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大學教育的機會與挑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是將所在行業的產品和服務與未來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所產生的新事物。通過將“互聯網+”與大學教育行業的結合,在帶來機會的同時也會帶來相應挑戰,即會顛覆師生之間傳統的教與學任務:學生將在線學習和不定時的面授結合起來,同時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將變成引導學生學習,使其學會自我教育和信息的處理。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教育行業;教與學任務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還同時影響到教育。李京文院士表示,中國正邁向4.0時代的教育:第一代的核心是書本,第二代的核心是教材,第三代是輔導與案例方式,而第四代是以學生為核心[1]。因此,“互聯網+”的發展將會顛覆傳統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模式[2]。
一、“互聯網+教育”的內涵
互聯網的嵌入,使得傳統授課方式“教師是核心”轉為“學生為核心”,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皩W生為核心”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應試教育卻以成績作為學生優劣或品德優良的劃分標準[3]。這種劃分方式致使許多偏科但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發展受到阻礙,泯滅了許多學生的才能。而互聯網的背景下,“用戶為核心”的思維體現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并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個性化服務[4]?!盎ヂ摼W+教育”的本質,一是教育流程再造上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二是供給方式上重視新型教育服務的引導作用,實現對學校的互聯網思維改造。在“互聯網+”時代下,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特點,準確分析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例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采取了在線教育的“動態適配學習技術”后,學校的輟學率下降了56%,畢業率從64%上升到了75%[5]。
二、“互聯網+”對大學教育的機遇
(一)“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
“互聯網+”的時代是一個開放性的時代,知識獲取不在局限已有名校對教育資源的壟斷,通過互聯網打破傳統教育的藩籬,使得優質的教育成為共享性資源。在全球開放的時代下,正在加速形成一個基于全球性的知識庫,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從這個知識庫中獲取各國各地區優質的學習資源。在我國大學教育的質量尚有待提升。為支持高校的建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很大一部分給了985、211工程的學校,因此導致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少數的985等重點高校中,而其他院校則很少能得到優質的教師和政策支持。但是通過互聯網,高校學生都能夠接觸到重點高校的教育資源,可以跨地域跨時間段重復的針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反復的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加快中國成為學習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互聯網+”降低了學生獲取教育的成本
中國統計局的調查表明,自從2005年開始,我國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中占的比重不斷增長。大學學費在十年間上漲了近25倍。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僅有4倍,而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之后增長僅有2.5倍,大學學費的增長幅度幾乎是居民收入的十倍,但是有些學生尤其是所謂的非熱門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卻很難得到相應的投資回報。但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各種教育資源可免費享用。由此,“互聯網+”教育使得高校學生能夠通過較低的成本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促進更多的學生去主動學習,更避免了很多由于家庭貧困而上不起大學的學生得到高質的教育[6,7]。
(三)“互聯網+”加速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
傳統教育體系中包括教育對象和教育環境兩大體系,教育對象指的是學生,而教育環境則包括了學習主體以外的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條件等等[8]。在傳統的教學系統中,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考試和升學,對于人的發展則關注較少。在傳統應試教育的打磨下,使我國學生成為一件件標準品,缺少個體差異。著名教育家懷特提出,作為有自我思想和個性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學生,而不是摧毀他們的本性[9]。首先當“互聯網+”進入到現有的教育體系之后,使得原有的學生子系統能夠更為快捷和方便的與外部的大系統進行知識的交互,從而推動了自身知識的增長和自我進化能力。其次,互聯網的虛擬環境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擬真世界,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從三維的視角去認知、探索世界。陶行知曾言,創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勞力上勞心”[10]。“互聯網+”的時代,學生能夠通過網絡中的擬真世界進行相應的一些實踐,并隨時根據網絡的信息更新知識,例如沙盤模擬等。
(四)互聯網解放了教師的一部分教學任務,使之能夠更專注于學術研究
“互聯網+”時代,優質教育資源的價值無限放大,優秀教師可服務的學生群體也增大,同時也可以使老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11]。另一方面,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特性,使得跨空間、跨時間、跨產業的合作成為可能,通過規避教學低水平的重復,避免教師年復一年的重復教學講解,使得教師尤其是專注于科研的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可有時間從事學術研究。
三、“互聯網+”對大學教育提出的挑戰
(一)互聯網環境中,育人功能可能被弱化
應試教育時代,面對面的交流成為師生之間交流的主流,老師的一言一行等信息流露,都會給學生傳達不同的潛在信息,并以此成為學生學習上的動力或阻力。老師的品格也將會成為學生未來行動的準則,并會對他將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帶來潛移默化的效果[12]。隨著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老師傳統的育人功能開始弱化,取之的是更大程度上的信息和知識層面的交流。但是,為防止過于沉溺互聯網教育所帶來的“預設式”教育,失去教育的真正樂趣,教師在選取互聯網教育時也需謹慎[13]。
(二)網絡學習的碎片化
