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智慧農業優化農資金融服務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農資流通領域金融服務需求的深入調研,結合農資流通特點,提出了運用“互聯網+”手段來實現智慧農業系統對農資金融服務提升的路徑。其核心是結合中國農業區劃特點建設智慧農業系統,為農資金融服務的貸款產品提供數據支持和保障。對該實施途徑的互聯網解決方案進行了詳細論述,主要圍繞平臺的業務邏輯與角色規劃兩個方面。最后,就農業金融服務研究領域的多樣性與行業人才培養進行展望,希望借助農資金融服務發展優化農資流通成本。
關鍵詞:智慧農業;農資流通;金融服務;需求
0引言
智慧農業是農業中的智慧經濟,運用智慧經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從業人員收入,是農業應用技術領域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在我國“互聯網+”戰略提出的背景下[1],科研學者們對智慧農業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智慧農業帶來的農業生產新業態使傳統農業生產更加富有活力。農業生產資料流通是影響農業生產與效率的重要方面,研究發現在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領域中,存在著流通成本過高的問題[2]。究其原因:一是流通環節較多,存在層層剝利的情況;二是存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三是存在流通頻率與輻射面積固定的情況。特別是針對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過程中經銷商的行為,筆者近3年來,在黃淮海區域中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等地開展大量走訪調研工作,發現經銷商對農資產品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利潤差,其選擇推廣一款產品的流程為:產品價差和支持政策、廠家的知名度、是否可以做示范。這種邏輯造成農資生產企業出現產品同質化、賣點混亂、政策隨意變動的問題,而忽略了通過改善產品技術水平來形成差異化競爭能力。探析發現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農資經銷策略依然停留在靠資金而不靠思路上;其次,農資經銷缺少資金無法取得貨物,借貸成本高;第三,廠家注重提高業務員水平,卻不愿為經銷商開展系統培訓;第四,農產品產銷不暢,農民更愿意買低價農資產品,使得經銷商無心布局長遠,只關注眼前利益。因此,筆者認為經銷商群體的營商水平提升將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本研究針對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領域金融服務需求,結合智慧農業與“互聯網+”戰略的相關技術,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借助智慧農業系統的篩選推薦,實現互聯網平臺訂貨,運用供應鏈金融工具解決經銷商產品選擇與資金籌措的痛點。讓經銷商從賣產品轉型到服務本區域種植作物的農業技術服務商,從過去靠拼資金拼價格,逐步轉型到用智慧經濟賺錢,成為令人尊重的農業服務商。
1智慧農業服務供應鏈金融
1.1全國農業區劃與智慧農業系統
根據我國地理條件,《中國綜合農業區劃》中將全國陸地分為了9個一級農業區,38個二級農業區[3]。本研究根據該區域劃分,應用在智慧農業系統的建設中,將過去積累的農業產業領域智慧經驗有效分門歸類,構建整體數據庫。在“互聯網+”時代,供應鏈金融需要數據來提高服務效率、降低風險,需要具有建設網絡平臺、獲取、儲存數據以及數據再挖掘應用的能力。農業區劃思路結合不同作物整體解決方案,不僅將過去農業領域割裂的學科知識進行組合再加工,也構建了智慧農業系統的橫、縱維度。因此,智慧農業系統展現的是以農業區劃為主軸,以一個區劃中作物的整體解決方案為橫軸不斷延展的集合。通過智慧農業平臺,經銷商由過去僅銷售某一類農資產品,逐步向銷售所在農業區劃種植作物整套農業生產資料轉變,并學習運用智慧經驗,銷售解決方案來獲取利潤。
1.2產品需求明確與貸款資金匯聚
智慧農業系統建成后,有效地解決了農資金融中兩個難題[4-7]。一是貸款用戶產品用途不明確,用戶貸款后購買的產品是否為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是否能夠讓農業生產預期目標得以實現并保障用戶及時足額還款。運用智慧農業系統,金融服務單位根據經銷商所處農業區劃地域及選擇作物解決方案中的相關產品為經銷商提供資金,極大地避免產品相關篩選問題。二是經銷商貸款需求迫切但貸款金額較小、周期短,讓金融服務單位的貸款成本過高,不愿服務經銷商。通過智慧農業的手段,將分散的經銷商貸款需求,整合到幾款商品中,提高了資金的總額。由于平臺預先采集了經銷商的信息,省去了貸款過程中的信息收集工作,降低了金融服務機構成本。智慧農業系統可以有效地為金融服務機構化解資金貸款周期短的問題,平臺上金融服務機構面對的是全國各個農業區劃的種植需求,不是單一區域,可以從南到北、由東及西的農業區劃來實現全年的貸款周期。
2業務系統設計
2.1系統組成與業務邏輯
