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經濟環境與災害防御的關系探究范文

經濟環境與災害防御的關系探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環境與災害防御的關系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環境與災害防御的關系探究

變量選擇

1災害抗御能力變量

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最直接的評估標準就是災害所造成的人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大小。災害損失和影響越大,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越弱,反之則越強。對于不能直接度量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我們使用區域災害損失和影響來間接度量。萊斯基(Rasehky)認為僅使用直接經濟損失數據難以全面描述災害損失,因此他增加了因災死亡人數來表示災害損失。本文借鑒了其研究同時也考慮到災害的發生會對正常的社會生活造成巨大的沖擊,繼而誘發社會生活、工作秩序的非正常狀態和間接經濟損失,因此進一步以受災人口數來表征災害對社會生活的沖擊以及由此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從而較全面地對災害人員、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做出描述。因災死亡人數(Death)和受災人口數(People)分別指在災害事件中死亡的人口數量和因為災害事件而致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人口數。直接經濟損失(Loss)是指受災體遭受自然災害襲擊之后,自身價值降低或喪失所造成的損失。其基本計算方法是受災體損毀前的實際價值與損毀率的乘積。具體包括農業損失、工礦企業損失、公益設施損失以及家庭財產損失等。災害損失變量數據來源于由災后流行病研究中心管理和維護的緊急災難數據庫(EM-DAT)。該數據庫是國際上影響最大、應用最為廣泛,并可免費方便獲取的災害數據庫,為國際計劃、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

2社會經濟環境變量

為了準確地對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做出描述,本文借鑒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于2008年所提出的“經濟社會指標體系”,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及合理性原則,同時考慮到資料的可獲得性,選擇了人均生產總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增長速度、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和每千人醫生數8個指標作為研究變量。這8個指標變量從多個角度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果、人民的生活質量、區域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及社會結構的合理性。

與已有文獻相比而言,其劃分較為細致,更符合中國國情且具有可操作性,從而有利于完成對中國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與區域社會經濟環境關聯性的全面考察。在省級區域的劃分上,我們遵循傳統意義上東、中、西部的劃分,僅將重慶的數據并入四川。此外,由于西藏自治區和海南省數據大量缺失,故將此兩個省舍去,未進入樣本;因此本文所使用的省際數據樣本僅涵蓋28個省、市、自治區。上述8個社會經濟環境變量數據均來源于各省、市、自治區歷年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

實證模型

為了論證前述表征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因素對區域自然抗御能力的影響,本文收集了中國28省份1991~2010年的數據對如下三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參數估計:模型(1)、(2)、(3)中,i表示某一區域,t表示時間年份,Deathit則表示i區域在第t年的因災死亡人數,下同;People表示受災人口數;Loss表示災害直接經濟損失;Rgdp表示人均生產總值;Pcdi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cni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Sfai表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g表示GDP增長速度;Tior表示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Efr表示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Ndp表示每千人醫生數。fi是個體省份無法觀察到的效應;εit是殘差項,我們將一些無法量化或未納入解釋變量但卻有可能對災害損失產生影響的因素比如說地理氣候等因素歸入殘差項中,并假定εit~iid(0,δ2)。

本研究所使用的面板數據分析技術,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選擇省際數據作為樣本觀測值以構造和檢驗更為真實的模型,從而克服了在考慮區域社會經濟因素不同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時候未能同時考慮社會經濟因素自身發展演變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缺憾。此外,面板數據分析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數據點,增加了自由度,同時減弱了解釋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共線性,使得估計的有效性得以改進。

實證模型的參數估計

本文采用阿雷拉諾(Arellano)和博維(Bover)設計的系統GMM方法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這一方法適用于短時期、大樣本的面板數據。為了解決模型中變量量綱不統一的問題,以及改善各變量序列的平穩性,我們取各個變量的自然對數進入模型。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見表1。

結果分析

我國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差異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由各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程度的不同來加以解釋。本文實證研究表明總體而言人均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每千人醫生數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有顯著地正向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增速對區域災害損失的影響不明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對因災死亡人數和受災人口數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對因災直接經濟損失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而,其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影響不能確定。

