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求教育管理中的倫理性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于倫理道德的本質,中外很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曾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不同的解釋。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孔子和孟子把倫理道德解釋為是上天賜予人的“善”。在古希臘學說中,柏拉圖把倫理道德認為是“神把善的理念放到人靈魂的結果”。而蘇格拉底則把倫理道德理解為是來自于人對世界的真正了解。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把倫理道德歸結為是一種實踐理性的命令,而這種實踐理性就是人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杜威認為倫理道德是一種用來分析情境和確定行為選擇的工具。而馬克思在闡述倫理的本質時,將其表述為一種“實踐精神”,其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揭示倫理這種思想觀念、社會意識和人類精神所特有的本色。基于這種理解,我們可以將倫理定義為:倫理是人們運用善惡評價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把握自身的一種文化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及其實踐活動和實踐精神。
一、教育管理倫理性與倫理基礎
1.教育管理的倫理性與倫理基礎的內涵
(1)教育管理倫理性的內涵。教育管理說到底是人的活動和行為,而倫理是人在進行其活動和行為時應遵循的規則和理念。所以說,倫理性是教育管理的固有屬性,是其內在的規定性。教育管理具有社會性、專業性、文化性等多種屬性,而這些屬性都涉及倫理性。那什么是教育管理的倫理性呢?首先,教育管理目標的實現過程包含倫理意蘊。教育目標的確定,不僅要體現其自身的客觀要求,更加要體現教育及其客觀規律的要求,這就是說教育管理目標最終必須與教育目標相一致。教育目標是教育組織的教育活動預期要達到的結果,它是通過培養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反映出來的。而培養人的過程也是塑造人的過程,倫理道德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說倫理道德的完善與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其次,教育管理離不開倫理的規范。馬斯洛的觀點指出:人的任何行為都受到某種價值觀特別是倫理道德觀的制約和影響,人們必定會把一定的價值觀灌注到他們行為包括管理行為中去。因此,也就是說教育管理離不開倫理道德的約束,教育管理活動的正常開展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就必須受到倫理的規范。再次,教育管理中的主客體關系也是一種倫理關系。教育管理中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只有重視人的精神需求,才有可能正確處理好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即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倫理關系。所以,教育管理的倫理性就是指教育管理活動所具有的基本道義精神,即對教育管理系統及其職能內在的倫理訴求和道德規定性。
(2)教育管理的倫理基礎的內涵。倫理基礎是通過把教育管理看做是人類社會具體領域的一種實踐活動的層面上,進而深入研究支撐其能夠有效運作所需要的倫理體系。我們在這里所提到的“基礎”是指倫理作為教育管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一個比較關鍵的條件或者因素。
2.教育管理的倫理基礎與倫理性的區別
關于“倫理基礎”和“倫理性”,王本陸教授在《教育倫理哲學芻議》一文中是這樣闡述的:“教育的倫理基礎或倫理性,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倫理追問,是對教育基本倫理預設的審查,是對教育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表現出來的倫理精神的概括”。文章還指出:“在教育倫理哲學中,探討和關注教育倫理基礎或倫理本性問題,其焦點和核心在于追問構成教育合理性基礎的倫理前提是什么,即教育成為教育而非其他物的倫理基礎,它強調的是教育與其他物的比較以及教育的倫理預設。也就是說,教育倫理哲學的提問是:從倫理學角度看,教育為什么是可能的?教育意味著什么?我們知道,教育管理既是人類社會具體領域的一種實踐活動,也是人類社會一種特殊的社會倫理文化現象。將教育管理作為一種倫理文化現象來研究,考察教育管理本身具有怎樣的倫理性質和倫理特征,這就是教育管理的倫理性問題。廣義的倫理性就是把倫理的定義從道德范疇提升到價值論的高度。由此視角來解釋教育管理的倫理性,就需要考察教育管理作為一種教育活動的有效組織方式怎樣體現著人的價值和給人帶來了何種價值。
倫理基礎的視角則不同于倫理性的視角,它是將教育管理看做是人類社會具體領域的一種實踐活動,研究這種實踐活動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倫理價值體系來支撐,才能得到有效地運作。教育管理想要作為一種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協調性活動來進行,那么就必然離不開各種條件來支撐與配合。所以,教育管理的倫理基礎就是指倫理作為教育管理在運作過程中的一個要素或條件。
3.教育管理的倫理基礎與倫理性的聯系
教育管理的倫理基礎有著其賴以生存的重要的理論依據,對教育管理的基本倫理假設就是這種依據,即我們默認為教育管理本身具有倫理性。正因為教育管理活動在本身運作過程中就具有倫理特征和性質,所以,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才能自覺地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教育管理的倫理觀念,從而確立相應的教育管理倫理規范,目的是發揮倫理在教育管理活動中重要的支撐作用。表面上確立教育管理倫理觀的過程,在實質上就是探尋教育管理倫理基礎的過程。
我們可以使用結構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來對“倫理基礎”進行解釋,這樣我們可以理解是把倫理作為教育管理活動中的一個因素而發揮其重要作用。從結構要素上把教育管理活動進行劃分的話,顯現的是教育管理活動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而揭示出倫理作為單一的要素是如何同其他要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發揮自身作用的。在這個條件之上,我們再來對倫理本身進行結構性的分析。
