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辦學質量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評論雜志》2015年第六期
提高高校辦學質量與學校戰略發展定位的決策密切相關,與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緊密相連。因此,筆者從高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來分析影響高校辦學質量的主要因素。
(一)學校的戰略發展定位“戰略”是重大的、帶全局性或決定全局的謀劃。學校發展戰略導向,影響辦學質量的標準的確定。不同的戰略定位對應不同的辦學質量標準。高校發展戰略的定位主要是指高校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定位。[3]目前我國高校的戰略定位存在“過全”或“過高”的問題。“過全”主要是指部分高校在制定戰略發展目標時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規模效應,沒有有效凝練本校的核心優勢。“過高”則主要是指部分高校沒有基于學校自身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預期,盲目將爭創世界一流、國內外一流、國內一流等視作戰略發展目標。“過全”或“過高”的戰略定位都是不科學的,容易導致對辦學質量標準的錯誤定位,影響各項改革舉措的目標設定的準確性。目標若存在問題,那么提高辦學質量就失去了方向。
(二)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高校辦學質量最終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質量等方面,具體落實在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的各項改革措施上,主要的承擔者和執行者是教師。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高校的辦學質量。當前,高校教師隊伍的素質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勝任崗位的各種素質的綜合,高校教師職業能力的核心是業務素質,主要包括教學和科研能力。近年來,高校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高校教師學術職業的代際轉換、流動性日益增強,使青年教師所占的比例日趨增大。由于青年教師對教學規范、標準、流程的理解和對課堂的駕馭能力等相對比較欠缺,因此教學能力相對薄弱。而且青年教師處于科研發展的起步期,在學科領域內處于較低層次,整體尚未真正融入學術共同體中,能爭取到的推動自身科研發展的資源比較少,因此科研能力也相對薄弱。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職業能力。二是教師的職業認同。教師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一直以來都擁有較高的社會與經濟地位,被譽為是身份優越的“精神貴族”“社會精英”“道德楷模”。[4]現實中,盡管近年來高校教師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影響高校教師職業信心的首要因素仍然是收入水平偏低,[5]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生存壓力仍然很大,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歸屬感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這對其職業行為、敬業精神、職業道德都產生了負面影響。三是教師的職業倦怠。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高校對教學質量、科研數量與質量的標準日益提高,導致高校教師的工作任務日益繁重、工作壓力增大。因此,高校教師群體容易出現“職業倦怠”,造成教師角色困惑,甚至出現無法正常履行角色行為的狀況。總之,高校教師隊伍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對提高高校辦學質量必然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學生的學習素質提高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的良好發展”,這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通過“教”與“學”來達成。其中,“學”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學生的學習素質。從行為學與系統學的角度來看,學習素質主要由學習的情感、觀念、知識與經驗、能力、行為品格、控制六要素構成。[6]其中學習情感、學習觀是學習素質的基礎。學習情感主要是指學習的動力,包括欲望、興趣與責任感。當前大學在學習情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從高中的“高壓”環境進入大學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后,許多大學生學習欲望不足,缺失學習目標,學習責任感不足,等等。而學習觀則主要是指關于學習的基本觀點,其中自主學習觀居于核心地位。當前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觀念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生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上課大多處于“被動接受多、主動思考少”的狀態,課后自主學習的觀念淡薄,導致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較為薄弱。我國大學生學習素質的不足影響了高校辦學質量的提高。
二、提高高校辦學質量的基本對策
(一)科學確立學校發展定位是提高辦學質量的前提高等教育大眾化促使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呈現多樣性。高校要科學地提高自身的辦學質量,就要明確自身的質量標準。高校需要引入戰略成本管理理論,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運用SWOT分析法、五種力量分析法、SPACE矩陣等方法,通過對國際高等教育競爭的維度、國內高等教育發展態勢的維度、高校內部發展狀態的維度等方面的分析,幫助高校科學確立發展定位。我國高校的發展定位主要可以從“類”和“型”兩個層面考量。“類”反映大學的學科特點,將大學分為綜合類、師范類、理學類、工學類、農學類、醫學類、法學類、文學類、管理類、體育類、藝術類等13類。“型”表現大學的科研規模,按科研規模的大小,可將現有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等專科院校等。高校通過戰略分析,從類和型兩個層面來確定發展定位,能在多樣化的質量標準中選擇最符合自身發展的質量標準作為高校提高質量的依據。
