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塊鏈技術對高等教育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數字資產交易等多領域得到有效應用,并成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重視,我國也出臺多項政策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針對區塊鏈技術內涵進行了簡要介紹,并從國內外教育領域區塊鏈研究文獻入手,分析教育領域對區塊鏈研究的關注熱點,研究國內外區塊鏈人才培養現狀。重點根據教育部近期關于教育信息化、新工科建設、卓越工程師2.0等最新文件精神,綜合分析我國高校區塊鏈人才培養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目前國內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信息化還處于探索初期,根據智慧校園與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提出智慧校園融合區塊鏈技術向智“鏈”校園升級發展的路徑,為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塊鏈;教育信息化;區塊鏈人才培養;智慧校園;智鏈校園
一、引言
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布式數據存儲技術、P2P網絡、加密算法、智能合約、共識機制等信息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變革創新應用新模式[1]。自2008年中本聰(Nakamoto)提出并開發了比特幣系統[2],作為其核心技術的區塊鏈在10年間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特別是2014年之后,更多目光從比特幣轉向支撐其價值轉移的區塊鏈技術,包括聯合國、美國、英國、日本、IMF、跨國銀行、證券公司等國家或機構在內,積極探索推動區塊鏈技術研究與應用,已在金融、數字資產交易、物聯網等多個領域得到有效應用,促進各行業的創新發展。2016年底我國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3],明確“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包含區塊鏈技術,2017年8月國務院發文推動開展基于區塊鏈[4]、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試點應用,2018年我國將持續推進區塊鏈技術國家標準建設,并參與國際標準研制工作[5]。密集出臺的各項政策無不說明我國對區塊鏈技術的重視。2016年10月工信部《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指出:“區塊鏈系統的透明化、數據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適用于學生征信管理、升學就業、學術、資質證明、產學合作等方面,對教育就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6]在教育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區塊鏈技術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必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產生巨大影響。本文簡要介紹了區塊鏈和區塊鏈技術的涵義,從國際國內教育領域區塊鏈研究文獻入手,分析教育領域對區塊鏈研究的關注熱點,指出目前區塊鏈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趨勢,從教育信息化和區塊鏈人才培養兩個角度探討區塊鏈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潛在影響,總結其存在不足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區塊鏈及其技術涵義
(一)區塊鏈的基本概念區塊鏈的誕生離不開比特幣,截止到現在,比特幣系統是影響最廣、知名度最高的區塊鏈技術應用案例。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7]
(二)區塊鏈特點及其發展路徑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時序數據、集體維護、可編程、安全可信和匿名性等特點。區塊鏈數據的各種操作過程均基于分布式系統結構,采用純數學方法而非中心機構來建立各節點的信任關系,形成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統。每個區塊都帶有時間戳,為數據增加時間屬性,實現數據可驗證和可追溯。每個分布式節點在具體的激勵機制下共同參與數據維護和驗證,通過共識算法確定特定新區塊入鏈。區塊鏈系統提供靈活的腳本代碼系統,支持用戶根據需求創建智能合約或其他DAPP。采用非對稱密碼學原理加密,同時借助分布式系統的共識機制保證系統的安全性,且交易過程無需通過公開身份,具有匿名性特點。[8]區塊鏈的形態有3種:公有鏈(PublicBlock-chains)、私有鏈(PrivateBlockchains)、聯盟鏈(ConsortiumBlockchains)。[10]公有鏈:任何人都能讀取區塊鏈信息,發送交易并能被確認,參與共識過程的區塊鏈。比特幣區塊鏈就是公有鏈的最好代表。私有鏈:寫入權限只在一個組織手中,讀取權限有可能被限制的區塊鏈。私有鏈沒有去中心化特點,但有分布式特點。聯盟鏈是指其共識過程受到預選節點控制的區塊鏈,被認為是“部分去中心化”。R3銀行區塊鏈聯盟所構建的就是典型的聯盟鏈。表1為3種不同形態區塊鏈的主要差異。
