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設局2014年工作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年,更是市全面啟動“四城”建設的首戰之年,區將進入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項建設任務將更加繁重,挑戰將前所未有。圍繞區委、區政府目標任務和要求,結合全局各項工作的實際,2010年全局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是:
㈠總體思路
按照“統籌兼顧、開拓創新、爭先創優、全面提升”的總體思路,全面統領全年各項工作。圍繞“緊扣項目、規范運作”,強力推進征地拆遷;圍繞“放量開工,主動服務”,全力加快安置房建設;圍繞“深化管理、打造精品”,著力強化建筑市場管理;圍繞“達標創建、完善機制”,努力提升控源截污成效;圍繞“長期準備、平戰結合”,奮力促進人民防空工作;圍繞“總量提升、保源增稅”,盡力做優做強局屬經濟;圍繞“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確保全局精神文明建設再上臺階。
㈡目標任務
1、征地拆遷工作——全年拆除各類建筑300萬平方米以上,保障市、區重點工程和安置房建設順利實施。
2、安置房建設工作——確保開工建設安置房500萬平方米、竣工(含結轉項目)300萬平方米,安置全過渡戶12000戶以上。
3、建筑市場管理工作——施工圖審查率100%,施工許可證發證率80%,竣工備案率80%,杜絕重特大事故,遏制一般性事故。
4、控源截污工作——鋪設污水管網30公里以上,排水達標區累計通過正式驗收90%以上,完成馬山、胡埭污水處理廠擴容建設,力爭投入試運行。
5、城鄉建設工作——完成內環以內剩余81.4萬平方米的改造拆遷工作,完成60個自然村居民住宅撤并工作。
6、經濟發展工作——全局年度納稅銷售收入必保指標為?億元,奮斗目標?億元;地稅入庫必保指標?萬元,奮斗目標?萬元;財政收入總量?萬元。
㈢工作重點
1、統籌兼顧,全面加快城鄉建設。緊貼未來城市核心區定位,緊扣“四城”建設脈搏,搶占新一輪建設發展制高點,狠抓重點,兼顧一般,統籌抓好各項工作,推動全區城鄉建設事業跨越發展。一要加大全面攻堅力度。征地拆遷工作要立足強力推進,重點把握領導關注、群眾關心、事關和諧發展的重大項目的推進;安置房建設工作要立足放量開工,重點推動太湖城、山水城區域內安置房建設,為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提供有力保障;控源截污工作要立足提升成效,重點抓好達標區創建,推動直湖港、梁溪河、貢湖水源地等重點地區的控源截污工作,完善控源截污正常運行機制;建筑市場管理工作要立足規范管理,重點做好建筑市場的標準化管理,打造一流建筑市場環境;人防工作要以人防軍事斗爭準備由應急向常態化轉變為牽引,打造特色亮點,實現由重數量規模向重科學配套轉變。二要加大綜合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強對上溝通,確保市級重點項目配套拆遷、建設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加快土地指標的協調和拆遷手續的到位,加快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置工作,通過自身的主動工作,求得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進一步加大協調裁決力度,保障重點項目拆遷進度。三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按照“超前建設,放量開工,加快安置”的工作思路,全面統籌全區安置房建設工作,按看后3-5年長遠眼光,超前做好建設計劃,加快安置定點,加大項目報批力度,爭得地塊建設主動權,為區域發展提供建設空間;把騰地拆遷作為加快安置房建設的首要條件抓緊抓好,為安置房建設掃清障礙;樹立統籌兼顧的系統意識,破除重建設、輕管理,重資金、輕現場,重進度、輕手續的片面思想。四要加大服務指導力度。全力服務基層,配強工作力量,深入基層建設一線,及時了解掌握實際情況,認真梳理排查基層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對上溝通,對下協調,為各單位建設發展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大力開展建設管理業務培訓,主動上門服務,使基層和建設單位有關工作人員成為安置房建設管理的行家里手,控源截污的技術骨干,努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建管、技術隊伍。
2、開拓創新,建立健全管理機制。通過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機制,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舉措,實現城鄉建設的規范化、專業化、精細化。一要構建控源截污監管平臺。按照管理全覆蓋的要求,構建好區級污水設施建設與管理的監管平臺,充分發揮專業機構在行業管理標準制定、日常監管考核等行業管理職能和上下溝通銜接的工作協調作用,通過加強區、鎮(開發區、街道)、社區(村)三級管理網絡建設,努力實現“網格式”管理要求和全區污水設施管理的無縫對接。二要規范拆遷安置運作機制。深化落實“八公開一監督”制度,嚴格執行拆遷政策,規范操作流程,確保拆遷工作陽光操作;探索非住宅裁決工作機制,加強多部門聯動,突破重點、難點、節點,保障各類重點項目建設;推行安置房建設總承包制度,實施安置房建設信息化、網絡化管理,開展安置房巡視巡查,進一步健全完善安置房考核辦法,以規范化管理,促進安置房建設各項任務的完成。三要創新建筑市場監管模式。改變以往“單打一”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數字化監管網絡,結合多種監管方式,加強多部門聯動,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監管、企業負責、市場調節、經濟制衡”的綜合管理模式,力爭使我區的監管水平領先于全市、領先于同行。四要加大人防工程建設與管理力度。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平戰結合”的總體思路,抓好人防工程的建設與管理,切實做好人防工程的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平時功能;抓好中學人防教育基地二期建設,打造人防的新亮點;繼續抓好區指揮通信網建設和區指揮所建設,努力提高戰備水平;按要求做好有關民防工作,努力實現平時與戰時、防空與防災相結合。
