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執行環保基本國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中央一直把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確定了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指導方針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資源相對短缺,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正處于迅速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不斷加大。由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又比較低,資源浪費嚴重,環境問題突出,環境與資源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李鵬同志明確指出:“環境保護關系我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關系人民生活質量能否不斷提高,關系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生存、繁衍,是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全局性的戰略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把環境保護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保證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正確決策。
環境保護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近期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必須統籌考慮人口、環境、資源與發展的關系,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當代人而言,人們不僅需要日益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需要逐步提高生活質量,需要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如果經濟發展了,人們手里有錢了,但呼吸的空氣是有害的,喝的水是有毒的,生活環境是被污染的,這不是真正現代化,不是人民所期望的“小康”,也不是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目的。因此,無論就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條件,還是就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的,乃至就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執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頒布了6部環保法律和9部相關資源法律,國務院了一系列環保行政法規,環保管理機構和執法力量逐步加強。1996年,國務院召開了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做出了《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全國取締、關閉了60700多家嚴重污染環境又沒有治理價值的15種小企業,各級地方政府行動堅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淮河流域關閉了1100多家污染嚴重的小造紙廠,改善了流域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用水質量。我國連續4年開展全國性環保執法檢查,查處違法案件6000多件。有關部門與新聞界共同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加強了輿論監督,提高了全民環境意識。今年三月八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刑法(修訂案)》將“破壞資源環境保護罪”單列一節,表明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向法制化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八五”期間,我國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淘汰了一批能耗物耗高、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完成了一大批污染限期治理項目。天津、蘇州、大連等城市成為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十佳城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張家港被授予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一度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本溪市已根本改變了環境面貌。1995年,全國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89.7%,工業廢氣消煙除塵率達到76.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42.9%,比“七五”分別提高13-14個百分點。全國縣以上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增長的趨勢有所減緩,重金屬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城市大氣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開始下降,部分城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到1995年底,全國建立了各類自然保護區799處,占國土面積7.19%;森木覆蓋率達到13.92%,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00多萬公頃,生態農業試點達到2000多處,50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浙江奉化滕頭村等7處生態農業試點,被聯合國環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稱號。
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全面加強環保工作,以及在解決全球環境問題上尊重科學、促進合作的立場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和贊揚。我們嚴肅查處境外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向我國非法轉移事件,剝住了進口“洋垃圾”的歪風,維護了我國的環境權益。我國政府在環境外交事務中,充分注意了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擁護。我國簽署和加入的18項國際環境條約都得到了認真履行。同19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合作協議,多渠道引進了環保資金,僅國家環保部門組織的項目就獲得外資貸款20.65億美元、贈款2.58億美元,有力地促進了環保工作。
實事求是地分析我們面臨的環境形勢,對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快速發展時期,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加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劇增長,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環境形勢仍然很嚴峻。很多城市及其郊區的環境污染還在加劇并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重。不少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影響改革開放和社會穩定、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全國城市污染嚴重。城市河段水質超過3類標準而不適于生活用水的已占78%,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我國參加全球50多座城市大氣監測的五個大城市,均被排在污染最嚴重的10座城市之列,符合大氣環境質量一級標準的大中城市只占總數的1%左右。許多大中城市汽車尾氣污染明顯加重。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每年產生近7億噸,累積堆存70億噸以上,垃圾“圍城”現象十分普遍。大量的有害廢物未進行有效處置而成為重大隱患。被污染農田達1.5億畝以上。
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湖泊、水庫富營養化程度不斷加劇,太湖、巢湖、滇池最為嚴重,群眾長期缺乏合格的生活用水。一些地方水污染事故頻繁,因水污染造成的糾紛和沖突日漸增多。全國酸雨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1/3左右,并呈繼續擴大之勢。西南和中南某些城市已是“十雨九酸”,全年降水pH值低于4,最低達到3,接近食用醋的酸度。沙漠化及沙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15.9%,并以每年2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遞增。15億畝草場嚴重退化。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有些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或瀕臨滅絕。近幾年,西北地區連續出現特大沙暴災害,也與生態破壞有著重要關系。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一些土法煉汞、煉砷的地方,90%以上的農民和附近70%的群眾出現中毒癥狀。一些污染嚴重的鄉鎮,癌癥發病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數倍甚至10多倍,近些年參軍體檢無一人合格。
在國際環境履約方面,我國也面臨新的考驗。多數發達國家已于1996年停止生產和使用氯氟化碳等消耗臭氧物質,承諾到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水平。現在,我國是生產和消費氯氟化碳等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排放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之一。一些地區亂捕、濫采野生動、植物,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國際經貿領域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使貿易和環保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一是對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常以犧牲環境和資源去求經濟增長;二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改變,結構型污染嚴重;三是一些地方未認真執行環保法律,常有決策違法的現象發生。環保執法力量薄弱,監督管理的機構不健全;四是環保投入不足,很多污染企業老帳未還又欠新帳。對此,全黨和全國人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我們必須警鐘長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環境惡化趨勢,逐步改善環境質量。