(三)區塊鏈的重要意義區塊鏈將開啟新的信用時代。區塊鏈在本質上是一個可信、共享的分布式總賬,加入其網絡的人都可以對區塊鏈上的數據進行校驗、核查,每個人在區塊鏈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在區塊鏈上沒有超級管理員,沒有誰能控制區塊鏈上數據。區塊鏈系統參與者們根據確定規則、共識共同維持區塊鏈的數據更新,所有的操作均在所有成員的共同監督下完成,并且全體成員都參與操作的校驗,只要有違規的操作都會原形畢露。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聯網與區塊鏈的結合將促使具有公信力的互聯網的誕生,這是一臺“建立信任的機器”[11],必將帶來全世界范圍內的深刻變革。
三、區塊鏈+教育現狀
(一)世界著名大學的區塊鏈技術教育201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推出了區塊鏈本科教育,目前為學生提供了兩門選課———《區塊鏈基礎》和《區塊鏈開發者課程》。斯坦福大學于2015年9月21日推出的新課程名為《加密貨幣:數字貨幣和它的朋友們》,另外還開設《比特幣工程》讓學生創建自己的比特幣應用系統程序。德雷珀大學于2014年10月22日開始為學員提供免費的數字貨幣在線課程,并接受數字貨幣支付學費。倫敦帝國理工大學同意給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相關課程提供學分認證。紐約大學2014年就開設了區塊鏈相關課程《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經營與法律》,涉及了所有關于區塊鏈的技術基礎。杜克大學的數字貨幣課程在紐約大學之后展開,課程題目為《創新、破壞和加密冒險》,專注于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潛力。劍橋大學新興金融中心在2016年底推出了區塊鏈課程,側重于區塊鏈技術與經濟方面的交叉。坎布里亞大學是世界第一所接受數字貨幣支付學費的公立大學。2015年2月16日,該校開設著眼于未來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課程。麻省理工學院在2013年推出麻省理工學院數學貨幣計劃(MITDigitalCur-rencyInitiative),面向學生開設關于加密貨幣的課程。愛丁堡大學已與區塊鏈創業公司IOHK合作成立了一個新的技術研究實驗室,并且該實驗中心將落戶于愛丁堡大學的信息學院。康奈爾大學在區塊鏈研究方面非常有優勢,在分布式系統、博弈論、密碼學、編程語言和安全領域進行區塊鏈研究,開設區塊鏈技術相關課程,并邀請以太坊的創始人授課。[12]
(二)第一所基于區塊鏈的大學2018年3月牛津大學多名學者聯合推出了第一所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大學伍爾夫大學(WoolfUni-versity)[14]。與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不同的是,WoolfUniversity不會有實體校園,學者教師們使用APP即通過網絡來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并且面向未來的學生宣傳他們的課程服務,學生們可以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模塊課程,學生們通過學習線上課程獲得全部學分后,將獲得英國教育部承認的學士學位,學位信息也將被記錄在區塊鏈中,便于被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認證和認可。區塊鏈技術被用于協議管理、學費支付管理和學生的學術表現記錄。
(三)國外區塊鏈技術教育信息化應用1.區塊鏈技術用于分布式數字學習成就記錄系統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信息化還在初期的探索階段,最容易被想到和探索的教育用途是將其應用于儲存在校期間學生的成就和信用記錄[15],例如學歷學位證書信息。證書頒發機構將證書數據添加到區塊鏈中作為持久且不可更改的公共記錄,學生本人、雇主單位或學生本人的在線簡歷平臺可以訪問其對應信息。塞浦路斯尼科西亞大學是第一個頒發碩士學位證書的高等教育機構,其真實性可以通過比特幣區塊鏈進行驗證[16];索尼全球教育已經宣布開發一種新的區塊鏈用于存儲學習和獲獎證書記錄[17]。2.區塊鏈技術用于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對社會科技進步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利用其數據不可篡改和時序行特點。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的奇思妙想的公開記錄鏈接添加到區塊鏈中,比如發明、藝術作品創作、專利等智力創造工作。每個奇思妙想都會記錄作者信息、時間、版本,一旦添加到區塊鏈中便不可刪除和更改,但是可以添加新的版本記錄。[19]3.區塊鏈技術用于教育名譽貨幣(educationalreputationcurrency)區塊鏈可以作為一個能力貨幣轉換銀行。具體來說,區塊鏈學習分類賬記錄了用戶學習經歷的詳細信息,并跟蹤了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的發展,所有這些都可以轉換成一種數字貨幣,并根據一系列綜合標準存儲在區塊鏈網絡上。學生通過努力學習獲得獎勵,這被稱為“學習即收入”(learningisearn-ing)。一些學校也開始使用這一概念,例如一種名為“Kudos”的教育名譽貨幣,它可以用來測量學習結果并存儲在虛擬錢包中,學生使用金融貨幣為在線教學支付費用,當學生通過考試或完成課程,便獲得對應的“Kudos”教育名譽貨幣,在此過程中,智能合約支持這種對等的多種貨幣形式小額支付。[20]教育名譽貨幣可以作為評價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學習者學習教師創作的在線課程,教師因此獲得教育名譽貨幣,學生完成課程后得到名譽貨幣獎勵,這種支持教育名譽貨幣的區塊鏈系統將激勵更多人投入到學習當中。
(四)國內區塊鏈+教育現狀
