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教師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與職業雜志》2015年第三十四期
一、選拔上注重程序性,從源頭處確保錄用質量
加強專業教師人才隊伍建設,只有注重前瞻性,從源頭上選準、配強,把好入口質量關,教師人才的培養才能始終保持良性發展。
1.嚴格標準。對于擬聘教師,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不僅要按照政治合格、科學文化水平高、專業技能強、理論素養深,經過一定層次的高學歷教育等標準進行衡量,還要察看是否具有“四會”能力,即會講理論、會教專業動作、會做思想工作、會以身示范動作要領;選拔專業教師時,要在確保綜合素質優良的同時,特別重視選拔對象的文化水平、專業素養、理論素質和研究創新能力。
2.層次合理。對擬選專業教師,既得考慮高文憑,也要著眼實際工作的需要,本著長效、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達到學歷結構優化、職稱比例合理、專業結構科學、年齡資歷梯次搭配、能力專長優勢互補、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專業教學科研的發展要求。3.程序正規。在選拔教師的程序中,要按照公布報名標準、用人名額、下級初選推薦、用人部門與人事部門共同考察選配、黨政聯席會決定任命等程序進行。在推薦上,要本著“誰推薦,誰負責”的原則,做到精挑細選、符合標準,真正把學歷高、知識結構高、創新能力強、素質全面的人員推薦上來,在考察中要做到綜合考量,從德、才兩個方面著眼,在政治合格的基礎上重點看其信息運用能力、教學示范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出謀劃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研究總結能力的強弱,注意量化考察要素,提出考評結果。在任命上要把按程序、看成績、聽公論作為重要尺度,堅持選拔出作風好的人才到高校從事教學事業。
二、培養上注重實效性,從結合中提高綜合素質
教師能力素質的形成重在培養,人才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必須從多個渠道入手,重點在院校深造培訓、在職崗位鍛煉上下功夫,做到各有側重,力求實效。
1.走出去學與請進來教相結合。按職級能力層次和專業對口分類,有計劃地選送人才到國內外知名的高校繼續深造。通過學科交叉培訓、攻讀相關專業研究生甚至出國留學培訓和考察等,提高專業人才的培訓層次和學歷水平。注重在培訓過程中進行跟蹤問效,時常考查培訓人員學習情況。在培訓結束后要進行述學考核,讓進修人員將學習成果展現出來,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實效。
2.個人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在職訓練要按照教學計劃要求,嚴格做到人員、時間、內容、效果“四落實”。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把握好個人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個人自學要完成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對院校培訓的專業知識進行鞏固加強,對會講會教會學會做示范動作等基本的教學技能進行邊學習邊實踐。對于變革中的學科前沿理論和自學難以攻克的“瓶頸”“短板”內容,要采取短期集訓、分批輪訓、理論研討等方式,進行集中培訓,使專業教師有針對性地攻克難關,實現固強補弱,有所突破。
3.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理論學習的重要途徑,最好的學習是工作,要注重讓專業教師人才從工作中學、從實踐中學、從書本知識中學、從網絡信息中學,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結合起來,在實踐鍛煉中把理論變成能力,把思想變成素質,注重通過崗位磨煉提高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在通過院校培訓、在職訓練牢固掌握各種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本職崗位實際工作,出題目,壓擔子,大膽把專業人才推向前臺,逼著他們去正視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并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努力培訓一批“專業通”“理論通”“政策通”“業務通”“文字通”的教師。
三、方法上注重操作性,兩法并舉實現梯次發展
用人才與培養人才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要鼓勵、支持、組織人才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教書育人、服務社會、文化傳承中,將這四項功能作為培養與使用人才的重要載體,著力引導人才提高理論素養,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團隊協作精神。
1.優化人才成長環境。一是優化人才環境。樹立“四引進”的工作理念,堅持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招聘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四引進”,即引進資金、引進項目、引進名人、引進高校教育發展急需的各類高素質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每年選拔有培養前途的人才送到國內一些著名高校進行深造,對獲得全國、全省獎項的人才給予重獎。二是優化重才環境。通過召開拔尖人才工作座談會和走訪拔尖人才等活動,加強與人才的聯系和溝通。依托電視臺、廣播電臺、組織工作網等媒體,大力宣傳涌現出來的各類優秀人才及其典型事跡,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同時,要尊重和愛惜普通人才。現在有的單位只關注對科研人才、教學人才的培養,對大量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等崗位的普通人才重視不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高校既要重視對拔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又要加強對普通人才的關注和關心。同時,我們對眾多的普通人才,還要搞好思想引導和教育管理,使他們不僅甘于平凡、樂于奉獻,更要熱愛本職、不斷創新、有所作為。
2.營造干事、創業的氛圍。高校對教師實行開放式管理,是由其工作性質、工作任務、教學對象和工作環境所決定的。要建立教師人才正確的教學、科研、服務、管理工作紀律新常態,需要“三靠三嚴”:一靠領導機關嚴管。加大對教師在職在崗履職的檢查監督,采取不打招呼的檢查辦法,檢查教師在崗在位履行職務情況。二靠群眾監督嚴察。要不斷強化師生的群眾監督意識,通過發放調查表、設置舉報信箱、及時通報查處結果等措施,切實解決“反映了也沒用”的顧慮,充分調動師生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三靠法規法制嚴懲。管理和監督都屬于人為因素,在面對突發狀況和人情世故時,難免有失偏頗,這就需要我們開拓思路,不斷創新對教師人才的管理手段,嚴肅法制法紀,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各高校應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歷史傳承,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管理情況的規章制度,嚴格依照法規政策辦事,堅決杜絕“法外開恩”“法里容情”等現象的發生,對教師人才的違規違紀行為真正做到“鐵面無私”。
