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方式探究與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決策部署,省委九屆十次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意見》,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總體要求和具體措施,其中強調要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科學發展、加快振興、富民強省為目標,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轉變方式、科學發展為主題,統籌推進具有吉林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著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和創新驅動戰略,加大改革開放和實施人才戰略的力度,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以發展保障民生改善,推動經濟社會逐步走上良性循環、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道路。我們要以此為指導,明確主要任務,突出戰略重點。在具體實踐中,要通過以下六條路徑來加快推動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統籌推進“三化”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找到突破口。統籌推進具有吉林特色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三者深度融合、互動發展,正是符合吉林轉變發展方式實際的突破口。我省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推進工業化進程仍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從一定意義上說,推進工業化,就是推動現代化進程。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工業化不是工業發展的單兵獨進,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與互動。工業化既需要農業現代化為其創造條件,也需要城鎮化為其提供需求。當然,工業化也可以為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創造供給。可以說,工業化的過程其實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城鎮化的過程,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果一方發展滯后,就會阻礙其他兩者的發展。我省的城鎮化率較低,不僅嚴重阻礙了工業化的進程,也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從我省當前具體情況來說,必須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使三者深度融合,互動發展。要著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切實抓好工業集中區建設,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提高承載能力,打造創業平臺。要突出投資拉動和項目帶動,搞好工業集中區和農業產業化集中區的產業布局,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加強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要著眼區域和全省發展總體布局謀劃城鎮化發展,支持長春、吉林兩個特大城市做大做強,支持大中城市和縣城加快發展。堅持把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促進城鄉聯動,強化產業支撐,增強吸納人口和就業能力,把縣城建設成具有一定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中小城市。要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我省是農業大省,但還不是農業強省,農業中種植業比重高,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轉化深度不夠,大部分以原糧和初級產品形態進入市場。要促進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必須走農業現代化之路。所以,要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大農村制度創新力度,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幅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產業支撐
產業是區域經濟的載體,是城市經濟的核心,產業的發展水平體現為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是加快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具有吉林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我省提出要實施“十大產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支柱優勢產業躍升計劃、特色資源產業提升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計劃、現代農業推進計劃、服務業跨越計劃、旅游業壯大計劃、文化產業提速計劃、金融業創新拓展計劃、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計劃和民營經濟騰飛計劃。我省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醫藥、電子等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目前,我省的三次產業結構雖有了明顯改善,但總體上仍以傳統產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僅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而江蘇高達29.3%。制造業增加值率、服務業比重還比較低,產業總體水平不高。如果我們不能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搶占身位,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就會陷入被動局面。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把工業由大變強與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結合起來,把淘汰落后產能與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結合起來,力促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所以,要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以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為重點,鼓勵企業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加快產業信息系統建設,實現重點產業合理布局、集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找準國際產業發展新方向,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節能環保等領域選擇具備突破條件的關鍵技術作為主攻方向,科學制定規劃,明確發展重點,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發展方向,調整不適應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服務業拓寬領域、增強功能、優化結構,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發展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農村的服務業,發展服務貿易,加快構建充滿活力、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服務業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作用。
三、實施“三動戰略”
