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貿易理論及觀念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重商主義時期
早期的重商主義者認為金銀便是財富,因而反對國際貿易。他們認為國際貿易會使金銀流出,降低整個社會的財富。晚期的重商主義以托馬斯•孟為代表。托馬斯•孟的思想在其《英國得自國際貿易的財富》(1664)一書集中體現。與早期的重商主義者不同,托馬斯•孟是支持國際貿易的。他看到僅僅發展國內的貿易只會使金銀在國內流轉,如同一個零和博弈,一方的損失即另一方所得,不會增加或減少一個社會的財富。因此,要增加一國的財富必須積極地加入到國際貿易當中。但是在對于財富的觀念上,托馬斯•孟依然是將財富與金銀直接劃上等號。其所主張的國際貿易本質上的目的依然是獲得更多的金銀。如他在書中所說,國際貿易要謹守一個原則“在價值上,每年賣給外國人的貨物必須比我們消費他們的為多。”這一時期,在重商主義者眼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等式貨幣=金銀=財富
二、自由貿易時期
1.理論的發展——自由貿易。
西班牙,葡萄牙對于財富的探索僅僅止步于金銀本身,世界的下一個霸權伴隨著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理論崛起。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里論述了社會的勞動分工會使得整個社會的財富以及效率大大地增加。“就像交換傾向形成了不同職業的人們之間才能上的差異一樣,交換傾向也使得這種才能差異成為有用”。這個結論成了國際貿易的基石。
2.財富觀念變化——日用品、工具、土地。
同時,亞當•斯密也改變了人們對于財富的認識。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將一個社會的財富分為三個部分:保留供直接消費的部分,固定資本以及流動資本。分類如下財富分類特點包含項目保留供直接消費的部分不提供收入或利潤,是為消費而購入但尚未完全消費掉的資財。衣服、家具、日用品等固定資本能提供收入或利潤,不必經過流通或改變主人1.有用的機器和生產工具2.一切有利可圖的建筑物3.土地的改良4.社會所有居民或成員獲得的有用才能流動資本只有通過流通或改變主人才能提供收入。1.貨幣,通過它,其他三項才能流通并分配到真正的消費者手中。2.屠夫,農場主等手中的持有的食物,預期從其出售中能獲得利潤3.衣服、家具和建筑物所用的原料4.已經完工但還未銷售的制成品。由此可以看出亞當•斯密觀念中真正的財富是工具、才能這一類生產性的物品和土地、日用品這一類人們能夠真正享受到的物品。雖然在財富的分類里,貨幣被認為是流動資產,但是它的作用是使其他三項流通并分配到真正的消費者手中,并不是作為一個真正的財富而存在。按亞當•斯密本人的話來說就是“社會的收入完全是由這些貨物組成的,而不是由使它們流通的輪子組成。”在重商主義時代,所謂的貨幣與金銀等重金屬是直接劃上等號的,而金銀與財富又是直接劃上等號的。貨幣=金銀=財富亞當•斯密之后,人們開始轉變對金銀與財富關系的看法。于是金銀與財富之間的關系變成了金銀≠財富而貨幣與金銀之間的符號,也開始變化。亞當•斯密認為在社會商品交換中,金銀充當的是一般等價物的角色,其本質上是一種工具。作為一種工具,它不可避免地會有損耗,這就需要支出一筆龐大的費用來維護這個工具,使其能夠正常的運轉。此時已經出現了紙幣這種貨幣形式,用紙幣替代金銀貨幣,從其本質上來說是用一種不那么昂貴而又同樣方便的商業工具去代替一種非常昂貴的商業工具。但是這時的紙幣與金銀并不完全脫鉤的。每張紙幣的發行需要有一定量的金銀作為支撐。由此,金銀與貨幣之間的關系應該變為金銀≈貨幣
三、制造業保護主義時期
制造業保護主義由美國開國元勛之一漢密爾頓提出的。1791年12月5日,他向國會呈交了《關于制造業的報告》,提出發展制造業的計劃。這一份報告也是它的制造業保護主義的集中體現。在報告中,漢密爾頓對制造業所帶來的優點進行了論述,總結起來可歸為3點
1.對人口的影響。
制造業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并且會吸引大量的移民,這樣可以解決立國之初美國人口稀缺的問題
2.對于其他部門的影響。
制造業可以為其他的部門生產工具,設備,促進其他部門的機械化,由此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同時制造業所消耗的原材料及生活日用品也會促進其他部門的發展壯大。
3.對個人的影響。
