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貿易保護主義新特點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8年的金融風暴使得國際市場上的需求日漸萎縮,大多數國家顯出了通貨膨脹的趨勢。在這個大背景下,不少國家的經濟衰退,產業發展蕭條,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于是各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開始絞盡腦汁地實施救市。這種大規模的政府干預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并且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
第一,貿易保護不僅僅局限在個別國家的小范圍內,而是波及到全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日漸緊密,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不僅僅依賴國內市場的開拓和擴大,而是更多地依賴世界市場,因此進出口貿易就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單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在這種情況下,經濟運轉良好則各個國家共同受益,一旦經濟波動則諸國共同遭殃。這次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巨大的金融風暴迅速波及全球,各個國家為了自保,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采取措施實施貿易保護。而這種貿易保護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局限在某一個小圈子內,而是世界范圍內保護。另外,這種貿易保護不僅波及的范圍廣,而且向外擴展的速度快。金融危機簽的貿易保護大多是受到影響的國家之間較慢地滲透和蔓延,而這次金融風暴來勢兇猛,使得各個國家沒有反擊和應對的能力,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保住自己的利益,因此,現在的貿易保護興起的速度較之以前要快。
第二,現在國際貿易中的貿易保護不僅僅局限在傳統領域,而是擴展到其他新興領域。金融風暴之前的貿易保護,涉及貿易保護的國家大都是重點保護且剛剛起步的幼稚產業,例如很多國家重點保護農業以及實力較為薄弱的工業。還有一些保護主要是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行業,例如有的行業事關國民的就業就要重點保護。然而,現在的貿易保護不僅僅局限在這些領域了,而是更多也更全面的對國民經濟進行保護。例如,不少國家逐漸開始保護其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以及與金融有關的行業,甚至有的國家直接規定進口國必須保護知識產權,減少和限制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隨著這些貿易保護形式的變化多端,新出現的金融保護也格外令人注意。金融保護以前是很少見到或者不曾見到的,但是現在也開始出現并且成一種增長之勢。金融保護成為很多國家救市的工具,例如,美國奧巴馬政府的金融穩定和救援方案,就僅僅是針對本國的金融機構,而對于外國在美的金融機構則根本置之不理。歐盟不少成員國也要求接受政府救援的金融機構要優先向本國企業提供貸款,以限制資金外流和幫助本國經濟復蘇。這些措施都表明國際貿易保護呈現出復雜的態勢,其保護的范圍也較之以往更加寬泛。這種貿易保護的風潮已經走出了原來的貨物交易和服務交易的范圍,
走向了資本和勞動力的保護。
第三,貿易保護所針對的對象已經不僅僅是寬范圍的,而是有了更多和更明確的指向性。奧巴馬政府的“購買美國貨”條款將眾多外國商品拒之門外,尤其針對中國商品,因為美國國會正是以抵制“中國制造”為借口,推行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以前無論是何種情況下的貿易保護,都不會有那么絕對的限制,而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都開始實施針對性很強的貿易保護。同時,這種有針對性的貿易保護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地影響其他國家。一旦一個國家實施了對某個國家某一領域的貿易保護,其他國家就會競相效仿,如此一來,該國所受到的打擊將是以往的數倍。例如,在中國與美國的輪胎特保案僵持不下時,其他國家也對中國的輪胎出口提出了種種限制,印度和巴西相繼增加對中國輪胎出口的附加稅,阿根廷也開始對中國進行反傾銷調查。這樣一來中國的輪胎行業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由此可見,貿易保護的針對性增強,帶來的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其打擊力度明顯增加。
第四,國際貿易保護不再像以前那樣赤裸裸,而是披上了一層隱蔽的外衣,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虛偽性。20世紀30年代貿易保護主義的慘痛后果、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約束、理論上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否定,都使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對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進行譴責,但大部分國家都是言不由衷,表面一套行動一套。他們一方面在國際社會中做出種種不進行貿易保護的承諾,然而另一方面卻在背后實施各種貿易保護。據統計,2008年在20國首腦會議上明確表示不實施貿易保護的國家中,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時,絕大多數都采取了提高關稅等措施,以保護國內產業免受沖擊。在現實面前,以前的承諾也成了一紙空文。有的國家雖然依然打著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旗號,但是其實質上在歪曲的理解世貿組織的規定。其結果是他們的貿易保護披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例如,有的國家會以國內就業和經濟安全為由,限制其他國家的出口。很明顯這只是一個幌子,只是給自己的貿易保護披上了一層隱蔽的外衣。只不過這樣的幌子和外衣,有的容易識破,有的一直隱藏于人們的視野之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國際貿易組織施加了壓力,同時也對那些限制國家貿易保護的條款提出了挑戰。另外,反傾銷這種表面看似公平合理的措施也越來越演變為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畢竟反傾銷以國際公約和多變規則為依托,這種方式就比較好用,也越來越受國際社會的青睞。但是,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過于模糊,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這就使得很多國家可以有機可乘,鉆了空子。于是越來越多的反傾銷案例顯示出他們對《反傾銷協議》的濫用。他們打著反傾銷的幌子,實施著對本國商品的貿易保護。由此可見,反傾銷的濫用也是國際貿易保護日益隱蔽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對國際貿易的隱形保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五,貿易保護的手段不再像以前那樣單一,而是采取了更為廣泛的形式。在經濟發展一度萎靡和衰退的時刻,各個國家都是傾其所有盡可能的去保護本國產業,于是就產生了更多以前很少出現或者根本沒有出現過的貿易保護手段。他們的保護不僅僅局限在關稅壁壘,更多的采用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相結合。為了限制商品和服務的進口,政府采取了采購、勸說以及反傾銷等多項措施。對于本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國家要么提供相應的融資支持,要么加大出口退稅的力度,同時更多的向本國企業提供經濟救援。由此可見,這種對本國經濟的保護采取了直接支持和間接扶持相結合的形式。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國企業在國外的競爭力,消除了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為其開拓國外市場鋪平了道路。由此可見,現在的貿易保護,政府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要想盡辦法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相關產業;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鼓勵出口,開拓國外市場。更重要的是,這兩方面的實現都不再局限在原來所有的單一的形式,而是采用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和渠道。
第六,貿易保護不再僅僅局限在物品上,對自然人的限制也越來越多。自然人的流動是貿易形式中重要的一種,它指的是己國公民在其他國家境內提供勞務,獲取報酬的形式。以前這種自然人的流動是合理合法的,也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所允許的“。有關自然人流動的談判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爭論的焦點,發展中國家認為發達國家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人尤其是非技術和半技術型自然人流動的管制形成了新的壁壘,阻礙了自己的貿易利益,提出發達國家應取消對自然人流動的管制。”然而,發展中國家的這種合理要求不但沒有得到重視和滿足,相反在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反倒受到更多的不平等的對待。自然人的流動成了一種奢侈的想法,這也成為發達國家實施本國貿易保護的一種重要形式。他們面對本國失業率的增高和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競相宣布“只用本國人”。這就加強了對自然人流動的管制,形成了一種新的壁壘——外籍勞工壁壘。例如,美國就曾宣布雇美國人議案,規定美國的銀行只能招聘本國公民,限制外國人在銀行領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