我省提出的“三動戰略”,就是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經濟規模對于一個地區來講很重要,沒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很多問題都難以解決。在很多時候,規模也是一種能力,不僅有規模經濟一說,而且在面對經濟風險時,規模大的經濟體往往具有更強的抵御能力和更大的回旋余地。壯大經濟規模投資是重要的驅動力和增效器,它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對經濟增長產生重大作用。近年來,我省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2009年全省GDP同比增長13.3%,在全國排名第8位,東北三省排名第一。但快而不大、快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存在。2009年,我省GDP總額為7203.18億元,在全國排名第22位;三次產業比例為13.6:48.5:37.9,一產比全國高3個百分點,三產比全國低4.7個百分點。所以,必須加大投資,進一步夯實發展的基礎,調整不合理的結構。特別是現階段,保持較高的投資率不僅是保證經濟較快增長所必需的,而且也符合我省所處發展階段的特征。投資是增量,項目是載體、是抓手,有項目才能進行投資,有好項目才能吸引投資。當前,要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強化投資拉動,強化招商引資,特別注重優化投資結構,以增量投資稀釋調整不合理的存量,全面提高我省經濟發展質量。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當今世界誰在科技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就能在新一輪發展中分享到超份額的“紅利”。目前,國內很多省區都把科技創新特別是發展新型產業作為戰略性舉措來籌劃,力求取得先發優勢。我們要緊緊抓住后危機時期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趨勢,加快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大幅度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我省具有比較好的科教優勢,這些年也研究出很多極具市場潛力的科研成果,但轉化率僅為30%左右,本地轉化率僅為13.1%,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還很突出,高科技產業和高科技產品,大部分科技含量不高,多數屬于中低端產業和產品。所以,我們一定要強化科技支撐,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特別是要抓住當前世界范圍內科技、人才重新配置流動的機遇,通過企業兼并、技術合作吸納科技等各類人才,廣泛而多渠道地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最新成果,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四、努力擴大開放
對外開放既可以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注入動力和活力,也是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緩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產需矛盾的重要途徑。我省對外開放的程度較之國內其他省份低得很多,而且對外開放的規模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與國內發達省份之間的差距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因此,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度,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就成了我省加快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迫切需求。要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引進來”要突出引智引資并重,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及國際資本,大力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層次人才;“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效整合國內外生產要素,增強開放帶動的能力。要強化政策促進體系、服務保障體系、風險控制體系建設,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國際經營網絡、擴大市場份額、在國際市場打出品牌。要充分發揮東博會、農博會、汽博會、長春電影節等展會的作用,打造更高水平的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加快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和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格局。當前,要大力推動長吉圖開發開放,認真落實長吉圖規劃《綱要》,圍繞制定配套規劃、加快通道建設、推動產業發展、建設節點城市和完善國際合作機制等重點任務,加大力度,統籌協調,務實推進。在區域發展布局上,要以琿春為橋頭堡,以延龍圖為前沿,以長吉為腹地支撐,促進邊境地區與腹地聯動發展。在工作推進措施上,要堅持把依托政策先行先試作為一個重大課題,著力推動對外開放平臺、國際合作機制、跨境貿易區建設、沿邊開放環境及內部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創新;要突出抓好中俄中朝跨境路、橋、航線建設,努力在借港出海、內貿外運等對外通道建設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五、鼓勵全民創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沒有創業哪有企業,沒有企業哪有就業。受傳統文化和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省創業意識不強,本地民營投資不活躍,民營經濟遠未達到騰飛水平,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48.4%;2009年末,萬人擁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為241戶、40.7戶,低于鄰省遼寧的水平。要素市場化程度低,創業門檻高,服務跟不上,企業負擔重等問題突出,嚴重抑制人們創業積極性,整個社會的創業動力不強,創業活力明顯不足。2009年末,廣東每萬人擁有規模以上民營企業1.26戶,浙江達到4.27戶,而我省只有0.53戶。目前,我省民營企業戶數不足江蘇的1/8、廣東的1/7、浙江的1/6。2009年全省城鎮就業水平為39.17%,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63個百分點。就業不充分又是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所以,要著力推動全民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培育創業文化,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要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降低創業門檻,拓寬民營企業準入范圍和領域,凡是法律政策沒有規定不可以進入的領域,都應該讓民間資本進入,真正打破限制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市場的各種障礙,破除“玻璃門”、“彈簧門”現象。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這就需要進一步鼓勵民營經濟在金融、公用事業、醫療、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加大政策優惠、信貸支持力度,例如,發展地區性中小銀行包括民營中小銀行,可以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等服務。健全擔保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壯大規模和實力。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提高創造財富人群的比重,增加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源泉。實踐證明,民營經濟具有旺盛活力,在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只要不人為設置障礙,民營經濟就能夠迅速發展起來。
六、創新體制機制
近年來,我省在不少領域進行了探索改革,推進轉變發展方式取得一定成效。但轉變步伐還跟不上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與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實現科學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癥結在于體制機制不合理,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在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體制機制下,那些經濟總量大、增長速度快的地區自然會受到某種激勵,盡管這些地區發展質量、效益并不顯著,甚至環境污染嚴重;在價格形成機制不能正確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代價的背景下,企業總是能夠輕易獲得廉價生產要素并賺取高額利潤,自然不會去想辦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以發展速度和數量論英雄、論成敗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下,一些地方表面上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擺得再高,也有可能還是緊盯速度,使“好”讓位于“快”。可見,在體制機制上沒有重大突破,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