1.對區塊鏈的關注度日益增長國內區塊鏈技術相關論文數量從2016年開始爆發式增長,根據CNKI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4月,從2015年不足40篇相關文章,到2016年的988篇,再到2017年的2223篇,預計2018年相關論文數量將達到2279篇。論文的數量反映了國內對區塊鏈技術高度關注,其中作者單位為高校的論文數量為1041篇,并且高校發表的論文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其中袁勇、王飛躍的文章《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截至2018年4月引用數多達205次。國內高校在區塊鏈研究和開發領域的興趣正在日益增長,在2017年區塊鏈相關專利數進入大爆發時期,截止到2018年4月13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專利數據顯示,目前包括電子科技大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共有102項有關區塊鏈技術的專利,其中86個專利受理時間在2017年,其余受理時間集中在2016年,數據來源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平臺。
2.國內高校開設區塊鏈課程情況區塊鏈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方興未艾之時,各種區塊鏈應用孵化層出不窮,區塊鏈人才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多是社會技術人員自學成才,國內高校出現了區塊鏈人才培養失語的情況。國內高校面對區塊鏈技術總體起步較晚,也較為謹慎,目前國內開始區塊鏈課程的高校有6所[21],多為知名高校,比如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
3.國內區塊鏈+教育研究熱點北京郵電大學李青、張鑫從技術角度分析了區塊鏈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學習記錄和學分銀行服務,可以建立方便、可信的證書體系,可以降低求學、求職和人才雇傭的成本,進而推動教育的開放和公信。[22]杜華從高校學生征信管理模式、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模式、高等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協同發展模式等三個視角討論區塊鏈技術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價值重構。[23]許濤從區塊鏈成績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學習者資源管理和學習賬本等三個方面,呈現了區塊鏈技術在全球教育領域的發展和應用現狀,以及區塊鏈技術在教育教學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技術應用方面及應用前景的挑戰,區塊鏈技術的教育教學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應用范圍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學習內容和成績的存儲和記錄,需要教育機構、研究者抱有開放的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24]楊現民等人借鑒金融領域區塊鏈應用的經驗,分析教育領域的區塊鏈主要體現為六大應用模式———建立個體學信大數據、打造智能化教育淘寶平臺、開發學位證書系統、構建開放教育資源新生態、實現網絡學習社區“自組織”運行以及開發去中心化教育系統,并指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面臨教育應用推廣運行難、教育數據產權模糊、數據存儲空間有限以及區塊鏈技術自身安全隱患所引起的師生隱私保護風險等諸多挑戰。[25]沈忠華從分析教育大數據的特征出發,研究了大數據驅動與教育評估的關聯性,探究了區塊鏈技術從在線課程學習提供可靠評估數據、學生成績記錄、共享學校系統、教育資源成果界定、學生信息隱私保護等五個方面對教育評估的影響和作用。[26]總結發現,目前國內區塊鏈+教育研究非常關注區塊鏈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場景研究,即通過區塊鏈技術如何更好地解決目前高等教育在學信信息核實(學習成績、學位學歷、獲獎)、智能在線學習平臺、教學資源生態、學生教育評價體系等領域遇到的問題。與此同時,國內相關研究也關注到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面臨著區塊鏈技術自身發展、教育應用場景落地、教育數據產權模糊、對區塊鏈技術陌生等諸多挑戰。
四、高校區塊鏈人才培養的意義及路徑探析
(一)區塊鏈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2018年4月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迅猛發展,將深刻改變人才需要和教育形態”,區塊鏈技術發展造就了新的人才需要。目前人力資源市場中區塊鏈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作為區塊鏈技術研究、應用、開發的前沿地區需要大量的區塊鏈技術專業人才。通過各大在線招聘網站,不難發現許多公司開出年薪100萬招聘區塊鏈技術研發人員、區塊鏈技術架構工程師,年薪20~60萬之間的區塊鏈軟件工程師職位更是數不勝數。現階段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主要是社會培訓機構在發現人才需求缺口后,開展的職業技能型培訓,較為分散、規模小、質量無法考核。目前全國開始區塊鏈課程的高校不足10所,與社會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從另一角度看,高校作為科技創新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重要陣地,區塊鏈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對區塊鏈人才的需求也在推進高校關注區塊鏈技術發展和區塊鏈人才培養。
(二)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路徑