經黨中央建議,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九五”和2010年環保目標是:“到2000年,力爭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到2010年,基本改變環境惡化的狀況,城鄉環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根據上述目標,《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到2000年,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使本轄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內;直轄市及省會城市、經濟特區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和重點旅游城市的環境空氣、地面水環境質量,按功能分區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有關標準;淮河、太湖要實現水體變清,海河、遼河、滇池、巢湖的地面水水質應有明顯改善。”
環境保護目標是我國未來15年奮斗總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從環境保護的高標準來說,這是一個有限的目標。但就我國目前的環境狀況而言,這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為此,我們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認真落實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深化改革,切實保證必要的投入,使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要依法加強環境監督管理,治理重點流域、地區和行業的嚴重污染,改善人畜飲水條件。重視城市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采取有力措施,減少廢水、廢氣、廢物、噪聲污染。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海洋、森林、草原、礦產和生物等自然資源,制止亂砍濫伐、亂挖濫采。在各種制度措施中,環境保護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是關系全局的一項“龍頭”制度,是我國環保法關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規定精神的延伸和發展。黨下一把手對環境保護親自抓、負總責,每年聽取環保工作匯報,形成,長期堅持,加強對環保工作的領導,這是做好環保工作,實現環境保護目標的根本保證。在多年環保工作的實踐中,我國已經建立和形成了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強制淘汰等9項環境管理。在各種措施中,環境保護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是關系全局的一項“龍頭”,是我國環保法關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規定精神的延伸和發展。環境保護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是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的需要,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決策者牢牢把握“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需要。環境保護黨政一把手負責制,貴在自覺、貴在務實、貴在堅持。自覺,就是要真正提高環境意識,把環境保護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擺上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務實,就是要從明確責任、增加投入、落實措施等方面,解決環保工作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堅持,就是要堅持不懈地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領導,每年聽取環保工作的匯報,及時研究解決重大環境問題。
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是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為此,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機制,使之規范化、科學化,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共同任務。建立和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一是各級政府及其經濟綜合部門必須切實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年度計劃和中長期規劃。當前就是將《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和《“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從落實項目和落實資金投入上切實給予保證。二是各級政府及其經濟綜合部門要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在基本建設、技術改造、綜合利用、財政稅收、金融信貸及引進外資等方面,抓緊制定、完善并落實促進環境保護、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政策,保證使環境保護投入占同期GNP的比例達到1%以上。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檢查制度,組織對地方政府和經濟綜合部門進行檢查考核。三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制定區域和資源開發、城市發展和行業發展規劃,調整產業兒生產力布局等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決策時,必須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編制環境影響主人報告,實行環境影響論證和審批。四是產業、資源管理和經濟綜合部門在確定工業、農業、水利、資源開發等重大建設項目時,必須同時制定環境保護的措施,按照國家規定,實行環境影響主人和“三同時”的審批、驗收制度。五是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人事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把環境保護作為各級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組織制定具體考核指標,參照計劃生育政績考核辦法,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六是地方各級委和政府應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機構建設,徹底改變部分基層環保機構游離于政府序列之外的狀況,為實現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提供可靠的組織保證。
全面實施國務院批準的《“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污染物靡放總量控制計劃》和《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是實現“九五”環保目標,確保環境安全的兩項重大舉措。
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就某一地區和某一行業而言,即使所有污染源普遍達標排放,污染物總量仍將繼續增加,而環境所能容納的污染物是有限的。因此,污染加劇的趨勢仍不可避免。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采取排放濃度標準與排放總量指標相結合的方式來控制污染物排放,就能有效遏制環境污染陽劇的趨勢。實施總量控制計劃,要求在經濟比較發達和污染嚴重、環境敏感地區,新建項目增加的污染物排放量,必須在本企業或本地區進行等量削減,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這就要求必須提高建設項目的技術起點,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潔生產工藝。這既有利于保護環境,又能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是實現環境保護目標,改善環境質量的一項實際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必須要實實在在地建設一大批環保工程項目。這一規劃在未來11年分三期組織實施。它的實施,將佼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一批大中城市環境質量得到初步改善。“九五”期間,就環境要素而言,我國環境保護的重點是水污染防治,尤其是要做好飲用水源的保護工作;就地域而言,環境保護的重點是治理城市廢水、廢氣、噪聲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尤其是做好工業污染源的治理s就工作重點而盲,實施兩大舉措,抓緊“三河”、“三湖”和“兩區”的污染防治,到2000年,淮河、太湖、滇池要實現水體變清,海河、遼河、巢湖的水質要有明顯改善。
做好“九五”環保工作,還要切實抓好環境法制、環保投入、環境宣傳教育和環保科技、產業等四個重要環節,尤其是要落實同志關于“增加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的重要指示,力爭環境保護投入占同期GNP的比例逐年有所增加。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執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是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環境保護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依法對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李鵬同志明確指出:“環境保護監督部門要依法嚴格履行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責,做好本轄區環境保護的指導、監督和服務。”環境保護部門應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準確定位,切實履行統一監督管理的核心職責。
統一監督管理,一是要嚴格執法,加強對轄區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監督管理。二是要對同級政府的有關部門和基層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執行環保法規的情況依法實施監督協調,及時向黨委、政府和上級環境保護部門報告情況。三是要加強對基層環境保護部門環保執法情況進行監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四是要認真為群眾辦實事,努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為人民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今年國家環境保護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重點,就是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促進淮河流域所有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目標的實現,努力改善淮河流域1.I億人民群眾生活環境。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加強環境監測、環境信息和環保執法隊伍建設等各項基礎性工作,積極參與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國際事務,推動我國環保事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