如果現實的條件十分接近其假設的理想狀況,那么從這個理想的假設得出的結論就是接近現實的,是近似正確的。但西蒙對此并不完全認同,他認為“前提的非現實性并非科學理論中的一項優點;它是一種必要的惡——一種對科學家有限的計算能力的一種讓步,這種讓步由于近似值連續性原理是可以忍受的”。而李斯特則批判了“經濟人假設”導致的“支離破碎的狹隘的本位主義和個人主義,對于社會勞動的本質和特征以及力量聯合在更大關系中的作用一概不顧。”

其次,對“經濟人假設”在社會界標上的缺失和不足進行修補。西斯蒙第從倫理角度審視了“經濟人假設”,批判斯密的《國富論》忽視人的道德情感,并從有限理性出發,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設;德國歷史學派(李斯特、羅雪爾、希爾德布蘭德等)則認為這將是“使最冷酷的自私自利成為一種法則”,并且“將國家與政權一筆抹殺,將個人利己性格抬高到一切效力的創造者的論調”。近年來濫觴的新制度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也認為人的利他行為是會影響個人選擇的,所以他把利他性、人的意識形態等引入了個人的預期效用函數,建立了更接近現實的人性假設;并且還認為,只有在制度的約束下,“經濟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的行動才有可能產生有利于整個社會利益的結果。

此外,新福利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新成果更是力圖使“經濟人假設”通過道德倫理途徑向社會界標靠攏,如阿瑪蒂亞·森等學者明確地反對忽視人的道德意識、自由、主觀能動等倫理屬性的經濟學,將倫理道德重新引回了經濟學。森在基本認同“經濟人假設”核心要義的前提下,卻認為人的動機是多元的,而“經濟人假設”則將人的動機約束為唯一性動機——自利,因此他抨擊“理性經濟人假設”為“理性的白癡”,他通過對主流經濟學的反思,一方面肯定了“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主流經濟學應包含倫理學的內容,并且這應該成為經濟學發展的更高的要求,否則,經濟學將走向絕路。因此,他呼吁“經濟學應通過更多、更明確地關注影響人類行為的倫理學思考而變得更有說服力”。

可見,伴隨著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和修補,西方一些經濟學者逐步地把“經濟人假設”從經濟領域引入到了非經濟領域,力圖彌合經濟學越來越遠離人文關懷的發展軌跡,使抽象的“經濟人”包含了更多“社會人”的因素,力求實現其經濟界標與社會界標的融合。雖然西方的某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對“經濟人假設”的原意進行了質疑、抨擊乃至修補,但其主要訴求仍然囿于道德倫理和制度范圍,對其理性經濟價值觀的核心要義沒有發生改變,因而“經濟人假設”的根本性質就不可能有所改變,其認識論基礎——歷史唯心論的世界觀也不會發生根本性顛覆。由此,這種以歷史唯心論為基礎的個人主義方法論模式決定了個人主義的經濟價值觀仍然貫徹于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和流變之中。可見,西方經濟學雖然也加入了“人文”追求,卻是從屬于功利追求,只是使原來冰冷的“經濟人假設”涂上了一層稍帶暖意的倫理油彩。

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個基點:以人本為導向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為中心,堅持人本位,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發展,主張社會發展的目標是建立自由人聯合體,這一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以物為本是途殊道異。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為核心,透過現象看本質,歷來把人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中來看待,正如恩格斯所說:“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誠然,這個或那個經濟學家在個別場合也曾察覺到這種聯系,而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對于整個經濟學的意義,從而使最難的問題變得如此簡單明了,甚至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現在也能理解了。”列寧在《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也提到馬克思在這方面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說:“凡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相較于西方經濟學家始終陷入對人的研究悖論,一方面為“經濟人假設”能夠進行富有邏輯的理論分析而驕傲,另一方面也對該假設過于簡單、抽象、片面的人性描述而束手無策,相反,馬克思超越了“經濟人假設”的個人主義,否定把抽象的人物化的做法,強調對人的研究要克服異化,回到人本身研究人,這充分體現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相應地,馬克思摒棄簡單、抽象、片面的人性描述,從經濟關系深入到人與人的關系的分析,進而上升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層面,創立了整體主義分析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方法。所以,與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相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為本的導向,充滿了辯證性、社會性和歷史性,充滿了人文關懷。

