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高校對藝術類專業的擴招,藝術類畢業生也逐年增加。本文從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現狀和影響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因素兩方面著手分析,試圖歸納出解決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方案,提升其就業能力,從而更快的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
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能力;市場競爭;職業生涯規劃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這樣的社會局面則需要高校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200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大約為107萬,2014年大約為727萬,增長了579.4%(如表1),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藝術類學生也是如此。藝術類學生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情感豐富,個性張揚,自我主義較強,集體主義較弱。作為一名高校的輔導員,我們更應該了解如今的就業市場以及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心態,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
1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現狀
藝術類學生個性比較張揚,專業實踐性較強,就業時呈現與非藝術類學生不一樣的特點。
1.1就業靈活性強高校藝術類學生往往被看作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崇尚自由,追求個性,不愿束縛于各類規章制度,在擇業時不看重工作的穩定性,而注重工作和自己所學專業的一致性。很多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初次就業時只為了積累工作經驗,工作一兩年后會跳槽轉業,故他們不在乎與工作單位是否簽署協議,這就導致在畢業時藝術類學生的就業率很高,簽約率很低,工作相對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很不固定。
1.2就業地域性強藝術類學生所學專業的專業性與實踐性很強,一些大型的設計類公司多集中在沿海或大中型城市,很少設立在邊緣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的就業去向,就業市場相對狹窄。藝術類畢業生認為在經濟發達城市較偏遠城市擁有更多的自我提升機會,能學到更多的實踐技能,故他們在選擇工作時會首先考慮較發達地區。這種現象在近幾年越來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大約70%以上的藝術類畢業生更傾向于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業,使得這些地區的就業市場趨于飽和,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1.3就業觀念淡薄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心態不積極,就業觀念淡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藝術類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認識不清,時常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其次,藝術類畢業生大多家庭經濟條件良好,他們并不需要獨立承擔生活的重壓;最后,藝術類畢業生個性過強,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所學專業具有優勢性,找工作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些因素都影響著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1.4就業心態矛盾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時擁有更復雜的心理,在擇業時更加迷茫。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藝術類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認為選擇了熱門的設計類專業,盲目高估對所學專業的優勢,對自己盲目自信,在就業時一心選擇自己心儀的工作,但一次次失敗的求職經歷讓他們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第二,藝術類學生的學費過高,大學四年的學費是非藝術類學生的兩倍有余,故他們在擇業時希望尋找到薪酬較高的工作,但大學畢業生的薪值往往達不到他們內心的期望值,許多藝術類畢業生抱著寧缺毋濫的心態,長期處于待業狀態;第三,藝術類畢業生大多家庭經濟條件良好,90后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嬌生慣養,他們雖期盼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卻沒有做好吃苦耐勞的就業準備,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卻顯得束手無策,缺乏毅力與勇氣。藝術類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屢遭挫折,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2影響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不容樂觀,社會給予他們的壓力過大,他們雖渴望踏入社會又害怕面對競爭。為了幫助藝術類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我們主要從政府、學校、家庭以及個人這四方面分析影響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2.1政府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政府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支持力度不夠。首先,我國現有的分配政策從原先的“包分包配”轉變為“自主擇業”,大學畢業生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尋找工作,這對藝術類畢業生來說具有更大的挑戰性。“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不僅需要依靠就業市場提供良好的機遇,也需要政府給與相應的扶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頒布鼓勵藝術類畢業生到中小型城市發展的政策,為其提供補助及優惠條件,同時加大對中小型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藝術類畢業生走向西部,走向基層。
2.2高校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高校是藝術類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是育人成才的搖籃,學校制定的教學目標影響著學生的就業情況。現在大多數高校對藝術類學生就業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設置的課程與市場需求的崗位并未達成一致,使得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并不能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一份工作;二是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未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許多學校只是把職業生涯課程當做一門必修的課程進行教學,并沒有把其貫穿于藝術類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生生活中,同學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任然很茫然;三是高校對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力度不大,許多畢業生未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2.3家庭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中國家庭,父母以及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之大。一方面,對藝術類學生來說,他們大多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生活壓力小,這類藝術類畢業生在擇業時對工作的期望值較低,他們認為就業只是尋找一份工作,而工作所帶來的自我提升的機遇并不重要。另一方面,90后藝術類畢業生的自主能力不高,依賴性極強。他們從小被父母過度保護,事事由父母操辦,當自己處在競爭激烈的求職環境中則顯得束手無策。
3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由于高校每年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就業市場趨于飽和,競爭激烈。對于藝術類畢業生來說面對的就業壓力更大,為藝術類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勢在必行。
3.1政府建立健全支持體系政府對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支持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加強宏觀調控,為藝術類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保護政策。首先,取消地方保護主義,引進更多的藝術類專業人才;其次,鼓勵藝術類畢業生到中西部,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鍛煉,為其提供相應優惠政策,保證其在鍛煉后擁有優勢去尋找下一份工作;最后,加大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力度,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維護畢業生的個人利益。
3.2高校建立就業培養機制社會對藝術類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現在培養出的大學生,不僅是專業人才,更是職場精英。高校應建立就業培養機制,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推進藝術類課程的教育改革。藝術類課程作為新興課程,面臨更多的挑戰。現在高校藝術類課程在設置上大多沒有與就業崗位相吻合,課程的延展性較弱,這就要求高校拓寬專業口徑,增強課程學習的實踐性;在教學模式上增加專題演講、情景模擬等,使課程的教授多樣化且符合就業市場。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藝術類學生在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故他們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成果。高校一方面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多出國進修或是參加學術交流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以舊代新,建立健全學科內部的學習交流體制。第三,完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前面的章節中也提到我國有些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不合理,在今后對藝術類學生的培養中,必須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于四年的教學中,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適時的開展職業生涯課程。例如大一時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職業生涯,對自己的未來有初步定位;大二時根據自己對專業的了解引導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大三時進一步指導其制定或修改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四時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擇業,傳授學生就業技巧。這樣,職業生涯規劃就不是大話空話,而是真正能夠幫助藝術類學生規劃人生的實用性課程。
3.3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90后學生思維開放,自我意識過強,藝術類學生尤為明顯。如今的90后藝術類畢業生往往眼高手低,作為市場競爭中的主角,未能及時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藝術類畢業生在擇業時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自己有合理的定位,克服擇業時遇到的挫折,及時總結,汲取經驗;其次,發揮主觀能動性,藝術類畢業生應抱著“我找工作,而不是工作找我”的心態,努力讓自己適應環境,珍惜任何一次工作機會,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對待每項工作;最后,堅持學習,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工作單位,藝術類畢業生都應該用虛心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4總結
當今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就業率的高低反映出高校對藝術類學生培養的成果。我們在激發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要不斷完善高校自身的教育體制,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藝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457.
[2]新華社.藝術類畢業生:靈活就業為主流[N].中國文化報,2012.4.17(2).
[3]敖四,蘭順東.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裴春燕.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力問題研究[D].燕山大學,2013.
[5]王一南.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作者:束立茹 單位:江蘇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