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教育技術實踐的問題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教育技術現狀調查
教師自身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水平與其對身邊教師教育技術素養的判斷有一定的關系?,F代教育技術水平越高的教師認為其身邊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越高。處于學習階段的教師認為其身邊教師教育技術素養為非常好、比較好、一般的比例分別為15.96%、48.94%和35.11%,而處于創新應用階段的教師認為其身邊教師教育技術素養為非常好、比較好、一般的比例分別為39.13%、47.83%、13.04%,與前述的比例關系相反。
1.1現代教育技術制度管理能力
91.18%的學校有現代教育技術領導小組具體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工作,94.12%的學校領導參與現代教育技術小組,76.47%的學校每年定期召開學?,F代教育技術工作會議,85.29%的學校每年有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發展規劃,94.12%的學校把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列入學校管理制度或每學期的工作計劃中。在所調查的院校中,接近半數的學校校級領導中50%以上有過硬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能夠熟練應用校園網及信息管理、通告處理、郵件系統等,其余的學校中校級領導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更強。在管理制度上,100%的學校建立了計算機教師管理制度,94.12%的學校建立了學校信息制度,97.06%的學校建立了多媒體使用管理制度,88.24%的學校建立了教育資源管理制度,100%的學校建立了網絡管理制度,79.41%的學校建立了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考核制度。在工作計劃的落實方面,所調查的學校平均每年開展2.5次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91.18%的學校能夠按照計劃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1.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融合情況
21%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效果非常好,59%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效果比較好,17%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效果一般,僅有3%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效果不是很好。
1.3課題研究情況
近三年來,34所調研學校所設立的現代教育技術方面相關的課題數分別為校級20個、區級14個、市級19個、省級39個,平均每個學校開展23個課題研究。教師方面,411個教師中,僅有13.63%的中小學教師申報過教育技術類的課題。
1.4智慧校園建設情況
在智慧校園建設方面,所有的學校都建立了信息系統,73%的學校建立了學校資源管理平臺,47%的學校建立了學生成績管理平臺,32%的學校建立了教師備課平臺,52%的學校建立了教務教學管理平臺,29%的學校建立了教研管理平臺,47%的學校建立了網絡版圖書管理系統,35%的學校建立了校產管理系統。在調研的34所學校中,所有的學校都建立了網站,9%的學校網站建設處于初級階段,僅具有信息功能,38%的學校建立了內容豐富、構架合理、服務教育教學、展示師生風采的學校網站,近兩年在區內獲獎;48%的學校每個年級/學科組有教師管理的主頁,每個年級都有學生管理的主頁,網站近兩年還在省市獲獎。所調研的34所學校中,接近半數的學校網站能夠實現信息、綜合服務、信息展示能功能,少數學校網站能夠實現互聯協作的功能,向學生、教師提供溝通協作服務,實現學校內外的溝通交流。
1.5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情況
硬件建設方面,20.58%的學校能夠保證教育設備完好率在80%以上,使用率在60%以上的;35.29%的學校能夠保證教育設備完好率在90%以上,設備使用率在80%以上;44.12%的學校能夠保證教育設備完好率在95%以上,設備使用率在90%以上。在教學資源方面,44%的學校擁有資源庫,總量在80G以下;35%的學校有種類齊全、容量充足的信息化資源,總量達80G以上,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手段進行資源的共享共建,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資源庫,每年更新和補充數量師均不少于6件;18%的學校已經利用網絡進行聯合備課等協同教學研究。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約半數的教師獲得過教育技術類論文/課件/課例的榮譽,其中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榮譽比例占調查樣本的比例30.45%,沒有獲得過榮譽的教師比例為51.77%。針對一些教材中配套提供的課件,5%的教師表示從未使用過,12%的教師認為這些課件不切實際很少用,8%的教師選擇直接使用這些課件,75%的教師對這些課件進行修改后使用。在獲得教學資源的主要途徑方面,專業網站、同事之間共享、搜索引擎、教輔書籍、光盤等電子資源等所占比例分別為29%、24%、23%、18%、6%。在課件的設計方面,27%的教師認為課件完全表達自己的教學思路,57%的教師認為課件可以表達自己的教學思路,16%的教師認為課件對自己教學設計思路的表達效果一般。
2現代教育技術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硬件使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間
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設備,是實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現代教育技術必需的硬件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技術設備與應用是學校教育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新教育理念的重要內涵之一。在硬件建設方面追求高標準、高配置是打造現代教育技術良好基礎的體現,但不能因此僅“將硬件建設、資金投入作為政績考核內容”,而不關心投入后設備在教學中的使用,忽視平時使用,克服把信息化作為花瓶應付上級的評估檢查的傾向。在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能單純強調硬件的建設,避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和重建設輕使用的現象,要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提高資源和資金的利用率。
2.2軟件建設滯后于教學需要