(二)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辦學質量的核心1.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青年教師處于職業發展的初期,履職能力相對欠缺,高校必須構建教師教學發展的支持網絡體系。這個支持網絡的框架主要由理念、目標、實踐三個核心要素構成。在理念方面,高校要牢固樹立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是發展之根本的理念。在目標方面,要在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上,構建師生彼此雙向互動的平臺,幫助學生達到創新知識、升華情感、提升生命意義的目標。同時還要發揮科研對教學的“反哺”作用。在實踐方面,高校應把握好“示范”和“互動”兩個關鍵詞。一是發揮資深優秀教師的教學示范作用。高校可根據學科專業的分類,由二級教學單位邀請資深優秀教師為青年教師開設公開課,讓青年教師感性認識教學的各個環節,更好地體會教學的智慧和藝術,深刻感受優秀教師如何在“預設”與“生成”的張力中駕馭課堂。二是要不斷加強資深教師與青年教師之間的互動。高校可以為青年教師與資深教師構建互動平臺,如舉辦各種教學咨詢會、交流會、研討會等,促使青年教師與資深教師深入接觸。三是要有效地促進青年教師之間的互動。青年教師之間既具有競爭性,也具有合作性。高校應該定期組織主題研討會,促進同一學科、不同學科青年教師間的交流,分享心得體會,從而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2.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在高校中,人文關懷主要指對高校教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關注、探索和解答,幫助教師平穩跨越職業瓶頸或低谷。高校可主要從三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建立談心機制。高校的各級領導可定期與教師交流談心,了解教師的工作、生活狀況,對工作中出現挫折、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教師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必要時要進行心理疏導。二是要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高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關懷,提高教師的心理應對能力,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三是要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德國學者卡爾•曼海姆提出的“思想社會境況決定論”認為,個人所處的社會境況決定了個人的思想。[7]大學環境中的每個教師都處于不同的位置點,這些位置點構成了復雜的關系網絡,關系網絡在運行過程中若出現矛盾或沖突,就容易造成教師間、教師與管理人員之間的不和諧,導致教師工作環境不和諧,影響教師的工作效率,甚至增加教師對工作環境的厭惡感。高校要努力減少矛盾和沖突的出現,為教師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增強教師對學校及職業的歸屬感。
(三)促進學生學習素質發展是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1.積極開展大學生學業規劃。大學生學業規劃是大學生在求學期間,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和自身特點,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根據未來職業發展方向而制訂的學習目標和為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實施步驟、方法。[8]我國高校已普遍將學業規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其在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欲望、興趣和責任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要達到應有的效果,必須在有效性方面積極推進。一是高校要進一步重視大學生學業規劃工作,營造良好氛圍,從而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做好學業規劃對自身學業、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做好學業規劃的主體意識。二是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學業規劃導師隊伍的建設,提高這支隊伍的數量和質量,確保學業規劃順利開展的支撐力量。三是高校要加強學業規劃的課程建設,使學業規劃成為一門正規的教學課程,使學業規劃走向科學化。2.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觀的形成。在教師層面,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即從傳授模式(注重教師傳授知識)轉變為學習模式(注重讓學生自己發現和創新知識)。在課程設置上,教師要進一步變革觀念,開設的課程要體現批判性、個性化、實踐性的價值取向,更加突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實現從灌輸式向啟發式的轉變,突出“引導”。在學生層面,大學生應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要逐步認識到學習是一個自主建構、相互作用、不斷生長的過程,從而樹立“主動構建知識”的理念。另外,大學生還應加強與教師、外界其他信息的互動,從而促成對知識的理解與自我構建知識。
作者:顧志勇 單位:蘇州大學后勤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