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課程轉變下的課堂調控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新課程改革對課堂調控提出的新要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習態度、情感與興趣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了發揮,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教師已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轉變成一個能影響他人、指導學生領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不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與學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不再是教書的匠人,而是擁有正確教育理念并付諸實踐的研究者。角色的轉變引發了課堂教學方式的變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增強。教師自身課堂的調控技巧與新課程之間的矛盾,也在課堂教學中逐漸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課堂調控策略并提高調控水平,活躍課堂氣氛,調節課堂時間和空間,及時應對課堂中出現的突發事件。通過調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但不是那種表面上的熱鬧,而是活躍而有效、緊張而不過度焦慮、寬松而不放任自流,有張有弛、輕松活潑、愉悅和諧。
應該是這樣一種狀態:學生注意力集中,被教師所吸引,隨著教師的教學,在聆聽,在動手、動口、動腦,開小差的學生少,靜態學生少;學生發言積極、廣泛;不是“一言堂”,師生積極對話,既有獨立思考,又有奇思妙想,還可以高談闊論,學生的小品表演、故事演講,發言、提問等盡管丑態百出或回答錯誤,甚至引起哄堂大笑,也不至于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也就是說既有活躍的課堂氣氛,又有良好的課堂秩序。教育改革的最終成功,關鍵在于有一個真正的課堂。教師應該學會參與課堂教學并做好課堂的調控。如今的課堂已不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間交往互動的知舞臺;不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傳授思想的場所;不是教師行為化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課堂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相互的過程,教學活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的精神面貌及努力程度。所以,課堂上除了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還需要教師不斷調整自已的教學行為方式,提高課堂的調控能力。課堂如果調控得當,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必須努力轉變自已的教育觀念,掌握一定的課堂調控策略,提高調控的技能和技巧。
2課堂調控的策略
課堂教學的有效調控能夠保證教學沿著高效有序的軌道前進。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對其調控的手段方式也各不相同。結合筆者教學上的幾點體會,課堂調控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2.1增強教師情感調控
教師情感調控包括課前、課堂的情感調控。有經驗的教師都深知課前情感準備的重要性。教師的教學不僅要對教材認真分析,而且要考慮如何調控課堂教學的情感氣氛,分析自已和學生情緒準備狀況,在情感準備中教師應該注意做到熱愛學生,這們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應。而后教師要善于融入教學角色。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象藝術家一樣善于進入角色,拉開課堂教學情感的序幕。首先,可以設計進入課堂的情感設計,給學生留下暖色的印象。其次,精心設計開場白,拉開課堂情感序幕,通過故事、設疑等方式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觸發學生情感之弦。再次,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喜怒哀樂的相應表情,拉開課堂的真情實感。并充分利用肢體語言,因為美妙的肢體動作會給人以美妙的享受。教師在課堂中還要善于控制支配和利用自已的情感,力求做到高興時不得意忘形,悲傷時不垂頭喪氣調節控制無益的激動和消極的情緒,始終以飽滿的精神,歡快的情緒參與教學。用自已積極的教學情感和精湛的教學技術去誘發、強化、穩定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教學互動中要善于用鼓勵、贊揚之言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要善于用教材本身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想方設法對知識內容進行加工、提煉,穿插一些具有啟發意義、思考價值和頗有情趣的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舉趣。
2.2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有效調控
學生情感的變化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和任務的完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現代教學方法論認為,教學方法具有雙部性,即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學生的外部活動,又要注意學生的內部活動。所以,教師在教學的使用方面,不應該只注意學生活動的外部,而應該深入研究和精心設計學生進行積極的智力操作的具體方案。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預先對此進行一些必要的調節控制,努力使課堂出現一種積極、主動、生動活潑的情境氛圍。首先,要激發學生競爭的情緒。競爭情緒和競爭意識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把握激發動機的時機和方法,使情緒激發高低交錯,張弛有致,學生的注意力和興奮點持續延展,智力和能力不斷得以開發。在講解、訓練、復習考試中要設計學生競爭意識的語言和活動情境,使學生的思維集中活躍、情緒飽滿高漲、競爭意識濃烈、學習積極進取,進而優化課堂教學。
其次,注意調節學生緊張的情緒。課堂當中,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以良好的心態參與學習,是促使其努力學習的保證。調節過于緊張的情緒,創設輕松愉快氛圍的途徑是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科學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合理設計教學的環節,保證教學高潮時,學生情緒振奮,有迅速準確地獲取知識和技能的良好精神面貌。教學平衡時,學生情緒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同時,還可以用情緒感染活躍氣氛等方法啟發、誘導、提問、點撥,使學生消除緊張情緒和思維顧慮。
