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研究導刊雜志》2015年第四期
一、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
(一)舊勞動力水平的滯后90年代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內市場得到了進一步改善,這雖然是海外對華投資,把生產地轉移到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大量剩余廉價勞動力的存在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其背景有兩個,第一,由于當時歐美、日本、NIES等先進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急劇增加,給以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產業沉重的打擊,不得不使他們將生產地轉移到一些勞動成本廉價的國家。第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民工政策的放開,農村勞動力跨地域流動逐漸合法化,于是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移動。而且加工貿易業本身對勞動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術水平要求也不高,這恰恰給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加工貿易業的急速發展帶來了原動力(李根忠,2014)。但是隨著人民幣的增值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越來越不利于中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如果中國繼續依靠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換得經濟增長,單單就中國現在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而言,那么劉易斯拐點可能很快就會出現。而且就現有勞動力而言,無論是學歷文憑還是技術水平,已經越來越不適合現在的經濟生產方式。
(二)經濟增長減速從下面的列表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經濟從2010年開始連續4年出現下滑,經濟減速已經成為常態化,這是否就可以判斷中國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呢。首先,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收入達到中等收入水平時經濟所出現的停滯狀態。到2013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6767美金。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已經出現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征兆。很久以來中國經濟就以加工貿易業為主,但是隨著勞動成本的提高,中國逐漸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如果繼續以勞動集約型的發展方式的話很難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勢必會導致經濟還可能繼續減速。
二、問題的解決方法
要改變經濟減速的現狀,政府自然會出臺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比如西部大開發、城鎮化建設等。而這些刺激政策無例外都是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但是并沒有從根源上解決經濟增長減速的問題。今后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可以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
(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中國第一、二產業長期以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有了質的飛躍,GDP已經遠超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雖然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開始慢慢蘇醒并逐步壯大,但是到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卻僅僅只有46.1%,與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的相比較,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這樣一來作為中國第三產業的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進一步大力發展和開拓。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越來越有利于新一代農民工進城打工。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發揮新時代農民工的優勢,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與其以往不同的是新一代農民工無論從學歷上還是就業觀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像以往的農村勞動力那樣去從事單純的體力勞動,所以他們可以為城市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上的優勢。反過來說,推進城市服務業發展有利于城市勞動力就業擴大及其結構優化,有利于擴大居民消費,從而拉動內需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李根忠,2014)。
(二)推動企業人才培養上文談到最近幾年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現有的生產方式將很難再給經濟帶來動力。隨著西部大開發,勞動力資源大量勞動力開始從沿海地區向西部或內陸轉移,傳統的加工貿易業已經不再是中國發展的資源優勢。中國企業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適應當今世界經濟環境。經濟要發展企業就必須要改革,只有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給企業注入動力才是唯一出路。2012年11月8日《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并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①科技是企業創新的核心,那么人才是該核心的主力。今后企業人才培養僅僅依靠自身是遠遠不夠的,建立高校和企業合作十分必要。具體來說有二種模式,第一,企業為高校提供一定數額的研究經費,高校把研究出的成果用于企業新產品的開發和生產,可以稱作是合作模式。第二,企業為高校提高實習環境,讓理論和實踐更好地有效結合。而且學生高校畢業后可以直接在該企業就職。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定點培養。這樣一來既解決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又打破了畢業生空有理論知識的尷尬局面。
(三)核心技術的創新科技是企業創新的核心,那么核心技術的創新只能靠企業自主研發并獲得。很長時間以來,中國就是通過向海外發達國家不斷地學習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當今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實際上是核心技術的競爭。僅僅依靠表面的學習是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更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因此,只有通過核心技術的研發才能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真正做到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向質量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早在2006年,中國就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其中就提出了促進自主創新的支持政策,其內容包括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實施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②從規劃綱要來看,中央政府十分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為企業提供了多方的便利。
(四)生產方式的轉變改革開放后中國實現了經濟的高度增長,但是伴隨著產能落后經濟開始陷入了停滯。如果不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中國經濟將很難實現繼續發展。2010年黨的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指出:為適應世界經濟的新變化,保持中國經濟繼續穩定發展,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的整體轉型。①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必須發揮兩個主體:市場和政府。市場的調節作用不容忽視,并為我們企業的生產指明方向。但它又不是萬能的,還需要政府出臺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發展,同時利用產業政策促進生產方式轉變。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伴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僅僅依靠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已經不能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且通過近幾年中國的GDP來看,已經連續幾年出現了下滑,經濟停滯已經成為事實。要改變中國經濟停滯的現狀企業必須做到兩點:第一,加快實現企業技術改革。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的動力,要想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必須實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第二,企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只有有效地利于高科技人才,才能做到真正的技術創新。
作者:李根忠單位:大阪產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