(1)農村居民純收入的高低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最主要的因素。

頻繁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不僅會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可以毀壞經濟發展已取得的成果。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中,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束縛和影響最為嚴重。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自于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是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勞動對象,動植物的整個生命過程,從生長、發育到繁殖,都必須首先和外在環境相適應、相協調,因此,農業“受自然條件之影響最為深刻”。由此,農村居民是我國社會各階層中最具災害易損性的群體。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居民收入偏低,除去日常生活開支之外,一方面難以有剩余資金用于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制備,另一方面無力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缺乏基本的減災、防災常識。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是大量的氣象、地質等自然災害往往多發于農村區域,造成重大人員和農作物損失,成為影響城市農產品持續供應、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因而,在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社會,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強農村居民的災害抵抗能力意義重大。

(2)區域每千人醫生數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從實證結果來看,每千人醫生數較多的省區其因災死亡人數、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受災害影響人數均相對較少。每千人醫生數衡量了區域內醫療人力資源的發展狀況,被是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組織廣泛用于平價各地區醫療服務質量和生活質量。WHO在2000年提出要實現全球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人的目標。美國社會學家英克斯爾提出的社會現代化標準中,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25人。從世界范圍來看英國和美國,其每千人醫生數已達到2.2人和2.4人,而按我國目前每千人醫生數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還需要25~30年左右才能達到美國和英國的水平。醫療改革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一件大事,通過對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將有更多優秀人員進入醫療衛生隊伍,這對增強我國自然災害抗御能力,減少因災人員和財物損失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公共教育經費與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高低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有顯著的影響。

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是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一個關鍵概念,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參數,被用于度量政府對教育投資的努力程度。民眾素質體現著防災抗災的“軟實力”,全面提高民眾素質必須從教育入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綱領中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通過教育達到一方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意識、價值觀和態度,自覺合理開發、有效保護并持續合理利用資源,減少災害形成的自然誘因。另一方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以減少人為災害的發生,提高民眾面對災害時自我保護和生存的能力。我們的實證研究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教育投資的增加對減少災害人員和財物損失,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個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第三產業是單位能耗較少的產業,從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第三產業是最有利于節約能源的產業。經濟發展對能 源的依賴性是導致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因而是影響區域災害脆弱性的原因之一。為此,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能源,減少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積極扶持低碳產業和綠色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減輕傳統產業的鎖定效應;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提高市場準入標準,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有效降低單位GDP能耗的強度等是實現區域低碳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災害抗御能力。

(4)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幾乎無影響。

讓我們略感意外的是,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幾乎與區域自然災害抗御能力無關。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還有導致災害經濟損失增加的風險,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嚴重偏低,無法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足夠的保護,導致大量的其他固定資產在自然災害中受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保持經濟增長是增強國家實力和提高國民福祉的重要因素。

但是,地方政府純粹為了增加GDP而大干快上的思路和做法已不適合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由人為因素直接或間接所造成的各種災害,使得大量的投資和多年的積累毀于一旦,形成巨大的國民財富損失。因此,如何在追求GDP增長和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時,綜合考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環境可能造成的沖擊,用更為高遠的眼光和開闊的思路來統籌區域經濟發展,是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所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同時,在自然災害所致經濟損失平均已超過區域GDP的4%現實狀況下,加大投資,加強防災減災設施和能力建設勢在必行。此外,城市居民收入提高的部分除用于自身知識和身體素質的提高之外,很大一部分用于高檔消費品的購置,而因此在自然災害來臨時反而增加了實際財物的損失額。而區域人均生產總值的增加,表明該區域可用于災害支出資源更為豐富,有助于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者:羅洎單位:四川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高清|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www日本免费网站| 丰满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免费看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视频网站| www.尤物在线|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最好看的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口工全彩无遮挡3d漫画在线| 非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最新在线视频| 怡红院色视频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久久人人| eeuss影院免费直达入口| 引诱亲女乱小说完整版18|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人强jizz多人高清|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奶大灬舒服灬太大了一进一出 |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和搜子居的日子2中文版|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三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1000部免费啪啪十八未年禁止观看|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蜜芽| japanesevideo喷潮| 婷婷无套内射影院|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