其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人的辯證分析,主要體現在:統一了人的共性和個性、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而確立這種統一性的基礎是勞動。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勞動范疇,但又反對黑格爾僅僅把人等同于自我,把勞動看成抽象活動,馬克思認為這種勞動可以創造世界,改造世界,并證明人的存在性,使人成為主體。

其二,馬克思認為人的社會性集中地體現了人的本質,所以著重研究了人的社會性,他說,“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并從社會性和歷史性,對人的本質做出了規定,統一了人的共性和個性。另外,馬克思從現實中的人出發規定了人的本質,與西方經濟學的個體論相對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假設之一為人是生產的主體,但不是孤立的個人的生產,而是社會的生產。這種社會性主要表現在:生產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下進行的生產,絕不是什么抽象的生產;生產過程總是要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包括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分配關系。

其三,馬克思認為的人的歷史性,體現在“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這種歷史性克服了把人當成是亙古不變的錯誤觀點。相較于西方經濟學把人的“利己心”視為與生俱來、不分歷史時點、一成不變的觀點是大相徑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人是豐富的、歷史的,考慮了特定的經濟關系和制度對人的經濟行為和心理的影響,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特色。正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規定,讓我們認識到人既是歷史環境的產物,也是能動改造歷史環境的主體,而不是永恒不變的,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的本質內容也應該被不斷豐富和發展。

學界對源自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地位的研究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要堅決地徹底否定其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地位,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分析中沒有“經濟人”的位置;另一種觀點則呼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批判地繼承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概念。本文的觀點是要繼承前人理論中的合理成分,不斷演變發展,最終實現超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人的研究就是對古典經濟學“經濟人假設”的一種超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本身具有的科學性特點之一就在于它強調批判。經濟學需要明達的批判,尤其要避免批判方法論上的狹隘與偏頗。而“經濟人假設”上放大的物本主義不具有可持續性,必將引起人們的質疑和放棄;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從古典經濟學到西方非主流經濟學在探討“經濟人假設”上注入人文關懷的傾向是值得借鑒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人本主義所懷有的人文色彩和人的終極關懷必將使它有可繼承性、創新性和發展性,它的生命力必將融匯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的人類文明潮流之中去。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經濟人假設”的批判與超越

西方經濟學家面對人們就“見物不見人”的責難,雖然對“經濟人假設”進行了完善,強化了人的自主意識,關注了對人的研究,但西方學者泥古執今,整體的理論體系還是“物主人輔”。說到底,西方經濟學是物本經濟學,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中心的理論,人被歸結為資本和利潤的人格化載體,人圍繞著物而轉。與之相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人本經濟學,是以對人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確立的理論,著重分析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改造著人類自己。正是馬克思開辟了對人本經濟學研究的科學嘗試,而“經濟人假設”貧瘠的“實績”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為本光環的照耀下相形暗淡。