3、爭先創優,打造一流精品工程。全面加快太湖新城、園區建設、環境工程、片區改造等重大項目前期拆遷,做足提前量,統籌拆按匹配,放量建設安置房,立足長遠,用發展的眼光打造一流精品工程。一要定位高。樹立打造建設工程精品意識,與核心區、生態區的定位相匹配,與科技城、宜居城的功能相吻合,與國際化、現代化的要求相一致,用長遠的眼光、一流的水準、高超的管理,推進區域建設實現跨越發展;從建設質量“終身制”的角度出發,以中央、省、市兩年內開展的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活動為契機,增強各級做好建筑市場管理的責任感,變“要我管質量安全”為“我要管質量安全”。二要隊伍好。引進高水平的施工、監理企業,堅持總承包制,幫助企業建立健全內部規范管理制度,保證工程建設項目的時序進度和質量安全;把監管力量向基層延伸,工作重心向基層轉移,搭建高效率的區級執法平臺,探索成立相應的建筑市場執法隊伍,進一步加大建設行政執法力度,力促我區建筑市場更加規范。三要管理精。把監管力量向基層延伸,實施條塊聯動,加強層級管理,建立信息總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實施分類管理,推行建設工程標準化管理,改驗收制為巡查制,突出重大危險源預控,抓兩頭,促平衡,以現場觀摩會等形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提升建設工程整體質量安全水平;切實做好安置房分戶驗收,防止質量通病,不留后遺癥,提高和完善配套標準,避免出現“尾巴”工程,爭創更多的優質、精品工程;狠抓排水達標區創建方案制訂、設施完善、整改施工和達標驗收等重點工作環節,統籌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確保工程質量,確保按時、按質、超額完成創建任務。
4、全面提升,塑造良好機關形象。全面加強機關干群素質,管好干部,帶好隊伍,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務品質,落實崗位責任,在機關營造爭先創優的氛圍,促使每一個機關工作人員成為工作的推進者、業績的創造者、形象的塑造者。一要提升素質。催生機關爭先創優的內動力,加強崗位練兵,凝聚機關合力,感染、指導和鼓勵機關工作人員自覺向先進看齊,在機關內部形成比、學、趕、超的氛圍,促進機關干群素質得到整體提升。二要樹立形象。以局機關搬遷為新的起點,注重自身形象,在全局確立“從我做起、向我看齊、對我監督”的思想理念,做到精神上振奮、行為上規范、能力上提高、形象上創優。三要不斷學習。提升干部職工的學習力,在全局樹立要學習、想學習、愛學習的良好風氣,鼓勵年紀輕、有條件、懂專業的同志參加各類專業理論考試,努力提高干部職工的業務能力。四要提升效能。以全區機關整合為契機,進一步建立健全機關內部管理制度,優化工作職能,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務水平,加強效能建設,做到思想不松,隊伍不散,力度不減,著力提升干部職工的執行力,全力做好上級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
5、整合優勢,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明年宏觀政策的大方向。局屬經濟要按照“整合優勢、提升總量、拓展載體、增源擴稅”的發展思路,以提升局有收益為目標,牢牢抓住大建設的有利契機,進一步做大做強,促進局屬經濟實力再上新臺階。一要轉理念。充分利用局資源平臺優勢,對歷年來完成利稅好的重點企業單位,要會同他們一起,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理念,深挖潛力,找準路子,創新發展,為進一步壯大局屬經濟發展多挑一些擔子、多作一些貢獻。二要抓服務。充分發揮全局綜合管理優勢,在人才引進、資質升級、業務拓展等方面,全力做好服務協調工作,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積極探索各單位之間的互助合作機制,向外延伸業務,共同應對市場風險,保障全局經濟協調發展。三要增后勁。把引資引企作為加快局屬經濟加快發展的一條有效捷徑,加強地稅型企業的引進力度,依靠建設局管理資源,大力引進建筑類分公司,加強后續服務,確保稅收應征不漏;利用市政二公司辦公大樓、神洲大廈,還有建苑大廈這個載體,發揮自身的行業優勢,積極引進優質企業,確保稅源長期、穩定。四要樹品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個企業能否立于不敗之地,關鍵在于能否樹立品牌意識,這也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實要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長遠的眼光,沒有奮爭一流的品牌意識,否則必然被社會無情淘汰,這是市場法則的必然選擇。尤其當前,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企業只有立足自身,搶抓機遇,加強管理,鍛煉隊伍,加快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保證在競爭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