本系統由智慧農業系統、廠家產品庫、經銷商信息庫、收銀臺、供應鏈金融功能構成。智慧農業系統根據全國農業區劃與種植特點,將各地種植作物所需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經驗進行歸類建庫。這些信息通過平臺得到完整的展示,便于讓經銷商了解本區域種植作物最需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包括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具等。廠家產品庫則是將平臺上銷售的農業生產資料產品,依據銷售的區域、型號規格、產品特點、使用報告等進行歸類建庫。經銷商完成平臺注冊后,就可以通過比較智慧農業系統的數據與廠家產品庫的數據,更加直觀地感受農資產品的特點,有目的地篩選適合銷售的產品;此外,需要完善個人信息,保證平臺業務的開展,同時農業生產資料具有屬地化的特點,需要確定銷售區域,如東北大豆不能在黃淮海種植。個人信息和銷售區域的完整,是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基礎。收銀臺系統保證平臺的支付功能暢通,確保和主流銀行連通,資金支付和結算的安全與及時。供應鏈金融系統是平臺上最重要的功能系統,確保平臺資金的流動性,并開發平臺上各種供應鏈金融業務產品。
2.2角色分析與流程規劃
本平臺共涉及三類主要角色,分別是經銷商、廠家、供應鏈金融服務商。經銷商在平臺上選購產品,根據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的金融方案,來確定支付金額和賬期。廠家根據智慧農業系統提供的參數來選擇產品上傳,避免產品在平臺無法被搜索到,保證了產品是符合某一地區農業生產所切實相關的產品。此外,需要將產品資質材料上傳到數據庫,既能夠滿足區域種植對農資產品需求,又能為供應鏈金融服務商提供一定的風險把控依據。供應鏈金融服務商根據智慧農業數據庫提供的不同農作區劃的特點,結合平臺產品的經營情況,設計不同的金融產品,滿足各區域經銷商的資金需求。因此,供應鏈金融服務商根據平臺業務流轉信息,及時把控資金風險,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務經銷商。不同區劃的農業經驗、不同功能的農業生產資料產品、不同規模水平的經銷商,都通過金融平臺鏈接起來。經銷商可以不用擔心如何獲取資金,把重點放在如何更好地服務本地農業。廠家不用再大量投入產品廣告,重點放在提供個性化的專屬產品,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供應鏈金融服務商降低資金投放成本和資金風險,從而讓供應鏈金融真正服務于農業生產,帶來新的活力。
3討論與展望
3.1農業金融研究與服務的多樣性
伴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傳統種植區大量農民進城打工,土地集中流轉,各地出現了許多種植大戶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從產業視角分析,種植只是其中一個環節,生產資料的流通,農產品的加工與流通,農業其他服務單位都是產業的組成部分。因此,未來還需加強對農業產業中其他群體金融服務的研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銷商資金問題的解決,由拼價格逐步向服務轉型,才能派生出對農業知識、管理水平、經營方法的一系列需求。因此,金融服務的背后是逐步激發經銷商巨大消費潛力,運用智慧農業系統搭建農資金融服務平臺是具有農村和城市雙向流通的,良好延展性的創新業務。
3.2農業跨界人才培養問題
目前農業領域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對跨界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僅要懂農業技術知識,還需具備產品、金融、運營等相關學科知識。農業生產不僅是特指生產出質量好、產量高的農產品,而是要著眼一個產業體系高效率的運轉,具有國際化的競爭優勢。然而,國內農業人才培養機制中,缺少對其他復合學科知識的融入及相關體系教程。國家相關部門需要根據當下農業產業運營體系發展的變化,制定相關培訓方案,為農業領域培養更多跨界人才。
3.3多維度優化農業生產成本
通過采用智慧農業服務農資金融,不僅降低了經銷商資金成本,更是一種對農業生產成本的優化。農業生產成本高是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問題,也是阻礙我國農業人口收入增長的羈絆。通過“智慧農業+金融”,解決了經銷商的貸款需求,逐步引導經銷商向服務能力建設上轉型,也可以從農業產業鏈的其他環節來優化農業生產成本。系統根據采集數據,來指導農業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具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降低科研成果轉化風險,并提供相應投資貸款;也可以指引糧食流通企業進行采購、加工、倉儲,并提供資金保障。通過智慧農業平臺牽動農業產業發展,以金融作為血液,在產業鏈條的各個主體間流動,不斷優化成本,提高效率,實現農業產業升級。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加強支撐環境建設,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J].中國發展觀察,2018(1):17-21.
[2]李玲.農資流通中電子商務與連鎖經營整合模式探討[J].營銷界(農資與市場),2014(1):68-70.
[3]陶紅軍,陳體珠.農業區劃理論和實踐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59-66.
[4]訾體益.基于產業鏈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11):78-79.
[5]李毅,楊蓬勃.普惠金融視角下的農資消費信貸行為和違約風險[J].開發研究,2017(2):150-155.
[6]楊蓬勃,董敬敬,王學勤.普惠金融視角下的農資賒銷可得性和覆蓋率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1):116-119.
[7]徐玲玲,朱婧.現代農資服務體系建設[J].北方園藝,2018(5):194-199.
作者:車曉曦;李文勝 單位:安徽省文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