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糧食生產收益情況的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場經濟管理雜志》2014年第三期
一、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收益情況
(一)三大糧食作物畝產量兩增一減。2012年調查戶玉米平均畝產538.1公斤,比上年增加了26.7公斤,增長5.2%;大豆畝產127.6公斤,比上年增加45.8公斤,增長56.0%,增幅較大,主要由于沒有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水稻畝產498.2公斤,比上年下降了26公斤,下降4.9%,由于水稻種植初期氣溫比常年偏低,遭遇冷害,產量略有下降。
(二)三大糧食作物畝產值有差異。水稻平均每畝主產品產值為1390.8元,比上年減少4.5元,雖然水稻畝產量比上年下降26公斤,但由于水稻價格較上年每公斤上漲0.13元,所以畝產值保持平穩、略有下降;玉米每畝主產品產值為901.7元,比上年增長8.4%;大豆每畝主產品產值為556.1元,比上年增加217.7元,增長65%,畝產量增長及大豆價格上漲雙重因素導致大豆畝產值快速增長。
(三)三大糧食作物畝利潤均有增長。三大糧食作物與上年相比,水稻畝利潤873.9元,比上年增加44.5元,增長5.4%;玉米畝利潤565.8元,比上年增加30.4元,增長5.7%;大豆畝利潤375.8元,比上年增加170.1元,增長82.7%。其中水稻、玉米的畝收益明顯高于大豆,說明目前在我省種植大豆已沒有比較優勢(詳見表1)。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決定糧食收益的因素主要是糧食價格、產量、生產資料成本,因此要想增加種糧收益要在調控生產資料價格、抬高糧價、增加單位面積產量上做文章。
二、持續提高糧食產能面臨的挑戰
(一)結構調整空間受限糧食連年增產與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分不開的。固定觀察點數據顯示,從近幾年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看,黑龍江省高產作物水稻、玉米種植面積連年增加,而產量相對較低、效益較差的大豆種植面積在逐年減少。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由2008年的3586.1萬畝增加到2012年的5300萬畝,增長了47.8%;玉米種植面積由2008年的5390.9萬畝增加到2012年的9000萬畝,增長了66.9%;而傳統特色作物大豆種植面積由2008年的6054.8萬畝減少到2011年的3600萬畝,下降了40.5%;其他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也有一定程度下降,由2008年的1093.3萬畝減少到734.5萬畝,下降了32.8%;小麥種植面積相對較少,種植面積始終保持在400萬畝左右。增水稻、擴玉米、穩大豆和其他作物是近些年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但是結構調整是要具備一定條件的,不能無限制地調整。由于黑龍江省所處的積溫帶局限,適宜種植玉米的土地基本上受價格刺激均已利用,水稻種植受水資源供給的限制也不能任意擴大,曾以稻治澇的三江平原,地下水位出現下降,這些問題都應該科學、客觀地認識。
(二)提高單產難度加大糧食產量取決于種植面積和單產水平,而土地總量是相對固定的,黑龍江省的糧食種植面積雖還有一定數量的待開發、待復墾、待整理的后備土地資源,但是數量已十分有限。從糧食單產水平來看,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以及農墾系統當前農業生產水平已經很高。特別是省農墾系統糧食種植的專業化、機械化、科技含量水平較高,“十一五”末,農墾系統水稻單產每畝1133.3斤,玉米單產每畝1026.3斤,大豆單產每畝342.9斤,未來糧食增產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當前全省總體單產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氣象條件、土壤條件較差的中低產田生產水平較低所致,全省目前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近50%,而這些中低產田的改造仍然需要時間和過程。
(三)黑土變薄水資源短缺黑龍江省黑土總體變薄,許多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已經“破皮黃”,肥力嚴重下降,有機質呈下降態勢,土壤氮素減少和速效鉀明顯下降,水土流失面積擴大。據統計,2009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378.3萬公頃,比2005年增長2.4%。除面臨保護耕地的壓力外,糧食增產還將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困擾。黑龍江省諸多河流在農業用水期常出現枯水甚至斷流,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西部地區氣象條件差,容易遭受旱情而影響糧食生產。目前,黑龍江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滯后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流域性防洪控制工程少,江河堤防標準低,農田抗旱排澇能力差,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準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等問題凸顯。
(四)農業經營效益遞減趨勢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農業的經營效益和比較利益,對農民種糧和增加投入的積極性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農業經營成本和機會成本加快上升的壓力不斷加大,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成為推動農產品成本提高的三大主要因素。近年來面向種糧農民的補貼規模不斷增加,但在總體上仍然不能彌補生產資料成本上升所導致的利潤損失。未來糧食生產成本仍將呈現不斷增加的態勢,如果糧食價格不能保障,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必將逐步受到侵蝕,并最終影響糧食增產。
(五)氣象條件極不穩定近年的豐收與良好的氣象條件是分不開的,但是氣象條件具有不穩定性、不可控性。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部分省份災害頻發,甚至世界范圍內也是災情不斷,這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威脅。作為中國最北的省份,黑龍江省易受干旱、洪澇、風雹、低溫、早霜等災害影響。
三、提高種糧收益的對策
(一)穩定農資價格是基礎從種植糧食生產成本的構成可以看出,如果不計人工成本,種子、化肥和農藥的投入占生產投入的比重在50%左右。因此,穩定農資價格對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保護糧農的權益和收入,就必須確保農資價格的基本穩定。一是加大農資價格監測力度。二是督促農資經營戶實行明碼標價。三是加強農資價格的專項檢查力度。
(二)提高糧食價格是關鍵在種糧收益中,糧食價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012年我省糧農種植收益的增加主要靠糧食價格增長的支撐。因此,合理的糧食收購價格不僅是種糧農民收益的基本保障,也是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兩年,我國糧食價格雖在逐步提高,但幅度還顯不足,應繼續適當提高糧食價格。
(三)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是助推器從糧食作物生產成本效益情況表看出,各糧食品種畝收益差距明顯,水稻畝效益是大豆的2.3倍,玉米畝效益是大豆的1.5倍,而且水稻、玉米畝產量保持平穩增長,年際波動不大,這些都為結構調整確定了方向。今后要繼續加大水稻、玉米的種植面積,調減大豆種植面積,要選用抗病害、產量高的優質種子,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四)加大科技投入是保證近年來,黑龍江省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同時,場縣共建的落實把農墾系統先進的生產方式、農業科技與農村糧食生產緊密結合,為提高農業機械化率、科技化覆蓋率提供了有力保障。高產、抗病、優質新品種的培育、測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等關鍵技術的推廣,已成為實現糧食生產不斷增產的助推器。
作者:寧逵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