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能過剩的國際貿易形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產能過剩對國民經濟帶來的警示分析
(一)對宏觀經濟面帶來的警示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針對自由競爭時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形成的可能性、必然性和解決方式,構建起了邏輯嚴密和宏大敘事般的體系。借助這一理論框架來解構我國宏觀經濟面的當前景象,因長期的投資沖動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已經成為了產能過剩的直接誘因。因此,以拉動需求來推動經濟增長則成為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
(二)對中觀經濟面帶來的警示
以區域經濟為代表的中觀經濟面,則構成了各地域獨特的經濟發展景象。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的影響,各區域政府在中觀經濟面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GDP崇拜和政績彰顯需要的雙重因素決定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區間產業結構雷同,以及盲目跟風的狀況,這就催生了產能過剩景象的發生。由此,合理選擇區域經濟增長極便成為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對微觀經濟面帶來的警示
馬克思在評價自由競爭時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態勢時指出,企業內部的有計劃生產與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的無序性間的矛盾,使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可避免。反觀我國微觀經濟經濟現狀,企業內部的有計劃生產普遍存在,但行業協會在協同生產上卻難以履職,且地方政府在市場環境監管上也難以如愿。因此,建立“政府公權力———行業協會監管———企業遵守”的內在邏輯則十分重要,而這也是日本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二、分析基礎上的倒逼效應思考
盡管上文圍繞著產能過程進行了三個層面的分析,其警示也構成了我國當下經濟轉型期的一種應對策略。將其轉換到我國國際貿易領域可知,解決產能過剩還需要在拉動外需上下功夫。但在后危機時期,我國主要貿易國都建立起了嚴格的貿易壁壘,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又不盡如人意。此時,就有需要討論生產過剩所帶來的警示對國際貿易的倒逼效應了。
(一)宏觀經濟面的倒逼效應
從國際經濟發展格局來看,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已經形成了以信息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為代表的國民經濟發展模式。在技術壟斷基礎上,它們擁有參與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相對于我國,在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的當下也在不斷提升產業結構,但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解決農村轉移人口的就業問題。因此,普通制造業和服務業仍是一段時間內支撐國際貿易的主體。那么在拉動外需上避免“反傾銷”和增加與其它新型市場化國家的產品競爭實力,則成為現階段的倒逼效應。
(二)中觀經濟面的倒逼效應
把我國按照東、中、西劃分為三個區域可知,東部發達經濟區域屬于傳統的外向型經濟體;中部在承接外來加工業的同時仍是資源出口經濟體;西部則在歷史上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重工業體系和電子產業。從拉動外需的要求來看,東部地區并不一定構成顯著的比較優勢,且因非公企業眾多也使國內市場環境面臨挑戰。然而,中西部的礦產資源以及西部的重工業實力,都應成為當前提升我國國際貿易實力的物質基礎,而這也是解決產能過剩(如煤炭生產嚴重過剩)的重要途徑。
(三)微觀經濟面的倒逼效應
普遍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已處于空心化格局,但發達國家的貨幣具有世界貨幣的使用價值,從而也就避免了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短板。反之,隨著發達國家跨國企業進入我國(特別是中、西部),不僅侵蝕了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也使得高端產品輕松的進入到我國市場。因此,我國本土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上下功夫。
三、國際貿易實現形式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思考引導下,我國國際貿易的實現形式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構建。
(一)宏觀經濟面的實現形式
宏觀經濟面需要優化公權力在其中的作用,這也是當前提升國際貿易實力所必須的。立足于我國仍是普通商品制造大國的現實,國家層面應著力開發非洲、拉丁美洲等區域市場。隨著上任伊始就出訪非洲諸國,可以預見在開拓非洲市場應成為未來我國國際貿易的重點。對于資源出口在強調有序、有利的原則下,應提升資源類產品的深加工水平,從而實現技術鎖定效應,來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于重工業產品應在國家支持下努力爭取海外訂單,從技術服務上下功夫來建立和諧的供求關系。
(二)中觀經濟面的實現形式
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模式便是以中觀經濟為紐帶,聯系著宏觀經濟面和微觀經濟面。在挖掘區域比較優勢的同時,還應在構建區域經濟增長極上下功夫。目前在我國以功能區為單位的區域經濟建設上,應努力從范圍經濟效應上來全面帶動區內經濟發展。相對于外向型經濟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應以國有大型企業的核心,構建“核心—外圍”的產業結構,從而在整體成本控制和銷售服務、模塊研發上形成優勢,來爭取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
(三)微觀經濟面的實現形式
關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內容,而在技術創新上不同企業卻普遍面臨著資金短缺和技術供給不足的局面。為此,結合事業單位體制變革的時機,大力促成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形態則是支撐企業技術創新的根本出路。事實證明,高科技企業將成為推動我國未來國貿發展的支柱,也是應對后危機時代全球產業結構提升的中堅力量。
四、小結
本文認為,在解決這一過剩問題時,需要引入“看得見的手”進行宏觀調控。在對宏觀經濟面、中觀經濟面、微觀經濟面帶來的警示進行分析后發現,解決產能過剩還需要在拉動外需上下功夫。為此,需要圍繞著三個經濟面分層建立起應對策略來。具體而言,宏觀經濟面需要優化公權力在其中的作用,這也是當前提升國際貿易實力所必須的。立足于我國仍是普通商品制造大國的現實,國家層面應著力開發非洲、拉丁美洲等區域市場;在挖掘區域比較優勢的同時,還應在構建區域經濟增長極上下功夫。相對于外向型經濟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應以國有大型企業的核心,構建“核心—外圍”的產業結構;大力促成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的形態,高科技企業將成為推動我國未來國貿發展的支柱。
作者:李雨佳單位: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