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韓國大德科技園
韓國大德科技園是典型的政府驅動的產業集群模式,是技術追趕者的發展模式,也處于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者位置。大德科技園是亞洲最大的產、學、研綜合園區,是韓國成功由發展中國家轉入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重要里程碑。大德科技園的成功經驗可歸納為:第一,依托骨干產業,采取階梯發展。大德科技園在技術引進上并不盲從,一開始就植根于韓國骨干產業,從重化工的技術開發,逐漸轉向電子通信等高技術產業,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第二,重視基礎建設,不斷吸納人才。大德科技園始終把為研究人員創造優越的工作環境放在首位,并非常重視研發人才的繼續培養,最終打造了完美的軟硬件服務設施留住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這從根本上保證了高科技產業發展。第三,鼓勵企業參與,實行產學研機制。為發展高科技事業,增強國際競爭力,韓國政府初期效仿日本筑波,由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引進先進技術,建設基礎設施,后期逐漸強化與生產結合,注意吸收民間企業研究所的進入。同時為科研成果迅速轉化,大德科技園建立了產學研機制,并加強與國外的高科技機構的協作,有效促進國內外各方的信息交流,使科研成果能迅速應用于企業生產,轉化為經濟效益。
二、世界主要國家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共同特征
1.政府宏觀調控,企業主導發展。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風險的特點,各國政府都很重視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和長遠規劃,并給與大力的財政稅收支持,從而引導高新技術產業的有序發展。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雖然政府的宏觀調控至關重要,但市場才是真正的主體。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共同規律是由企業主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即以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為載體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根據OECD統計數據顯示,所有國家的R&D經費最重要來源部門是企業,企業R&D投入至少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而像美、日、中、韓四國更是超過了70%,顯然企業是推動社會技術進步發展的首要推動力。
2.官產學研結合,加快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包含若干的發展環節如規劃、研發、生產、銷售和再研發等,而官產學研模式是經過通盤考慮和計劃的有機復雜系統,其聯系不是單方向的矢量,而是有反饋回落的連環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由大學和機構進行研發,把研發成果及時轉化到生產力上去,通過生產和科研之間的互動式的促進,在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之間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模式,發揮各自優勢和資源集成,完善創新產業化鏈條,以最快速度形成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
3.研發投入穩增,集聚大量人才。R&D活動投入是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源泉,是保證科學技術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基礎。根據歷年中國科技統計數據所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R&D投入基本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其中美國和日本R&D投入較穩定且投入強度居于領先地位,新興工業國家韓國R&D投入快速上升,中國的相關投入雖增長很快,但投入強度仍遠低于美日韓。顯然要想保持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加大R&D投入是當務之急。人才作為知識、技術、創新能力的載體,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競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縱觀世界主要經濟體,無一例外將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然選擇。
三、啟示
美國硅谷因其擁有鮮明的特色產業“優先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進而不斷產生新產業、新機制”和持久的創新文化而稱霸于世;日本筑波因其照搬照抄,脫離市場,沒有因地制宜而淪為“現代科技的烏托邦”;韓國在其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后,進行創新式的園區建設,使得大德科技園成為韓國最優秀的研發、人才培養、產業化和培育新產業的基地,并成為推動韓國經濟成長的加速器。鑒于此,對我國特別是次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啟示主要有:
1.轉變政府作用,促進官產學研結合。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首先要明確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政府職能的定位。根據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處的階段,結合國際上政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經驗,我國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將由行政職能轉向服務職能。就我國目前而言,合理的戰略規劃、充分的制度供給和優惠的政策環境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需要的服務。要提高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官產學研”合作機制和途徑是我國應該借鑒的。要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官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轉化機構,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投入結構與功能的系統化、社會化和市場化能力,從而全面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的自主創新力,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持續吸納力。
2.承接產業轉移,注重特色打造。在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過程中,要立足區域優勢和現實條件,著重打造專業化的產業園區,形成相關產業的集聚區,建設專業性強的開發區。要想從根本上樹立開發區的專業性特質,政府就需要在開發區發展規劃方面,將專業品牌構建理念與發展規劃融為一體。打造開發區的“專業”品牌特色主要通過構建“專業”產業特色和“專業”功能特色。首先,開發區根據要素稟賦理論,依托本地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實施差別化發展,找準戰略定位,爭取形成各具特色的極具競爭力的專業化產業。然而“專業”產業特色要在國際產業轉移和全國產業結構戰略調整和升級的大背景下形成,同時也要遵循產業區域分工發展的一般規律。針對中西部地區的高新區,由于受到經濟基礎以及開放條件的限制,面臨當下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若要培育園區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更應該將地方有限資源集中起來,根據自身條件選取并發展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對傳統產業提升作用明顯的產業,實行專業化發展。其次,要構建開發區“專業”功能特色。目前我國國內開發區有很多類型,各種類型的開發區承擔著各自不同的功能,并且各自采取的發展模式以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方式均有較大區別。因此,開發區在形成各自的專業性特征之前,要定位好自身的發展目標以及未來前景。對開發區的總體功能進行合理布局和規劃。應該鼓勵那些符合要求的開發區建立科技園區、保稅區、保稅倉庫以及出口監理倉庫等功能區,并且在區域發展規劃中融入功能布局以進行整體管理,以促進開發區中各種經濟功能區的資源有效配置,從而推動功能區相互之間聯合發展,使開發區對地方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帶動、輻射作用更加顯著。如過去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中西部地區經過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開發區中已有的傳統產業在其產業體系中的地位開始弱化,要保持開發區穩定快速發展,必須適應國際產業發展趨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開發一些具有發展前景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的新興戰略產業,轉變區域功能。而中西部地區承東啟西、聯南絡北,資源豐富,勞動力相對廉價,具有很大的區位優勢,特別適合和需要發展現代流通業,成為全國的信息交通樞紐,因為現代流通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更能夠大力支撐整個區域的產業經濟發展。
3.增大研發投入,完善人才機制。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R&D經費支出總量和R&D投入強度均在逐年提高,2011年R&D經費支出13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4%,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主體經濟國家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均超過2%,我國不管是總量還是強度上都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因此在財政投入方面仍需逐年加大研發投入比重,同時要調整科技投入結構。國家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對企業的投入應通過稅收杠桿加以調整,鼓勵企業投入開發研究與應用研究,逐步形成國家投入與企業投入并重向以企業投入為主,財政投入為輔的科研投入體系,從而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對人才培養、使用和引進方面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重基礎強素質。我國必須根據現實情況加大基礎教育投入,使其制度化,成為硬約束的投入規范,同時采取教育投入多元化,建立中央與地方政府分級投入,社會各界資助投入,學校非義務教育發展積累投入相結合的教育投入制度。要重視基礎教育,切實把目標轉移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全民教育質量上來,并要加大企業員工在職培訓力度,加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二是人才配置市場化。要繼續完善人才市場運行機制,逐步由以政府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人才資源配置方式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新技術產業人才資源配置方式,同時要積極引導和規范企業產權激勵工作,在分配體制上貫徹知識參與分配的原則。
作者:馬霞馬燕平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