讓學習者專注度下降,學習深度下降學習碎片化來源于信息碎片化,碎片化學習資源具有短小精悍、結構松散,傳播迅速、生命周期短,去中心化、多元化與娛樂化以及多方式表達、多平臺呈現的特點,而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導致學生對網絡學習產生障礙[14]。首先,碎片化知識短小精悍、結構松散促進了學生認知方式的轉變,對新知識的呈現形態提出新的要求,學生適應了簡短的信息閱讀方式,可能會對較長的信息和圖書閱讀產生不適感。其次,碎片化知識傳播迅速、生命周期短,這樣對學生的記憶能力提出要求。一直以來,高校學生都習慣了紙質書籍這種連續的、線性的知識獲取方式,先后信息相互聯系具有一體性,這樣便于學生記憶。但是碎片化知識以短時間記憶為主,因此學生日后進行信息的提取時可能產生虛構和錯構,導致信息失真。最后碎片化信息去娛樂化、中心化等特點,往往導致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多元化的知識碎片使得學生思考過程較易被環境中時刻刷新的新信息干擾,尤其是娛樂信息吸引,無法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深入思考。
(三)“互聯網+”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互聯網由于其信息的易得性和娛樂性成為了人們主要的信息獲取和溝通的來源,但是由于我國對于互聯網管理的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較被動等原因,導致互聯網上的信息以及教育視頻良莠不齊,可能包含了一些不健康信息。其次,由于技術不平衡的原因,而且發達國家也較早從事互聯網的教育工作,導致比較知名的互聯網教育機構都是國外的產品。這樣一來,我國大學生在接受了一些比較前沿的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了國外的文化的影響,甚至是不好的文化影響。最糟糕的是少數國外發達國家憑借對網絡高技術的壟斷,極力推行網絡霸權主義。
(四)互聯網+教育可能對大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及生活方式產生不良影響
互聯網的重要特征是虛擬化。在互聯網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虛擬的,然而正是這一特性,使得我們的學生具有了虛擬的身份,而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卻變得冷漠起來[15]。傳統的教學時代,學生需要參與到多樣化的集體活動,并在集體的環境當中,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互動,潛移默化的就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集體主義的觀念等。而在網絡化時代,網絡環境相對封閉,網絡學習的過程更多的是與生硬與無表情的屏幕或者機器互動,缺少了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真實感與代入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淡化,從而也容易造成學生相對孤僻性格的養成。另外,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虛擬的人際關系交流,而這種虛擬關系,不僅不利于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同時也不利于群體協作意識、集體主義觀念的養成。
(五)“互聯網+”大學教育使某些非重點院校面臨倒閉的危機
互聯網將最優質的課程以一種近乎免費的方式提供給廣大的學生。按此模式發展,如果互聯網教育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能夠提供受到社會認可的證書,那么相當一部分學子在沒有進入所謂的重點院校之后,也不會退而求其次的進入一所普通院校,甚至是學習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喜歡的知識,并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樣一來,很多二、三本院校以及高職等??圃盒5膸熧Y資源本就比不上重點院校的師資資源豐富,而在“互聯網+”的時代,又難與網上教學資源競爭。其次學校為了維持其基本的運轉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就必須向學生收取超過互聯網時代網絡學校的費用,這樣在成本上面又無法相抗衡。在互聯網教育不夠發達的時代,學生選擇普通高校就讀,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為了獲得學位,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當互聯網教育也能夠提供一樣的學位認可,且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專業的選擇,那么高校就會受到互聯網教育的沖擊。而且高校定位的是基礎理論的教學,主要讓學生學會思考。這樣就注定了高校即使自降身價也無法與一般的技術院校去爭奪生源,這樣一來,高校無法招收到學生,沒有資金的運轉,也不可能去獲取更好的教師資源,照此下去,二、三等高校必然會走向滅亡。
四、結束語
“互聯網+”給現有的大學教育方帶來了大量的機遇以及挑戰,一些人認為互聯網將會取代實體大學,成為未來教育主流,但也有人認為它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認為將來這兩種形式將會共存,在保留傳統教學方式的精髓的同時,采取新的技術、方式進行教學,形成混合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將在線學習和不定時的面授結合起來進行學習,同時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將變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學會自我教育和信息的處理。通過互聯網的形式,使更多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為優質的教育,同時通過教師的指導,獲得更多的關于品德、為人、學習等方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娜.互聯網+教育推動中國教育邁向4.0時代[N].中國日報,2015-6-16.
[2]尚俊杰,曹培杰.“互聯網+”與高等教育變革———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初探[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15(01):173-182.
[3]曾曉潔.美國大學MOOC的興起對傳統高等教育的挑戰[J].比較教育研究,2014(7):32-40.
[4]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02):70-73.
[5]關曉乾.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協調共進[J].江西社會科學,2003,12:236-237.
[6]鄭勤華,陳麗,許玲.遠程教育的比較優勢仍在?-互聯網時代遠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實現路徑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5(2):107-117.
[8]涂宏斌,曹小艷.教育活動中的進化教育觀[J].高等教育研究,2015,3(3):19-26.
[9]梁曉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教育進化、知識進化的根本方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9(27):23-26.
[10]劉宏森.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困境和作為[J].中國青年研究,2015,7:30-34.
[11]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互聯網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及對策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2]劉陽.論教育共同體的內涵與構建原則[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4(10):38-42.
[13]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2(1):85-93.
[14]祝智庭,張浩,顧小清.微型學習-非正式學習的實用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08(253):10-13.
[15]魏瑩.MOOCs時代傳統高等教育應對措施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7:35-37.
作者:王思夢;吳言波;邵云飛單位: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