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教育實習特色及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師教育論壇雜志》2014年第四期
一、注重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實現理論指導與教育實踐的結合
美國教育行政管理實行分權制,各州教育管理機構或州內教育機構對教師教育課程的要求有所不同,美國高校教育實習在基本設置上呈現諸多差異。但是,經過分析發現,美國高校如UW-Madison、VU-PC等均注重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實現理論指導與教育實踐的結合(見表2)。UW-Madison初等教育專業培養學前班至八年級(P-8)教師。延續該校教育學院注重教育實踐的傳統,初等教育專業設置四門預備實習課程及一學期的教育實習。實習課程I為社區實習,每周四小時,通常將學生安排于日托中心、社區中心參與課外活動及輔導活動等;實習課程II-IV為校本實習,為期九周,每周進行三個半天,學生在中小學進行觀察及小組指導,結合各學期教學法課程教授語文(367)、數學/藝術(373)、社會研究/科學(440)學科內容。第五學期為18~20周的全日制教育實習,分為三個階段[4]:了解階段,實習教師進行課堂觀察,與指導教師討論并確定實習工作任務,參與部分課堂活動;參與階段,實習教師完成從觀察、協助到開展小組教學再到承擔少量課程教學責任的過渡;獨立教學階段,實習教師作為主導教師負責全部課程及單元的教學任務。在此期間,實習教師需參加每周一次的研討會,按照要求完成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錄像、進行個別兒童的案例研究、組織對教育問題的討論或開展行動研究等多種類型的任務。VU-PC初等教育專業培養幼兒園至六年級(K-6)教師。與UW-Madison相似,該校初等教育專業在進行教育實習前,需完成三門預備實習課程。其中,EDUC2216于大二學年春季學期在不同的學校進行,旨在提供語文教學實踐經驗與反思;EDUC2210于大三學年秋季學期在不同學校、年級及教育情境中進行,旨在幫助學生整合、應用社會研究方法論課程中所學教學技能;EDUC2250則于大四秋學期將學生安排到當地一所學校中,為其提供課堂觀察、課程規劃與實施以及有指導的反思性實踐機會,旨在幫助學生整合、應用數學與科學方法論課程中所學教學技能。[5]由此可見,上述兩所高校在課程整體結構的設計上均采用“多級預備實習課程+教育實習”的模式,并以學分的形式對教育實習之前的多門實習課程以及教育實習期間的研討會課程給予保障。通過前期3至4個學期的預備實習課程,實習教師在課程教師的指導下定期、規律性地開展見習活動,既可以發揮理論指導與教育實踐的相互促進作用,又為后期的全日制教育實習奠定基礎。
二、明確劃分參與人員的職責范圍,積極構建教研共同體
“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6]而實習教師兼具“學生”與“教師”的雙重身份,其專業發展是學習過程與教學過程相促進的結果,各個階段的側重點及所需指導與支持均有所不同。美國高校明確劃分實習參與人員的職責范圍,積極構建教研共同體,為實習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指導。MSU初等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具備幼兒園至五年級(K-5)全部學科及六至八年級(6~8)特定學科教學知識及技能的教師,實行五年制培養模式。初等教育專業學生在完成學士學位課程規定的教育見習任務后,需于第五學年完成秋季、春季兩個學期的教育實習以通過教師資格認證。實習期間,該校注重教學、研究共同體的構建,在初始階段便提出將此作為中心任務,以為實習教師提供全面指導。除研討會外,該校開設“專業角色與教學實踐”及“教學實踐與反思研究”兩門實習同步課程,以幫助實習教師回顧、拓展所學知識、將其應用于當前的教育實踐,并基于標準進行課程規劃教學、開展反思型教學實踐與評價。這意味著實習教師將在實習學校及大學指導教師、課程教師三方的指導下開展教育實習:中小學指導教師與實習生共同決定、規劃,開展合作教學或為其主導教學、教學反思提供幫助;課程教師按照課程安排及時提供課時和單元計劃反饋,向實習生及指導教師提供基于標準的學科實踐信息及當地教學資源建議,向大學指導教師及實習生提供現場實踐時間的使用建議;大學指導教師負責組織研討會,幫助實習生反思其當前經歷并制定專業學習計劃,定期進行實習生教學觀摩并就課程的組織及教學進行后續會議,幫助實習生建立并完善檔案袋,于實習學年結束時,與中小學指導教師為每個實習生準備退出性表現描述,并參加最終的實習生會議。UG初等教育專業(EarlyChildhoodEducation)旨在培養學前班至五年級(P-5)教師。該校重視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大學督導、實習教師三方的共同合作。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在教育實習中承擔主要指導責任,幫助實習教師明確工作職責、開展教學觀察與評估、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參加不同年級或科目的學習活動,鼓勵實習教師觀察并參與課外或社區活動、結合個人興趣制定實習計劃、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以實現專業成長與發展。而大學督導則作為學院與實習學校的主要聯絡人,負責實習教師培訓的主體工作,為指導教師或實習教師提供教育實習相關信息,視察實習教師工作并幫助其開展教學行為分析,組織研討會就實習教師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出具體建議,參加指導教師與實習教師會議,基于實習教師課堂表現、指導教師評價、實習報告、評估表、研討會參與情況等因素進行教育實習成績評定,與實習學校管理人員、指導教師共同幫助實習教師實現由學生到教師角色的轉換,為實習教師提供最大發展機會。
