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結構調整思路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迎來換擋期,開始進入從高速增長期向平穩增長、深化改革的階段。我國也將迎來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轉變;從粗放式發展向高效率、可持續模式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科技密集型產業轉變;從過度依賴外部市場向內生增長轉變等一系列轉變。本文分別從產業升級、要素集聚和技術創新三個角度闡述了這一問題。
【關鍵詞】
結構調整;內生增長;創新;競爭優勢
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迎來換擋期,其中2015年GDP同比增長僅7%,固定投資增長12.2%,比去年同期回落7.3個百分點,我國開始進入從高速增長期向平穩增長、深化改革的階段。在新常態下,最緊迫的問題就是結構調整。本文認為,我國在調結構中將面臨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轉變;從粗放式發展向高效率、可持續模式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科技密集型產業轉變;從過度依賴外部市場向內生增長轉變;從城鄉二元分割向“四化”協同發展轉變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的變革。本文將從產業、要素和技術三個方面為經濟結構調整提出借鑒思路。
一、產業升級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疲軟,各國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德國在2013年推出了工業4.0戰略,將其傳統的工業優勢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而美國則依托發達的通訊、信息產業,從大數據和云計算入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理念。由此可見,“互聯網+工業”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各國競爭的焦點,新能源、工業機器人、3D打印、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將重構全球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各國的產業分工也面臨著新的變化。不難看出,未來智能化、定制化的生產方式很有可能大大減少要素邊際效益遞減所帶來的生產約束,產業鏈也將融合的更加緊密。目前我國正處在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面臨著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要素成本上升、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的嚴峻挑戰。我國正從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式增長,向高技術、低消耗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從處于產業鏈底層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附加值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過度。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將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二、要素集聚
集聚效應是指在經濟活動中要素在空間上的集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美國的硅谷就是典型的產業集聚,大量的資本、人力、科技等要素聚集在一起;硅谷僅僅占了美國不到1%的人口,可對GDP的貢獻卻占到了3%。同樣,我國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是一種要素的集聚過程,通過人力及金融要素的集聚更大的發揮資本市場在發現價格、結算、財富管理和資金融通方面的優勢。毫無疑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率上有無與倫比的優勢,發揮市場促進促進生產要素的集約利用、釋放要素活力的作用,通過搭建產業園區、高新科技園等有效平臺,推動信息創術、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通過要素和技術集聚產生的正外部性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生產率;同時,務必加快人力資本積累,加大科研投入,在完善法律法規、加快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前提下,降低知識的傳導成本,加快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三、技術創新
2014年達沃斯論壇上總理提出了“萬眾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增加就業機會。自從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以來,傳統的依靠要素、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依靠價格優勢在全球中低端產品上形成的競爭力也在逐漸減弱,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要想實現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增長,只有創新才能作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技術創新能夠在原有的資源配置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得地區發展從最初的比較優勢升級為競爭優勢,同時創造出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帶來更高的附加值并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縱觀西方國家的發展歷史,技術創新來的不僅是生產設備、工藝流程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組織結構和商業模式上的變化。例如,工業革命的到來不僅僅是生產工具由人工變為機器,這種大規模的生產模式也促進了現代公司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催化融合下,交易成本不斷降低,供需雙方信息的透明度越來也高,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綜上所述,邁克爾•波特(1990)把國家競爭優勢分為三個階段: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階段、創新驅動階段。改革開放三十多,依靠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只有不斷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的內生增長。新常態以來,隨著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必須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在全新的管理體系和產業結構下,將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進行跨界優化配置,延長產業鏈條,強化在產品研發和渠道服務上的競爭力。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以眾籌、P2P等互聯網金融、云計算為代表的智能化浪潮推動信息技術向各個領域的滲透和應用,務必要打通市場、政府、企業、各個環節,串連起研發、管理、生產、銷售、服務全過程。同時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以及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改造,依靠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形成新的產業鏈、價值鏈架構。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2
[2]杰里米•里夫金著,張體偉,孫豫寧譯.第三次工業革命[M].中興出版社,2012
作者:張必成 劉達 姚思彥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濰坊醫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