1.依托“新工科”培養區塊鏈技術人才教育部2017年2月底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掀開了新時期“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序幕[27]。“新工科”建設經過“復旦宣言”、“天大行動”、“北京指南”后逐步就建設框架、路徑達成了共識。“復旦宣言”明確“新工科”建設目的是為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支撐服務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構筑先發優勢,在未來全球創新生態系統中占據戰略制高點,迫切需要培養大批新興工程科技人才。“天大行動”指出,“問產業需求建專業,構建工科專業新結構”,大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工程、核技術等新技術,以及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空天海洋、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產業相關的新興工科專業和特色專業集群。“北京指南”鼓勵高校審時度勢、超前預判、主動適應、積極應答,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其中前沿性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認知分析”、“區塊鏈”等。2017年7月,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明確了促進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會信用體系。[28]2017年8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開展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試點應用[29]。國務院密集與區塊鏈相關文件,國家層面已經肯定了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同為新興產業和前沿性技術的地位,并且鼓勵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支持開展試點應用。目前“數據科學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專業目錄,可以預測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等地位的區塊鏈技術應當會出現在下一輪新工科專業增設目錄當中,具有計算機學科、信息技術學科優勢的高校可以通過倡議建設區塊鏈“新工科”專業,引領區塊鏈技術發展,推動我國區塊鏈人才培養。
2.抓住“卓越工程師2.0”培養區塊鏈技術人才教育部2018年4月推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圍繞“擴圍、拓新、提質”,建設一批“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示范引領基地,“六卓越”就包含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服務競爭力中國。[30]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等新工業模型對工程教育產生深刻的變革和影響,對更加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所以“卓越工程師2.0”順勢而出。[31]區塊鏈技術將在“工業4.0”、“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領域起到革命性作用,緊扣“卓越工程師2.0”的發展目標。原有計算機類工科卓越工程師專業高校可以融合區塊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探索和實施更加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一帶一路”工程教育的深度合作,大力研究摸索區塊鏈工程教育新范式,為“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3.校企合作推動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高校目前面臨區塊鏈技術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如何破解這個問題?從僅有的幾所國內高校已開設區塊鏈課程的情況來看,共同反映的一個特點就是高校與社會區塊鏈技術企業合作設立區塊鏈技術研究機構或是聯合區塊鏈技術企業技術專業人員聯合授課。目前國內區塊鏈技術發展迅速,緊跟國際先進水平,大量的初創公司涌現,在許多應用領域有一定創新,并且得到快速發展。大量區塊鏈技術公司在區塊鏈開發第一線,更了解市場需要具備什么樣素質的區塊鏈技術從業者,更能把握區塊鏈技術進步的脈搏,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機構懂得教育教學規律,所以高校與區塊鏈技術公司深度合作,將最前沿的區塊鏈技術融入課堂,增強學生技術素養,有利于區塊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具備區塊鏈技術能力的畢業生作為行業的新鮮血液反哺國內區塊鏈產業發展,促進真正的產學融合。
五、區塊鏈技術對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影響
(一)國家主導全國高校教育區塊鏈建設《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另外指出加快面向下一代網絡的高校智能學習體系建設,探索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學習效果記錄、轉移、交換、認證等方面的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學習體系。由此可見,國家層面已經充分認識到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術融合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義。基于目前現實情況,對于基于區塊鏈的學歷學位證書認證平臺、基于區塊鏈的在線學習學分銀行平臺等涉及各高校的學生信息、證書信息、學分信息等重要隱私數據,只有國家權威部門才能統籌協調,并且保證數據的安全。