1、從“物本”還原為“人本”的世界觀批判

對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比較就可以得出: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是個人主義的經濟學分析法,高舉個人利益至上的旗幟,張揚人的自利性,缺乏對全人類未來發展的深層的人文關懷;強調個人主義,窮極為財是命,見物不見人;于是從資本主義發展中勢必凸顯的“異化”來看,即體現在人所制造的物控制了人、物化勞動控制了活勞動,馬克思歸結為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到人的異化的赤裸裸物欲觀,這恰恰在西方經濟學慣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來計算得失,盡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自利性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即使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的瘋狂仍然停止不下來,自2007年8月全面爆發的次貸危機進而演變的全球金融危機,其始作俑者就是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利益集團對資本增殖暴利的追逐、是資本拜物教淋漓盡致地展現。對資本拜物教,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精辟論述到:“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立掙得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主要是體現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的科學抽象方法,即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分析方法,以及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研究與敘述的方法等。用唯物辯證法去研究人類經濟活動,就是要實事求是,從客觀的經濟事實和經濟現象出發,透過各種經濟現象剖析出隱藏在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聯系,并揭示其運動規律。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成功地把唯物辯證法應用于政治經濟學研究,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來,并把它當作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另外,馬克思在分析經濟現象時,堅持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一方面,排除歷史發展進程的偶然現象和因素以及各種曲折過程,從復雜的經濟過程中揭示出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性;另一方面,分析的邏輯進程要符合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是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過程的反映。所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人及其本質分析的根本取向始終是放在這個科學的方法論中來完成。

同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整體分析方法,把人看成社會關系的總和,堅持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回到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注重人本價值,把人全面克服異化、徹底解放作為目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同樣高度關注“個人自由”,始終認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和個性。”只有在取代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自由人聯合體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可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像西方經濟學那樣只是討論了空泛、抽象的普適性個人自由;而是將個人自由、個人的需要和發展價值放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去看待;通過深入地剖析資本主義的異化,揭示從商品到貨幣、再到資本到人本質的異化,從物到人的全部異化。可以說,馬克思創立的經濟學說在于透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誕生以來物質財富飛速增長集聚的迷霧,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人性枷鎖——“異化”也不斷膨脹,要徹底消除異化,就得結束其存在的制度基礎——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不斷增長的物質財富才不會為少數資本利益集團占有而滿足無限膨脹的自利,才會為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而西方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與之相比相形見絀,是其根本無法企及的。

所以,還必須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來不否認人的全面自由地發展是要建立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但是在面臨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終極目標上究竟是“以物為本”,還是“以人為本”,這就是西方經濟學方法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法論在世界觀上的一個分水嶺。

2、基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超越和現實導向

(1)基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超越。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西方主流經濟學沿著亞當·斯密的研究路徑似乎也未離開對人的研究視角,實際上是從人的自利動機和行為出發研究經濟現象,但這只是他們為了方便地分析問題尋找到的一種工具,把人只是作為生產財富的要素而存在。所以在研究的方向上仍然是“重物”而“輕人”。約翰·穆勒更抽象了人的概念,認為經濟學研究的人就是抽象掉自利性以外一切屬性的“經濟人”。這種對人性自利的過度標榜和張揚也充分體現在亞當·斯密對“經濟人”的定義中,“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的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所以,西方經濟學將人的行為和動機看成是完全出于理性和自利的驅動,經濟現象就是這種理性和自利的行為的結果,進而認為人的理性和自利的追求可以使得經濟進步、社會發展、財富增加,但這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和條件的約束下提出來的,是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自然合理的制度為前提提出來的,因而其解釋力相當有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現實的解釋力就在于它的人文價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生命力也正體現在它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上超越了西方經濟學。這種超越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于人的發展基礎的超越。西方經濟學也提到了個人的自由發展,目的卻是為了維護舊式分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天然合理,所以個人的發展被當作是一個既定的前提,只不過是為了論證舊的分工、私有財產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存在;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恰恰相反,它強調資本主義制度只是歷史性的暫時存在,終究會被更先進的制度所替代,因此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必須首要打破舊分工的束縛,建立新式分工。第二,對人的發展目的的超越。西方經濟學認為,人獲得發展的目的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因而是滿足個人私欲的手段,始終無法逃脫功利主義的范疇;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認為,追求利益、市場經濟都僅僅是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減少,人類有更多的時間投入精神活動、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才是根本目的。第三,對個人主體地位認識上的超越。西方經濟學偏重研究如何配置資源,目的是使資本增值,充滿了資本拜物教氣息,其主要強調資本創造價值,勞動者的智慧僅僅是為了進行其價值創造,在經濟活動中并不占有主體的地位;而馬克思極力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拜金主義、資本拜物教精神,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反人類的,造成人依賴于物存在,并受到物(資本)的奴役和統治,而且還要受到資本化的科學技術等擺布以及歷史的束縛,因此人的本質被物化、異化了,人的能力、創造性也不可能充分發揮,也就無法實現全面自由的發展。由此,馬克思旗幟鮮明地執著于終極的價值判斷,追求人的解放,并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視為未來理想社會的基本原則,肯定人的智慧和才能在價值論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要尊重人,尤其是要尊重人的需要、人的創造能力、人的個性、人的社會關系和人的發展。