再次,注意調節學生自卑的情緒。讓學生增強前進的內驅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設計學生情感調控時,對后進生要采取鼓勵的方法和措施,如回答正確,用哪些鼓勵的語言予以肯定;對思路暫時卡住的學生,用哪些誘發的方式引導;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設計什么樣的回旋方式;對有進步的學生要設計什么樣的挖掘方式,充分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最后,注意淡化師生對立情緒。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心平氣和,學生則情緒自然。教師情緒飽滿,學生則精神十足,這便形成了和諧統一的課堂氣氛。如果教師對學生上課精力分散、做小動作僅是給予簡單地呵斥責罵,學生則會由逆反心理而產生對立情緒。因此,教師在學生情緒調控設計上應該考慮萬一情緒失控,產生了對立情緒,就要采取淡化的方法。如采取讓學生回答問題、即興表演等方式,再尋找機會給予表揚、鼓勵、肯定,從而淡化或消除雙方對立情緒。
2.3利用創設問題進行調控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設問、多置疑,鼓勵學生問與書本毫不相干的問題。學生有了問題以后,經過懷疑、釋疑這個過程,才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問題、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師而言,提問和設問是課堂教學調控的常用手段,是增強師生之間信息交流反饋,推動教學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機,又可以保證課堂活潑的生命力。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點,找出問題的設置點,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層次性和內在邏輯的問題鏈。并根據不同的問題形式采取不同的設計策略和方法加以優化,使所設計的問題略高于學生智力和知識發展水平,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既富有啟發性,又能有助于實現教學各項具體目標。
2.4善于布置課堂時空進行調控
當前,盡管新課程正在不斷深入,人們觀念正在不斷更新,但在教學實踐中,“注入式”、“填鴨式”教學仍普遍存在。傳統教學觀念指導下的教師,認為教學要以教為中心,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就會放松學生的紀律,就會不停地答,不停地訓練,課堂上的那根本弦始終繃得緊緊的,沒有喘息的時間。教師問題一提出,容不得學生細細思考,馬上點名回答,回答不上來,沒有期待沒有鼓勵,對不起,你請坐下,叫另外一個學生回答,一連叫了三個回答不到點上,教師干脆自報答案。如此課堂毫無生氣,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落實。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敢于、樂于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以提供學生獨立思考與體驗的機會。在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分布上要精心構思、合理布局,使整個教學疏密有間,張弛有致。在教學環節上也要留有余地,可以把有些講授課變為自學課、自習課,開展自以讀書、自能作業的活動。要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時間。課堂中怎樣把教材所隱含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思維過程淋漓盡致地展現,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和現有的條件出發,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加以調控。首先,善于讓給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素質教育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前提的。蘇霍林斯基認為,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較重要的因素,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解決一些困難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自我閱讀,是自我教育的表現,是知識自我內化的過程,這不但能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中,教師不應滔滔不絕,而應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提出的問題應該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次,課堂充分提供學生發言討論的機會,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賦予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可以培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再次,講課時要注意尋找恰當的時機,插入適當的練習。現代心理心告訴我們,人的注意力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正常情況下,人的有意注意每次不超過20分鐘,否則會引起疲勞。所以,我們講課時在恰當的時機插入適當的練習,不但會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會保持學生精力集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5提高課堂突發事件的調控能力
課堂突發事件的出現常常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預防突發事件的產生,積極的辦法是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掌握應對突發事件的調控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事件進行調控。處理方式一般有三種:一是,冷處理,即對非全局的突發事件并不急于解決,而是采取冷靜和冷落的方式等待時機再作處理;二是,溫處理,即由于某些失誤引起課堂混亂或騷動,教師要主動承擔責任,以溫和的態度消除失誤的影響;三是,熱處理,即教師對全局性的突發事件采取斷然措施,立即消除影響。如學生提出明顯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言論或質疑時,教師不應與學生在課堂上爭辯,但要立即停止學生的發言,并表明自已的態度,適當做出正面的回答,課后還要加強做這些學生的思想工作。如當教學內容與課時時間發生矛盾時,要果斷調整教學容量,壓縮某些次要的教學內容。當教學時間剩余過多時,應該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如果是教師課堂出現口誤或筆誤應該冷靜而坦率地承認錯誤,并按正確的方法改正過來。新課程經常有學生會對教學內容進行質疑,使教師措手不及,一時不知如何解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不要置之不理,二不要含糊敷衍,而應該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在肯定學生積極思考的基礎上,分清問題性質,調動學生參與解答或留后探討。總之,課堂調控策略的正確掌握及設計的優劣與教師本身教學、駕馭課堂的能力及知識水平呈正相關,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地探索課堂調控的策略與技巧,設計出高質量的調控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劉秀麗單位:福州第十八中學政治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