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育跨文化觀念的培育情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習語和短語的運用
習語是從語言中提煉出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核心和精華,也承載著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在測試中,中英文化差異較小的習語如“Longhairandshortwit.”“Killtwobirdswithonestone.”學生的翻譯正確率都比較高,分別為63.9%和87.6%。但是當碰到中英文化差異較大的習語或短語時就感到不知所措,如“Donotteachfishtoswim.”“Twoheadsarebetterthanone.”“aluckydog”“greenhand”“ayesman”等的錯誤率都超過了60%,有的甚至快達到了90%。我們知道,翻譯習語一定要了解習語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能望文生義,例如“Donotteachfishtoswim.”從字面意思上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教魚游泳”,但是它要表達的含義卻是“不要在能人面前逞能”,與之相應的漢語習語便是“不要班門弄斧”。“Twoheadsarebetterthanone.”應譯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從總體上看,中西文化差異小、語言反應相同的情景,對我國外語學習者來說困難就較小一些。而文化差異較大的題往往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學生往往不知所措,一般會借助本土文化去處理這些異文化中的問題,其結果往往出現交際障礙,導致交際失敗。這說明中小學生對文化知識背景了解不夠,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不夠強,因而不能自覺、恰當地根據目的語文化的知識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產出,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失誤。這同時也說明我們基礎英語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存在著問題。
二、跨文化意識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進一步了解基礎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實際情況,筆者利用暑期教師集中培訓機會,對本市的部分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多次訪談,并對本市8所學校(包括重點和非重點的初中、高中)的105位中學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對訪談結果和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基礎英語教育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主要存在著以下兩個問題。
1.教師對自身文化修養的重視不足。教師自身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化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英語教師必須廣采博覽,不斷學習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適應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教學需求。但是在調查中筆者發現,教師對自身的文化修養重視不足。例如,在問及平時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等的情況時,105位教師中只有11人每天必讀,而幾乎不讀的教師有19人。由此可見,在基礎英語教育中,有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對自身文化修養不重視,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受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影響,多數教師只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不注意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當然也就不關心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其二,在中高考指揮棒的無形壓力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惦記著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講解句子結構、語法要點,課后還要安排大量的鞏固練習,因此,很少有時間考慮語言的文化意義和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情況。另外,很多教師由于平時的工作量大、教學壓力大,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
2.課堂中的文化導入和文化活動不充分。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必須要導入文化知識,使學生有足夠的文化積累。文化導入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把它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但是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很多英語教師在課堂內的文化導入不充分。
(1)教學中欠缺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包羅萬象,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如課前問候、課堂操練、課后道別,又如教師和學生的著裝、眼神、手勢等,都可以作為文化因素教學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上,忽視文化因素的教學。調查中我們發現,105位教師中有83位教師的文化因素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比例不足30%。在問及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否含有文化意識目標時,74.3%的教師回答“有些單元有,有些單元沒有”,沒有意識到文化意識的目標應該滲透于各個單元的語言學習之中。還有個別教師沒有把文化意識列入英語教學目標中。
(2)文化比較側重不當。學習兩種文化,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較法。既要在比較中發現兩種文化的巨大反差,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又要在比較中尋找兩種文化的相似處,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進而獲得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很多英語教師仿佛只對差異感興趣。在中西文化比較時,83.8%的教師選擇“更注重兩者文化差異的比較”,9.5%的教師“更注重兩者文化共同點的比較”,只有6.7%的教師在文化比較時既注重文化差異的比較,也注重文化共性的比較。由此可見,教師對“文化比較”的理解存在著偏差,過分強調了文化差異的比較,而忽視了文化共性的比較。
(3)學生課堂語言交際活動不足。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外語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我們認為,現在的外語課堂應該是一種活動性和交際性較強的教學組織形式,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讓學生多體驗、多鍛煉。然而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在一堂45分鐘的對話課中,25.7%的教師只留給學生5分鐘的對話訓練時間,19.0%的教師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29.5%的教師給學生15分鐘的時間。在問及課堂中采用角色表演、話劇扮演等真實場景模擬訓練的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時,42.9%的教師回答是十分之三,而41.9%的教師回答這種課只占了十分之一。可見,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具體的語言交際活動以培養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對文化的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英語教師不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對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能充分地實踐文化教學,直接導致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缺失。這是基礎英語教育中跨文化意識培養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吳菲單位: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語言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