(2)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現實導向。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核心和靈魂是經濟個人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經濟人”還原成現實人,似乎就是斤斤計較、孜孜求利的市儈商人,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歸宿的,這不僅是馬克思經濟學方法論超越西方經濟學的地方,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為本的現實導向。這種現實導向,表現為人的自由、人的現實生存、人的未來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基于此,提出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因此,當前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堅持以人為本構建改革發展的理論、制定經濟發展的方略,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所用、由人民共享,促使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樣地,衡量改革的成功、社會進步的最終標準也不應該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是包括建立在物質財富增長基礎上人的自由、現實生存和未來發展。而現階段我國經濟活動中頻頻出現的“拖欠工資”、“開胸驗肺”、“血煤窯”各種“強資本弱勞動”現象;“三聚氫氨毒奶粉”、“蘇丹紅添加劑”、“地溝油食品”各種唯利是圖行經,如此等等,無不顛覆著西方經濟學倡導的“經濟人假設”公理,也再次說明市場經濟中“私惡”對“公利”的主動侵害是不爭的事實。因而要糾正這些偏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為本的現實導向,使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方向必須盡快轉變到以人為本、重視民生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上來;只有始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發展需求,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不斷邁向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偉大目標。

四、結語

古典經濟學提出的“經濟人假設”奠定了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基礎,新古典經濟學繼承并進一步強化了個人主義的原則和“經濟人假設”,這使其一度在矛盾中停滯不前,而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也不過是在個體主義方法論基礎上的流變。所以,“經濟人假設”使得西方經濟學變成了約定主義的物本經濟學,陷入了研究方法論的貧困,在經歷了經濟界標與社會界標的錯位之后,西方一些經濟學者開始逐步對該假設進行反思與完善,包括運用數學工具和經驗數據,加入制度、倫理的考量,重視對人的研究。但是西方經濟學所奉行的歷史唯心論的世界觀和經濟個人主義方法論,使其研究的人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相距甚遠,使得研究本身失去了應有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同時,經濟理論要讓人信服,保持發展和創新,就更不能避開現實問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現實出發,分析處在社會運動和社會關系中的人,對現實富有充分的解釋力和指導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這是因為馬克思不是將人簡單看成是自然客體的被動對象,他明確了人在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能動性。目前,我們要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堅持人本經濟發展觀,重視對人的研究,就要摒棄以往那種固守經典理論,脫離社會現實的教條做法,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下,對經濟社會領域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特征做出合理的解釋,提出新觀點、新見解,摒棄西方經濟學歷來對人性自利假設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實現、弘揚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人本價值觀,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方法論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妻人人玩人人澡人人爽|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bbxxx|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毛片|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 swag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又色又爽又黄大片| 日本人强jizzjizz老|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yy6080一级毛片高清| 无套内射在线无码播放|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国产嘿嘿嘿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处破女第一次亚洲18分钟| 两个人看的日本高清电影|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专区第1页| 免费va人成视频网站全|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97香蕉|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久草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99re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好爽好多水小荡货护士视频| 中文国产在线观看| 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成年人性生活片| 久久伊人精品热在75|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 | 精品3d动漫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