(二)融合區塊鏈的智慧校園向智“鏈”校園升級隨著“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我國傳統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已經升級為智慧校園建設,國內很多高校已經開始關注智慧校園建設,并且有些高校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開始智慧校園的建設。目前智慧校園建設的主要特征有個性化、動態化、泛在化、協作化、智慧化[32],但是仍未從根本上解決數據可信性問題,區塊鏈技術正好彌補此短板,所以未來的智慧校園建設將融合區塊鏈技術向智“鏈”校園建設升級。由于區塊鏈技術自身在不斷的完善,將區塊鏈應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應用領域也在研究發展,將區塊鏈應用于智慧校園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在需要保證數據可信度的痛點融入區塊鏈技術,利用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的特性,促進教育的公平、透明、開放。
1.智“鏈”校園的架構模型通過將區塊鏈融入到現在通用的智慧校園架構[33],形成新的智“鏈”校園架構。此架構繼承智慧校園底層框架,考慮區塊鏈協議在互聯網總協議棧中所處的位置,并對必要的痛點融合應用區塊鏈技術。
2.基于區塊鏈的學歷學位證書認證平臺學歷學位證書是畢業生學術能力的有效證明,是用人單位選撥人才的有效依據,目前國內學歷學位認證手續繁瑣、耗費時間,不能滿足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快捷、公正、準確地核實學歷學位信息的需求。公信力是證書認證平臺的核心,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不可抵賴的特征將打造全新一代的學歷學位證書認證平臺。學校將學生的學歷學位證書、榮譽、技能、社會實踐等信息于此教育區塊鏈證書平臺,形成具有公信力的頒發、管理、認證的體系,數據將永久存儲,便于用人單位查詢、驗證應聘者的證書信息。
3.基于區塊鏈的在線學習學分銀行平臺2018年1月教育部宣布我國在線開放課程總數已達5000門,高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選學人數突破7000萬人次。面對如此巨大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如何保障?如何實現在線課程學習全過程質量管理?如何實現在線課程學分互認?基于區塊鏈的在線學習學分銀行平臺引入區塊鏈技術的信息不可篡改特性,結合在線學習平臺的學習者身份生物特征識別、在線學習過程記錄、學習過程監控、學習檔案維護、學分認證轉換的在線學數據,從根本上保證學習者的全過程監控、學習效果分析、學分認證。在得到公眾的認可后,必將進一步推進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并且推動高校包括翻轉課堂在內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活力和質量。
4.基于區塊鏈的高校教育基金會募捐管理平臺高校的發展離不開校友支持,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均成立了教育基金會,籌措校友捐款用于學校的發展。如何吸引校友對學校持續關注并捐款資助母校發展?捐贈資金使用的透明性意義重大,區塊鏈具有數據不可篡改和時間順序屬性,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高校教育基金會募捐管理平臺,對每一筆捐款實時追溯資金去向,實現教育捐贈規范透明。
六、總結
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力量,引領支撐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對我國高等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被國家確定為戰略性前沿技術,將深刻影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本文介紹了區塊鏈及其技術涵義,從現階段國際上區塊鏈技術課程教學情況、第一所基于區塊鏈的大學和國外區塊鏈技術教育信息化應用等三個角度介紹了國際目前區塊鏈+教育的現狀,對比分析了國內高校對區塊鏈技術關注度、區塊鏈課程開設情況、區塊鏈+教育研究的熱點,最后從我國區塊鏈人才培養和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兩個方面說明區塊鏈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對于區塊鏈人才培養,本文重點根據教育部近期關于教育信息化、新工科建設、卓越工程師2.0等最新文件精神和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已經進入“新工科”建設的現狀,綜合分析并預測我國高校區塊鏈人才培養即將迎來新的機遇。目前國內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教育信息化還處于探索初期,本文根據智慧校園與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提出智慧校園融合區塊鏈技術向智“鏈”校園升級發展。本文只是提出智“鏈”校園的系統框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區塊鏈技術將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領域形成比較成熟的應用還需一定時間,我們對區塊鏈技術需多一些耐心和關注。美好的未來值得我們投入更多精力來研究區塊鏈與教育信息化的融合發展。
作者:史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