制造業所帶來的各種機遇為個人的才能提供了發揮的舞臺。由此,漢密爾頓得出結論: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在這樣的理論的基礎上,漢密爾頓提出了對于制造業保護的具體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嚴格的關稅保護制度。通過高關稅來對國內的制造業進行補貼,促進國內的制造業的發展。漢密爾頓的制造業保護主義為美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來美國的興盛埋下了伏筆。同時,這樣的思想對后來李斯特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李斯特在對美國進行考察后深受漢密爾頓的思想的影響,歸國后提出了幼稚產業保護論。德國也在幼稚產業保護論的指導下走上了強國之路。
四、幼稚產業保護論時期
1.理論的發展——幼稚產業保護論。
自從<<國富論>>在1776年發表后,亞當•斯密及其門人便一直鼓吹自由貿易。英國也以其理論為基礎實行國際貿易,成長為強大的日不落帝國。但是自由貿易并沒有像亞當•斯密所鼓吹的那樣使貿易雙方都變得更好。作為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中歷史學派的先驅之一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考察了歐洲各國(包括意大利、漢薩同盟、荷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意志各邦、俄國等)以及美國之后發現自由貿易并非資本主義的靈丹妙藥。一個國家要強大起來,對于貿易的保護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古典經濟學派與歷史學派在本質上有極大的區別。一個注重理論,一個注重實際。古典經濟學派偏重抽象的分析,歷史學派所主張的就是像做外科手術般地對一個社會進行剖析,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提出最適用的經濟政策。在游歷美國之后,李斯特深受漢密爾頓的制造業保護論的啟發,提出了幼稚產業保護論。而在考察歐洲各國的經濟之后,李斯特發現西班牙,葡萄牙,波蘭,俄羅斯四國當時接受英國自由貿易的思想,在英國對他們率先打開國門后也對英國打開了國門。英國向四國出口價廉物美的工業產品以交換四國的農產品。四國在交換中錯失了發展本國工業的機會,在工業時代到來之時只能淪落為英國的農業國。由此李斯特認識到工業化的重要性,他看到當科學與工業結合之后,產生了極大的力量——“機械力量”。工業國相比農業更能運用這股力量。在其于1841發表的專著《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李斯特(1)論證了工業化對于國家的重要性(2)對亞當•斯密所代表的自由貿易學說進行了集中的批評(3)提出了全新的財富與資本的概念——“國民生產力”。(4)提出全新的幼稚產業保護論
2.財富觀念的變化——國民生產力。
在歷史學派的眼中,有這樣的一個等式財富=國民生產力李斯特說亞當•斯密“誤認為足以決定國家收入的只是物質資本的總量”。對于“國民生產力”的保護也成了李斯特幼稚產業保護論的理論基礎。幼稚產業保護論主張通過關稅制度對本國剛剛起步的而又至關重要的產業進行保護。
3.重商主義與幼稚產業保護論的比較。
重商主義與幼稚產業保護論都反對自由貿易,那么它們之間又有什么不同呢?它們之間的不同主要有3點。(1)目的不同。重商主義反對自由貿易是為了保護國家的金銀,幼稚產業保護論的目的在于保護國家的“國民生產力”(2)手段不同。重商主義采取“獎出限入”的方法,要確保貿易順差。幼稚產業保護論的做法則主要是運用關稅及非關稅壁壘來保護國內相同產業的競爭力。(3)范圍不同。重商主義所覆蓋所有的產業,旨在使總體貿易達到順差。幼稚產業保護論只覆蓋所要保護的產業。
五、二戰后時期
1.財富觀念的發展——GDP。
在進入20世紀后,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在國際上對于財富的認識也開始趨同。國際上普遍采用GDP作為指標來反映一個的國家的經濟狀況與富足程度。GDP的概念是由經濟學教授西蒙•庫茲涅茲在二戰以后提出來的。中間經歷過1968年與1993兩次修改,形成今天我們對于GDP的認識。值得注意的是GDP所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所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它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不是存量的概念,并不能表示一個社會的財富總額。但這并不妨礙GDP成為衡量一個社會財富的很好的指標。同時,貨幣的在本質上也出現了極大的改變。過去幾百年人類的貨幣的發展大致可分為金銀---金本位或銀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信用貨幣四個階段。西葡時期處于金銀階段,英國之后出現金銀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二戰之后出現。