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學生思政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缺乏個性化的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趨同,忽視少數民族學生的群體特點目前學校多采取少數民族學生混合編班的方式組織教學,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教育相對較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趨同化的直接結果就是造成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困難,長此以往,學習劣勢將嚴重挫傷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少數民族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缺乏認同感,在調查中,有43.3%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效果或效果不顯著。另一方面,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學生特殊民族習慣和風俗的不理解,容易固化偏見;而教師容易將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簡單看成是學生之間認知能力的差異,忽視了其差異背后的真正原因,缺乏針對性的人文關懷。
2.缺乏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專任教師,忽視民族情感的優勢性少數民族教師可憑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了解和認同民族文化、富有民族情感、懂得民族學生心理等優勢,獲得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感認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調查中,有90%的學生表示沒有少數民族教師。普通高校較少強調引進和培養少數民族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對其是否少數民族一般都不做要求,因此,很難實現利用民族教師的天然民族情感優勢,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3.缺乏多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手段,忽視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與漢族學生同樣的方式和內容,較少根據其生活經歷和民族特色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其特有的教育內容與形式,忽視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地區傳統文化特色,調查中,66.7%的學生認為民族文化教育較少。由于存在著思維方式、語言水平、教育基礎等方面的客觀差異性,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往往不能將所學內容內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調查中,僅有3.3%的學生認為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非常明顯;而有10%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效果。
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1.以人為本,深入調查,開展關懷教育高校要深入摸底調查,開展有針對性的關懷教育。一是加強人文關懷,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能力。高校應注重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幫助其適應生活環境,降低習慣差異所帶來的學習壓力。關心幫助貧困少數民族學生,多開辟勤工助學渠道,并適當傾斜,緩解其經濟壓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深入學生群體,全面調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宗教信仰、家庭經濟狀況、文化差異以及所關注的敏感民族問題,與他們進行有效交流,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在生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引導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正確的日常人際交往。根據調查結果顯示,50%的少數民族學生傾向于一對一談心;30%的學生比較能接受通過BBS、QQ等網絡聊天方式;43.3%的學生喜歡小范圍座談會;另有6.7%的學生選擇了其他方式的交流,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此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把握時機,多方滲透,細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把握時機,借助民族地區重大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現到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濃厚氛圍之中。一是通過少數民族重大民族節日、重大事件的契機,有力宣傳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與關懷,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自信心。二是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具有“民族風情”的課外活動,多渠道鍛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同時,借助大眾傳播媒介的優勢,探索多元化、互動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內容。如在博客、論壇或校園網站設立少數民族專區,提供少數民族學生發表看法、討論時事熱點、進行心理咨詢,掌握其思想動態,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三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法律常識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6.7%的學生提出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公民道德教育;43.3%認為自身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識教育非常關鍵;66.7%的學生主張增強人文素質教育。
3.引進少數民族教師,重視學生心理需求和特點,進行深入教育一是高校應主動創造條件,不斷提高對少數民族教師的吸引力,積極引進少數民族教師。通過民族特色的深度融合,及時把握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關注國家時事熱點和最新政策綱領,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性。二是高校輔導員應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施展其才能的平臺,在其節日、生病、家庭突發意外或遇到情感問題和生活挫折時予以重視和關懷,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生活細節的處理上。三是深入開展民族活動和實踐活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的自我管理作用。根據此次調查,50%的學生認為學校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有必要加強民族活動;70%的學生認可實踐教育。
作者:陳發川林麗鳳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