因為我們的分析是在對教育管理的倫理性有了一定認識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兩者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關聯性。詳細一些來說,站在倫理性的角度是把教育管理作為一種倫理文化現象,其目的在于通過探究教育管理自身的倫理本體性,來發現教育管理本身所含有的倫理特征。這種倫理特征可以理解成是人們的經驗道德,當我們對教育管理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倫理特征和倫理內容進行綜合概括,就形成了教育管理倫理基礎的概念。而倫理基礎并非教育管理某一方面的倫理內容或倫理特征,而是一個有機的倫理價值體系。這種倫理價值體系的實現過程就是教育管理倫理基礎展開的過程。這種展開并不是一種孤立的過程,而是與其他教育管理活動的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教育管理的協調過程中實現的。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倫理基礎與倫理性只是我們在研究教育管理倫理問題上的兩個不同的視角,在實際上并不應該存在獨立的倫理基礎和倫理性,他們原本是統一的,都是倫理文化現象。
二、現今我國教育管理中倫理問題的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雖然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教育管理取得了飛速進步,教育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我國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倫理價值缺失的狀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人權的不尊重人權是人實現其生命意義的重要表征和途徑,在教育管理活動中,維護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是遵循基本人道精神的重要表現。由于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以及當前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我國廣大教師的人權意識仍然比較淡薄,在教育管理的實踐活動中經常會有體罰學生的現象發生,這不僅在肢體上踐踏學生的人權,而且在心理上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應該指出的是,當前教育管理活動中所出現的人權問題,不僅局限于對學生人權的侵犯,教師的人權也經常會受到來自行政部門、家長乃至學生的侵犯。在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和偏遠地區,拖欠、克扣和挪用教師工資、侵犯教師基本權利的現象司空見慣,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教育教學權、甚至生育權都會受到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限制與侵犯,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在許多時候要完全聽從于行政部門領導的“擺布”。所以,在尊重學生人權的同時更應該尊重教師的人權。
(二)教育公益的缺失教育是一項崇高的公益事業,這一性質決定了教育管理機構和個人必須堅持公益原則,來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教育是非營利性事業,學校是非營利性組織,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我國的教育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經濟體制中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已經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教育產業化的論調甚囂塵上。用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校長的話來說:“所謂教育產業化,就是要按像辦企業一樣辦學,企業可以有多種經營成分,國民教育也應該搞私有制學校;企業講投資、講回報、講利潤、講分紅,學校也應該講投資、講回報、講利潤、講分紅;企業搞股份制,學校也可以搞股份制;總之,凡是企業可以去做的事情,學校也可以去做”。在現今所謂的“教育產業化”的沖擊下,不少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把公共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當做以營利為目的的產業來運作,這嚴重背離了教育的公益性質。我們知道,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無論是辦學校的、做校長的、當教師的,都應當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應當把它當成手段。如果把教育當成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學校一旦成了“學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遠行的”。所以,我國當前的教育管理應該嚴格堅持公益原則,真正維護教育的公益性。
(三)對倫理教育的輕視我國的“學校管理學”和“教育行政學”兩門學科都來自國外,而且當前我國也正處于經驗教育的時期,沒有什么現成的教育管理理論可以遵循,而現行的教育管理不同于西方的實證主義影響下的教育管理,特別是缺乏西方教育管理中的科學化和人性化,也缺少對倫理教育的研究和重視,這明顯有悖于教育管理的初衷。
三、完善教育管理倫理基礎的途徑
針對我國當前教育管理倫理缺失的現狀,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完善教育管理的倫理基礎:
(一)建立先進的教育管理觀念教育管理倫理基礎是由一系列倫理觀和倫理原則構成的價值體系,教育管理倫理基礎的重新建立就是倫理觀念的重建。要想改變我國當前教育管理實踐活動中倫理缺失的狀況,就必須建立先進、科學的教育管理倫理觀念,強調教育管理的目的是重視人的全面發展。
(二)創建科學的教育管理體制我們要改變以往單一政府決定的教育政策活動的傳統,引入教育管理的社會參與制度。要改變現有的招生政策,建立公平、公正的選拔考試制度。還要建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統一的終身教育制度。使每個社會成員都有終身學習的機會,都有平等的自由發展的權利。
(三)提高管理者的道德修養管理是以人為主體的,管理中倫理制度和規則的制定和實施要通過人來實現。提高管理者的道德修養,是推進教育管理倫理化,建立科學的教育管理基礎的重要因素。我們要通過以下幾方面提升管理者的道德素質:一要加強學習;二要勤于實踐;三要嚴格自律;四要時刻反思、自省。(四)建立教育管理倫理制度對于教育管理倫理道德來說,建立相應的制度具有深刻的必要性,由于倫理道德的非強制性特點,使得倫理道德經常是軟弱無力的,但如果建立完善的倫理制度,便會增強對人的約束性,管理功能才能有效地發揮出來。
作者:李迪單位:黑龍江省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