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在資金到位的前提下,軟件建設難度大于硬件建設。其原因在于硬件建設以購置儀器設備為主,主要表現為實物資產,這些資產保值率較高;而軟件建設以購買正版的管理軟件和應用軟件,主要表現為虛擬資產或知識產權,資產估價難度高,貶值速度快或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較快,使得學校進行軟件建設的動力不足。軟件資源建設包括各項題庫、素材庫、課件庫、案例庫、網絡課程庫的建設、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開發、通用遠程教學系統等支持平臺的開發、教務/校務/科研/圖書/校產管理平臺等的開發。軟件資源建設是智慧校園建設的一部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金華市現有的軟件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關注于學校信息的和比較初級的教學資源共享,還沒有實現教師間、學生間、師生間、學校家庭間的有效、快速、便捷的溝通渠道,距離現代意義上的智慧校園還存在一些差距。
2.3課題研究存在浪費現象
課題研究是通過對某一主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有針對性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思考,來對該主題進行深入性的研究。課題研究一般具有規定的流程,整個研究過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能夠對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應用的某一方面開展深入探討。在開展課題研究工作中,既要克服“功利”化傾向,同時也要注重結合實際,根據實際需要積極組織開展課題研究。部分兄弟省市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很多實驗學校做課題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是為了裝門面、評職稱,忽視課題研究對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不少學校的課題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檢查或為了參加評估,致使研究價值不高。金華市的部分學校情況與此相反,近三年來,少數學校從未開展過相關課題研究的推廣應用活動,這同樣是教育資源與教育經費的浪費,也說明了某些課題研究活動的成果實用價值不高,無法得到有效利用。
2.4教育技術培訓效果不佳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的培訓主要存在著培訓目標定位不準確、培訓內容組織不合理、培訓方法不得當等問題。以金華市現代教育技術相關培訓為例,所有學校每年都會進行1次以上的培訓,其中半數以上學校每年培訓超過6次,還有少部分學校具有完善的培訓獎勵機制,僅有13%的年輕教師沒有參加過培訓。但培訓效果卻差強人意,這主要表現為培訓內容過于簡單,經歷多次培訓后仍有一部分教師對電子白板、Word、PowerPoint、Excel、圖片處理軟件等工具應用效果較差,這說明現有的教育技術培訓目標定位不合理或培訓方法不得當,與教師的實際需求一致性較低。問卷調查中一線教師對培訓部分提出的問題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分學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不夠;二是應加強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圖片處理、Flash制作等多媒體應用軟件的培訓,以提高教師制作課件的能力和水平。這表明教師的培訓需求和接受培訓的目標十分明確,現有的培訓存在一刀切的現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兼顧到學科差異和水平差異,影響了培訓的實際效果。
3對策與建議
3.1提高硬件利用率,加快軟件建設進度,確保軟硬件建設同步進行
教學軟件資源匱乏,質量不高是學校的通病。教師普遍反映教學軟件不配套,數量不多、質量不高、適用性不強,一些課件教師在使用時只能按固定程序進行,無法根據教學需要臨時修改補充,缺乏靈活性;一些課件只呈現教學中某些知識點,只能作為課堂教學形式下的一種補充,無法形成學科教學主體。教學軟件是推廣教育技術的核心,完善的軟件是教育技術應用的重要保證,沒有充足的軟件支撐,配置的設備、構建的環境等于是一種擺設。而調查顯示,大多數的教師能根據教學需要挑選現有的教學媒體或軟件,但在設計、開發、制作、收集、改編或改制教學軟件等方面感到力不從心、難度較大,學校建設自己的教學資源庫勢在必行。因此學校在適當購買一些質量較高的教學成品軟件,確保硬軟件建設同步運行的同時,亦應利用學科網站和教師網頁收集、整理各種教學資源,整合加工并用于教學,充實教學資源庫,有條件的也應提高教師軟件制作能力,克服軟件開發困難,提高軟件質量。加強教師的協作精神,把教師自制、收集的課件按學科、年級、學期進行整理,刻成光盤或在網絡中分布推廣共享,提高自制教學軟件的使用率,減少重復勞動。
3.2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應用關鍵在于教師。在硬件設備和教學資源都到位的情況,如果由于教師不會用、用不好或者不想用,那么現代教育設備就產生不了應有的收益,甚至會成為擺設或者負擔,因而需要加強教師培訓。現有的培訓偏重于基本技術或技巧,培訓內容停留在如何操作設備、網絡或軟件的基本操作,而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優化以及多媒體課件與教學的有機結合方面很少涉及。在未來的培訓過程中,可以考慮對課件制作過程進行培訓,教會教師“如何對文字內容進行視覺化處理”“如何增強教學內容的傳達效果”“哪些內容應該制作在課件上,哪些內容應該教師進行補充講解”。這些對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效果會產生重大影響,很多專業教師目前缺乏這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多位教師反映在課件制作的基礎技術也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大部分教師已經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的應用,但對圖片處理軟件(如Photoshop等)和動畫制作軟件(如Flash)應用并不熟練,而圖片和動畫等表現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件的課堂展示效果,可以在未來的培訓中對這方面進行加強。
3.3建立完善的評價、激勵制度
學校及教育部門可制定出具體策略,如賽課評價、課件大賽評分標準及獎勵制度,鼓勵教師基于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表現突出的教師應給予及時獎勵。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資源整理、觀察、反思教學方案反復修改過程等,學習結果納入學??荚u范圍內。公開展示反映教師學習過程的成果,并對相關教師給予不同形式的獎勵。
作者:童衛芳章銳姜佐華單位:金華市電化教育館(金華市教育技術和信息中心)科研培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