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結構變遷及縣域工業化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三次產業的升級變遷決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從而推動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具體從一個地區現代化發展過程來說,從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中期階段和成熟階段分析可以清楚地認識這一結論。
關鍵詞:產業結構;工業化;產業升級
1問題的提出
劉易斯模式是把工業化和城市化結合起來研究,來推定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城市化只是工業化的表現和結果。在農業社會同樣存在城市,只不過城市的功能不同而決定其規模的“有限”發展。農業社會的城市僅僅是為了滿足國家政權機構設置、服務、農產品和手工藝品交易等的需要,沒有為工業發展服務的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所以在農業社會,無論城市建設得多么優美,都不可能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而在現代社會,一家大型工業公司就可成就一座城市,如“馬鋼公司”、“大慶油田”等。工業化才是城市化根本動因;工業化率(或者非農化率)由工業化的發展決定。研究產業結構變遷是走工業化之路首要過程。
2工業化的過程就是產業升級的過程
一個國家的產業的變遷速度和規模決定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這里的“產業”,并不僅指工業,而是指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從生產到流通、服務各行各業的統稱。假如我們設定一個完全的農業社會,即完全的“第一產業社會”。當第二產業開始分離產生的時候,農業勞動力開始向第二產業轉移,當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也吸收了最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當第二產業實現產業升級,那么必然伴隨著產業人員的智能層次(注:指勞動力工作技能的知識和技術含量高低)升級,低層次智能人員補充進來,從而,吸收農村勞動力的速度又開始加快。更為重要的是,第二產業內部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升級順序升級變遷,除了其本身規模的擴大,吸納勞動力以外,帶動和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從傳統服務業—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升級順序,那么每一次產業的升級,產業鏈延長,都能夠大量地吸納勞動力。在第二產業,隨著產業的升級變遷,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吸納勞動力減緩,但它能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大量吸納了勞動力,加快了城市化發展。為什么會成就前面提到的“馬鋼”現象呢?是因為工業的發展需要第三產業服務配套。工業的每一次擴張,其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要成倍的擴張;工業產業的每一次升級,產業鏈延長、社會財富巨增、消費增加、層次提高,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在工業化的發展初期,輕紡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的發展表現為專業化分工更細、勞動生存率更高。從而促使生產要素向工業轉移,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產業轉移不斷加快。服務業是圍繞著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而發展。制造業相對于農業與服務業,快速發展,從而為服務業發展拓展了空間。工業化推動了城市化,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為制造業發展提供集聚場所、服務配套,并提供相應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所以第三產業帶動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進一步吸引人口與資本的集聚,表現為城市規模膨脹、人口增加,外延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開始加快。這時的非農化率在20%以下。
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化工、機電產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產業分工深化,重化工、機電產品對資本有更大量的需求,對勞動力數量和智能層次要求也更高。分工深化、細化,中間產品增加,從而服務業專業化程度和服務質量需求提高,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的分工細化表現出對于企業的生產服務與對于人口的生活服務加強。同時,現代服務業發育開始壯大,進一步吸引人口進入城市;城市人口數量的擴大與市場空間的擴展,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增加,第二產業創新產品、分工合作生產提供條件。資本密集工業產生“資本排斥勞動”,使得工業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而降低;服務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配套工業其比重提高,逐漸成為吸納勞動力的最多的產業。從空間轉移來看,這個時期,農村剩余勞動力快速、穩步向城市轉移、城市化率有一個大的飛躍。這時的非農化率在20%—70%之間。
在工業化的成熟期,基礎工業的吸納勞動力作用開始淡化,工業產業進一步升級,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成為工業的主導產業。這些新型產業,一方面,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對社會財富增加的貢獻大,能夠產生強大的社會需求,從而增加了就業崗位總量;另一方面,這些高科技產業本身需要功能更完備、層次更高的服務業的配置。所以,雖然現代智能科技帶來工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專業化分工更細,更為深化,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減小,吸納勞動力不斷減弱。但服務業分工深化,生活服務業的重要性加強,使得國家的主導產業由工業演變為服務業,現代服務業、信息產業等成為吸收勞動力的主要產業。農業勞動力的生產率水平與非農產業的差距減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開始減緩。這時的非農化率在70%以上。總之,工業化的過程就是工業化產業升級的過程,就是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非農化率、城市化率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們從亞洲的日本和“四小龍”的工業化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
3政策建議
(1)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工業化的過程就是產業升級的過程。因此,從縣域發展來說,要從產業升級的視角來把握城市化亦即現代化的發展思路。(2)從縣域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看,在繼續堅定工業強縣的總體戰略下,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因為在這個階段第三產業是吸納農村勞動力最多、最快的部門。從而加速城市化發展。(3)發展第三產業,不但要立足于本縣域工業發展的配套與服務,還要著眼于縣域地理位置、區位優勢,向外延伸。比喻說現代大物流,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于此,我縣第三產業發展不但能服務本地第二產業發展,還能夠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維澄,李連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崔金瑞.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深層次矛盾及政取向[J].中州大學學報,2015第三期.
[3]譚崇臺.發展經濟學概論[M].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
[4]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四版.
作者:陳家寬 單位:中共廣德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