3.提高人才培育效率。一是更新培訓觀念。牢固確立“人人是人才”的觀念。高校建設猶如一臺高速運行的龐大機器,在這臺龐大的機器上,無論是黨政機關還是二級學院,無論是管理育人崗位、教書育人崗位、服務育人崗位還是實踐育人崗位,缺少誰,高校建設這臺龐大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轉,就會給高校的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等各項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在培訓態度上應注重兼容性,促進普通人才與拔尖人才兩者兼顧協調發展。確定拔尖人才與普通人才這“兩支隊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只有“兩支隊伍”中每一支隊伍都建強了,才有人才建設總體水平的提高。但這“兩支隊伍”中的每一支隊伍建設,又都有其客觀的標準和要求,以及與之相應的人才成長和培養規律。二是創新培訓形式。根據不同人才的特點和崗位需求,分層次確定人才培訓計劃,分類別確定人才培訓重點。三是更新培訓內容。結合校教學中心工作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科學設置“特色化”“本土化”培訓內容。四是整合培訓資源。堅持“專、兼、邀、聘”并舉,建立由省、廳、市、校四級專家學者、黨政部門專家型領導干部、黨校教師、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管理人才構成的多元化培訓師資庫,確保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培訓要求配備最佳師資力量。五是落實培養規劃。高校應著眼可持續發展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規劃,進行遠景設計和長遠規劃,促進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實踐育人崗位的相互交流、二級學院和機關的交流、科研專業和教學崗位人才的適時交流,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隊伍的梯次結構。六是突出培訓重點。以發揮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的聰明才智,激勵拔尖人才在推動高校教育事業中建功立業為目的,在全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開展“攻克一個科研課題、撰寫一篇調研報告、提出一條意見建議、培養一批后備人才、開展一次服務活動”的實踐活動,促進人才的學用結合。
四、機制上強調完善性,多制并用盤活成才潛力
對會議議事制度、調查研究制度、決策咨詢制度、目標管理責任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溝通聯絡制度、重要情況通報制度、督促檢查制度等一系列黨管人才工作運行機制進行補充完善,進一步強化黨委(黨組)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領導作用,保證了黨的人才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
1.用科學的考評機制激勵人才成長。要明確專業教師業務訓練的量化指標,并把完成工作的情況和創新成果情況納入評定范圍,將考評情況作為年終考核、晉職晉升的重要依據,有效激發專業教師立足本職崗位成長的內在動力。用考核獎懲機制激發專業教師成長。根據崗位職責和素質要求,制定崗位考核評定標準,加大考核力度,重點掌握人才的能力素質、履行職責情況和工作實績,并與晉職晉升銜接掛鉤。通過自身開展各種形式的比武競賽和鼓勵人才參加科研,激活人才開拓創新的內在動力。堅持唯才是舉,對勤奮好學、成績突出的及時宣揚表彰,對有創新成果、為人才培養做出貢獻的給予獎勵。引進崗位“末位淘汰”機制,對工作平庸、不思進取、不勝任本職工作的及時進行調整,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
2.用領導的垂范機制帶動人才成長。一是加強對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領導。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聽取人才工作匯報,掌握人才動向,預測人才趨勢,研究工作對策,有效強化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建立人才合理流通機制,進一步加大對人才建設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資金、培訓等方面給予扶持、傾斜。高校各級領導,尤其是黨政一把手,要成為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模范。二是建立人才工作常態機制。要充分利用交班會、工作部署會、階段總結會、黨委全委會等有利時機,對人才進行傳幫帶,使他們從中看到差距,學到方法,豐富知識,增長能力,堅持經常抓、共同帶、親自幫、任務壓,積極幫帶人才成長。三是通曉人才的優缺點,做到知人善任。有些高校單純地為了交叉而交叉、為了輪崗而輪崗,不顧“術業有專攻”的古訓,讓不擅長管理的人才去管理,讓不懂技術的人才改任技術職務,讓不懂業務的人才去業務部門當主管,結果使人才變成了“庸才”,造成人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強調交叉培養、輪崗鍛煉是對那些具備某種潛質而又需要重點培養的人才而言的,而不是對所有人才的普遍要求。因此,高校黨委應做到通曉人才的專業特點,做到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盡量使人才專業對口,發揮人才的最大效用。
3.用完善的用人機制促進人才成長。一是堅持唯才是舉原則。堅持“民主、公平、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抓好選人用人工作,選優汰劣,舉賢薦勇,做到任人唯賢,量才使用,確保選人用人的科學性、合理性。真正走出“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路子,真正做到將合適的人選用在需要的崗位上。二是增大人才職稱晉升的透明度。通過不斷鼓勵人才自覺加壓成長,努力營造“靠素質立身、靠勤奮創業、靠實績進步”的良好風尚。三是堅持科學合理的用人標準。在用人上,高校黨委要轉變觀念,既不能用順手了不放,也不能用得不順手就推下去,要做到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要根據工作性質和崗位需求,在用人所長的同時也補其所短,使其素質得到全面鍛煉和提高,根據素質、任職時間、人才的整體結構情況確定崗位,讓每位人才認清“素質靠練、靠干,有素質才有位置”的道理,始終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
作者:殷婕 劉超 王華彪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