二戰結束后在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上,最終確定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可以表述為美元—黃金本位制。這種雙掛鉤的體系使美元在國際結算中占據了中心的地位,但隨之而來的“特里芬難題”也將美國放置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1971年,因為不堪各國對于黃金的擠兌,尼克松總統宣布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轟然倒地。至此,貨幣與金銀實現了完全脫鉤,貨幣的發行不再以金銀等貴重金屬為依托,而是靠政府的信用強制發行。貨幣進入了信用貨幣時期。這時金銀與貨幣之間的符號也就轉變成了金銀≠貨幣
2.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要素稟賦理論。
二戰之后,國際貿易蓬勃發展,許多全新的國際貿易現象出現,用之前的理論不能解釋,因此涌現了許多新的國際貿易理論。要素稟賦理論便是其中的代表。要素稟賦理論中心思想是每個國家相對于其他國家在要素稟賦上有獨特的優勢,或者資本豐富,或者勞動豐富。那么每個國家就應該根據自身的要素稟賦開展國際貿易,或者出口資本密集型的產品,或者出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代表的國家。成功地應用了要素稟賦理論并實現了崛起的國家和地區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四小龍便承接從日本,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僅1960至1985年間,四小龍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就達到了9%,同時期的日本與西歐發達國家僅在5.5%與3%左右。“東亞奇跡”的國家和地區并沒有真正地以要素稟賦理論為指導,但它們卻無意中為要素稟賦理論提供了相當好的證明。這個理論可以從相同地區不同時期的發展和相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發展來證明。相同地區,不同時期的發展——以四小龍為例。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四小龍并沒有一味地追求發展所謂的高科技或者高附加值的產業。它們的主導的產業經歷了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四個階段。它們的產業升級能夠如此的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每個階段它們都根據自己的要素稟賦選擇相對所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果四小龍一開始就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甚至信息密集型的產業的話,也許今天的“東亞奇跡”就不會出現了。不同地區,相同時期的發展——以雁陣模型為例。在東亞經濟騰飛中日本——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所體現出來的“雁陣模型”也是這個理論的一個證明。日本最初在美國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當日本的要素出現逆轉,開始進行產業升級時,便將原先的產業轉移到四小龍地區。當四小龍地區開始升級時,其所淘汰的產業便被四小虎地區承接。所以在相同的時期中,日本,四小龍,四小虎所發展的產業是不相同的,但是相同的是它們的所發展的產業是符合它們自身的要素稟賦的。由此它們都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六、結語
在國際變幻下,產生了許多助力國家騰飛的國際貿易的理論。重商主義使西葡稱霸海洋,自由貿易理論助力了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制造業保護論奠定了美國霸權的基礎,幼稚產業保護論為德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要素稟賦理論造就了東亞奇跡。這些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環境,有其自己適用的范圍和國家,如果運用得當,可以實現經濟的崛起,但如果運用不當,便會拖累一個國家的經濟。
作者:黃劍豪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