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統計質量誤差因素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曉雯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利職業學院財經系
2009年到2010年,從房地產的價格到部分農產品的價格,人們都體驗到了價格飆升的感覺,不少老百姓感受到了物價上漲對自己生活質量的影響,表示出對物價上漲的擔憂,產生了較強的通脹預期。國家統計部門的數據雖然也顯示出物價的上漲,但和人們的感受比較起來,卻存在一定的差異,于是引來人們的一片質疑聲。是人們的感覺出了問題,還是統計數據不準確,差異存在的原因何在?如何減少差異,使統計數據反映出經濟發展的準確信息?作為一名統計學的教師,嘗試在這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探討。
一、統計數據產生誤差是一種客觀存在
統計學提供了搜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方法,作為一門數據科學,其基本概念和原理為很多學科所運用。但是作為一種調查方法,統計不可能做到準確無誤,統計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在實際工作中,當無法對總體展開全面調查時,往往會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以達到對總體現象的認識和了解。在抽樣推斷中,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一是登記性誤差,即在調查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引起的誤差,比如在調查登記的過程中由于工作不夠認真細致、疏忽大意導致數據的誤填誤寫等;二是代表性誤差,即由于樣本的結構情況不足以代表總體特征而導致的誤差。代表性誤差的產生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違反了抽樣推斷的隨機原則,如調查者有意地多選較好的單位或多選較差的單位來進行調查,這樣計算出來的樣本指標必然出現偏高或偏低的情況,造成系統性誤差,即偏差;另一種情況是遵守了抽樣推斷的隨機原則,但由于從總體中抽取樣本時有多種多樣的可能,當取得一個樣本時,只要被抽中樣本的內部結構與被研究對象總體的結構有所出入,就會出現或大或小的偶然性的代表性誤差,也稱為隨機誤差。登記性誤差和系統性誤差都是由于抽樣工作組織不當而導致的,采取預防措施可以避免發生。而隨機誤差是無法消除的,是抽樣方法本身所固有的,統計誤差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
二、經濟統計數據與人們感受差異的其他原因探析
(一)經濟統計數據的綜合性和居民感受的局限性
在這里以物價為例來進行探討。在反映物價的變動程度時,國家統計部門經常公布的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一個總體指標,它反映的是眾多居民消費品和服務項目的價格總水平,具體包括了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大類,每一類在整個指數中的權重也不一樣,綜合性非常強。而普通居民關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商品和服務。CPI作為一個加權計算后的綜合平均數,其中既包含有上漲的品種,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種,如果居民只用上漲的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價格與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相比,就會覺得CPI被低估了。
(二)統計數據的滯后性和人們對物價感受的即時性
價格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但是統計部門的統計數據往往是前一時段的物價變動情況,一般會以月或季為單位來統計和價格的同比增長和環比增長情況,數據有滯后性。而居民對物價的感受則是即時性的。比如某城市商品住房的價格在2009年1月份平均價格是6000元/m2,2009年12月達到了6400元/m2,2010年1月份平均價格是6500元/m2,而到了2010年2月時才會公布2010年1月份的住房價格變化情況,即2010年1月商品住房的價格同比增長了【(6500-6000)/6000】,即8.33%,環比增長了【(6500-6400)/6400】,即1.56%。而商品房價格如果在2月份突然加速上漲到了7000元/m2,那么公布的住房上漲數據和人們即時的感覺當然會有明顯的差異。
(三)社會因素對數據的影響
對官員的量化考核以及統計的不獨立,易導致統計數據的失真。在統計領域出現的GDP數據失真現象,就與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囿于畸型政績觀,對GDP數字的強烈追逐有關;而在房價數據“打架”的背后,則是一些地方政府與開發商聯手,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注水,來操控房價,誤導消費者。統計的不獨立,使統計數據容易被政績和利益所綁架,在人為操縱數據的情況下,數據不再是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準確儀表。為了滿足當地政府的需要,數據造假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人們的感覺未必真實
不同的人在感知世界時,有不同的視角和層面,知識、閱歷、經驗不同,對同一個事物的感知也會不同。同時,人們也會以自己喜歡的慣常方式來觀察世界,所以在不同的人眼中“,真實”的世界也是不同的。這樣來看,人們眼中的世界也不一定都是世界的客觀面目。
由于客觀和主觀方面的諸多原因,經濟統計數據和人們的感受之間存在差異自然在所難免。
三、過大差異的長期存在會導致數據的失信
差異雖然不可避免,但是并不代表社會公眾可以一直容忍差異。一定范圍內的誤差是可以理解的,而超出一定范圍的差異就會使人們對統計數據產生懷疑,尤其是過大差異的長期存在會使統計數據失去公信力。統計有三大職能:信息職能、咨詢職能和預測職能。在三大職能中,信息職能是最基本的職能。社會經濟統計通過特定的方法,來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數量方面的特征、數量關系以及數量界限。國家也會根據統計數據反映的信息來對經濟運行進行相應的調控和指導。只有統計數據反映的信息是真實準確的,咨詢和預測才有正確的可能,否則只能誤導相關部門和人們作出錯誤的決策。在當今社會人們著重借助于官方數據來了解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對自己的經濟行為作出決策時,準確的統計數據顯得日益重要。但當數據和個人的感覺差異過大時,懷疑自然產生。如果這樣的情況頻繁出現,統計數據就會失信,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和指導作用也會打折甚至失效。
四、提高數據質量,增強統計數據的可信度
(一)控制調查中的誤差
統計工作中的登記性誤差是人為造成的,是可以逐步消除的。統計部門可以通過加強對調查人員的業務培訓,增加責任心,提高業務素質,合理設計調查表,不使被調查者產生誤解,以及采用合適的調查組織形式,盡量避開人為因素的干擾等措施來消除登記性誤差。而代表性誤差不可避免,只能通過優化抽樣設計以提高樣本的代表性或適當擴大樣本容量來進行控制,將調查誤差控制在合理的界限內。
(二)及時調整統計指標設計中的不合理因素
統計指標要準確地反映現實狀況,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要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及時調整指標設計中的不合理因素,使統計指標盡量能反映社會現實。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逐漸增加,食品支出在人們生活中的支出比重逐漸下降,那么CPI中的相應權重亦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三)加強統計的獨立性
要保證統計結果不被異化扭曲,務必采取切實措施加強統計的獨立性,使相關統計能夠徹底擺脫行政權力的干預。“依法獨立開展統計調查,獨立上報統計資料”,離不開相關的制度支撐。畢竟,統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全方位的、配套的、強有力的措施來保證,特別是要通過加大統計監督與責任追究的力度,真正使統計擺脫行政掣肘,實現統計的獨立性。
統計的價值,既在于盤點清算,更在于指導引領。這樣的價值實現,取決于統計結果的真實性。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不斷通過改革來最大程度地提高統計的科學性、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后續決策的正確,也避免公眾無奈地被感覺牽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