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制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體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前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協同創新主要是一個集群內部的制造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地域之間相互的聯系性不高,導致協同創新能力不強。本文對我國制造產業集群協調創新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互協同創新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制造產業;產業集群;協調創新
制造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制于內外市場競爭壓力,如果僅僅是依靠單一企業的發展,很難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需要強化制造產業的集群協調創新發展。制造產業的創新包括了管理制度、知識創新等等,通過區域技術創新的聯系,可以將先進的技術運用到產業發展中去,成為推動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力量。本文對我國制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路。
一、我國制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制度安排當前,我國知識人才結構發展不合理,大量的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就機構,而需要大量人才支撐的制造企業普遍缺乏人才,如果單一企業進行大量的人才引進,不僅增加了企業的人力成本,還容易引起人才的浪費。因此,需要強化制造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相互協作。因為集群內的制造企業更加關注的是技術的應用開發,如果不能進行人才的共享,可能會引起人才資源的割裂或者導致人才創新擴散能力減弱,進而使得我國產業制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能力受到嚴重削弱。同時,我國人力資源的整體流動性不足,人才的屬地化問題較為明顯。人才是具有較高資源引力的重要來源,要實現我國制造產業的集群協同創新,就需要強化人才的產業集群之間的相互流動,以我國江浙滬地區的產業集群為例,調查顯示,該地區的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來自本地的超過了70%,而來自區域以外的不足30%,企業人才之間缺乏有效的流動機制,直接影響到不同區域人才的協調發展,影響到人才的相互交流,影響了產業的集群協同創新發展。
2.中介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協同作用尚待提高中介機構特別是一些具有跨區域協同發展能力的機構,在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中具有中介橋梁的作用。由于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制造業總體布局具有較為松散的狀況,各個區域之間形成了不平衡的發展,導致了制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發展能力不足,其集群發展的優勢并沒有充分的顯現。同時,我國服務于產業集群內部的中介機構明顯偏少,而且發展層次參差不齊,尚未構成系統的協同服務網絡,難以發揮中介機構在制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活動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主要是我國中介結構發展不完善,中介結構的整體服務水平偏弱,服務的層次還不夠高,這個也直接影響到中介結構在組織體系結構中的發展作用。同時,中介機構在服務于制造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市場導向化不明顯,市場運營水平較低,無法即時預測市場經濟發展趨向、不能準確應對區域經濟科技一體化。同時,中介機構分布較為松散,相互之間并沒有形成內在的合作機制,沒有形成相應的信任基礎,合作交流和協同創新管理的能力較弱,需要進一步強化中介機構服務協同的效果和作用。在不同區域之間可能有不同的發展,各自發展水平也不一致,導致相互之間難以進行較為深入的合作和協調機制的創新發展。同時,中介機構的發展水平不一致,可能導致相互之間的協調機制不健全,還需進一步加快和完善區域誠信體系的建設進程。3.區域性協調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制造企業在進行區域性協調政策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將創新發展的內容集中于一定的制度性基礎上,并形成了制造企業的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由于存在一定的制度性缺陷的問題,現階段,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協調發展中存在著機制創新不足,相互協調機制不夠全面等問題。大部分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主要是基于政府的規劃管理為基本目標,更多的是傾斜于政府的部門管理,而很少將其和高效、科研機構之間進行相互的對接,缺乏相應的市場發展的規律來進行規劃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進行相應的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措施的制定。尤其是區域之間的政策制度不夠規范,對制造業產業集群協調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同時,在進行制造業集群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問題存在,導致企業之間難以進行協同機制的創新管理,協同機制的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其次,在進行具體的規范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資金壓力,對市場發展存在一定的潛在因素的影響。在進行機制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搭便車”現象,導致一些建設問題存在無序競爭,或者低水平建設等等。由于我國在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資金保障和一定的研發資金的投入,特別是知識產權保障水平不高,都直接影響到制造業集群協同創新發展,影響了企業的創新發展的積極性。
二、完善制造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體系的對策思考
1.政府經濟發展政策在自主創新體中的角色首先,充分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在政府的相關政策制定下,不斷的提高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的動力,加速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轉化能力。同時,進一步協調和完善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的能力,提升自主創新綜合發展的效果。其次,要突出制造企業在創新發展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技術創新在制造企業中的投入和產業轉化效果。整合現有的資源,積極推動制造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帶頭作用,發揮中小型科技創新制造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獨特作用,政府在各項政策上給予更大優惠支持。同時,政府應積極的強化市場的主導性,通過政策保障和制度創新,不斷規范市場行為,不能過多干預場主導作用和制造企業的核心地位。
2.全面創新主體協作機制的建立首先,建立健全投融資管理的機制,通過規范投融資管理體系,來不斷的提高企業的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積極的引入社會資本進入制造企業的創新活動中來,規范風險投資管理。其次,不斷的完善企業的創新管理機制,鼓勵制造企業積極的引入各類科研人才,并強化科研開發能力,將科研研究成果及時的進行轉化。統籌進行科技創新措施的協調和管理,規范科技創新管理的動力。再次,提高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關系的建立,提高創新管理的能力,通過面向市場,提高技術創新市場的轉化能力和效果,并提高知識創新的效益。
3.創新服務的相關配套職能首先,規范和制定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通過政府的引導作用,不斷的規范政府自主創新管理的體系。其次,強化創新經費的投入,建立健全引導性經費投入制度,提高政府對制造業集群協同創新發展中的支持力度,為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發展提供一定的經費保障。積極引導社會資本的介入,形成多元的投資渠道。再次,積極的提高人才創新隊伍的建設,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加大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開招聘力度,可以引進海外創新人才。最后,進一步建立完整的中介服務機構體系。政府應根據制造企業的發展實際,制定相應的制度規定,不斷的幫助制造企業拓寬創新服務范圍,為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主體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萬幼清,張妮,魯平俊.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風險及其形成機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8(02)
[2]沈忱,李桂華,顧杰,黃磊.產業集群品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8(01)
[3]高昕欣,葉惠,康永博.基于風險矩陣的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6)
作者:李釗 單位: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