三、基于規范的交流與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多元形成性評價的作用
以本校教師教育標準為依據,MSU、UW-Madison兩所大學均采用標準化終結性評價方式進行實習成績評定。MSU初等教育專業實習成績評定重點強調以下四項標準:(1)作為專業人員在學校開展工作與學習;(2)了解并進行學科教學;(3)以恰當方式接近學生、開展工作;(4)組織并管理課堂研究共同體。而UW-Madison初等教育專業則通過建立績效評估機制,基于實習教師實習表現,采用四點評價法,依據教師教育標準逐項進行量化等級評定,更具操作性。但除進行標準化終結性評價外,MSU、UW-Madison初等教育專業均注重建立規范的交流與合作機制,發揮多元形成性評價在促進實習生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MSU初等教育專業實習期間:(1)實習生與指導教師、現場教師或課程教師共同制定溝通交流計劃,保持密切聯系;(2)將建立實習生檔案袋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并不斷收集多種類型的實習材料加以完善;(3)舉行五次實習教師、指導老師及現場教師三方會議,包括學年初始的首次會議及各學期期中、期末評估會議;(4)評估會議結束后,實習教師依據MSU項目標準及課程教師、現場教師的指導意見制定或修改個人專業學習計劃,對下一階段教育實習的開展提供指導;(5)實習結束時,指導教師及現場教師均會為實習生填寫退出性表現評述。UW-Madison初等教育專業實習期間:(1)實習教師與其合作教師定期舉行會面;(2)補充、完善電子檔案,記錄實習教師依據標準所取得的進展;(3)大學督導至少進行四次觀察訪問,進行書面評估并計入學生永久檔案;(4)期中、期末舉行三方正式評估會議,對實習教師進行評估,制定下半學期行動計劃;(5)學期結束時,合作教師及大學督導共同評定實習成績,并向項目主任出具教學認證推薦;(6)實習學期結束時,各實習教師將借助檔案袋中的證明材料,就其如何提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促進社會公平進行30分鐘(包括討論)的展示,對自身教育實踐進行分析、反思。二者均通過定期進行交流、定期召開評估會議、建立實習檔案袋等方式將單獨的外部檢測轉變為個人與集體評價相結合、多元化過程性評價與標準化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定方式。
四、對我國教育實習改革的建議
作為歷次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國教育實習制度經過多年實踐逐步趨于完善。對美國高校教育實習特色及成功經驗進行解析,可為我國教育實習改革提供有益啟示。
(一)建立校級教師教育標準,關注實習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需求“若教育實習在社會對新型教師需求及實習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等方面關照不足,會導致整個教育實習過程在沒有目標指引、監控及評價的狀況下被迫卷入實習學校的秩序和軌道之中,使得教育實習諸多價值、功能被擱淺于形式之上,引發教育實習質量的下降。”[9]我國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頒布《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將“實踐取向”作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與“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相提并論。一方面,如何依據國家規定及指導文件建立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師教育標準值得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實習教師的專業發展包括理念、知識、能力三個維度,高校在完善教育實習目標的過程中應關注實習教師專業發展的多元需求,注重體現理念、知識、能力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理念指導、促進知識及能力的發展,并在知識及能力的發展中豐富理念的內涵。
(二)加強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聯系,從制度層面予以保障首先,美國高校將教育實習研討會作為一門課程,對其所占學分及時間設置均作出明確規定,為實習生定期開展有指導的實踐反思提供制度保障,值得借鑒。其次,在保證必要實習時間的前提下,除研討會課程外,我國高校也可嘗試開設一門實習同步課程(如與教育實踐密切相關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法律課程等),定期于實習學校舉行,由大學專職教師結合實習進展進行授課,旨在通過解決真實的教育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節省人力資本,實習理論課程教師無需駐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幾所實習學校中循回授課。此時,實習生將在大學、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及實習課程教師三者全方位的指導下開展教育實踐(見圖1)。在理論課程的指導下開展教學實踐反思,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并拓展教育理論課程知識,有助于實習生密切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在二者相互促進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三)借鑒專業發展學校的成功經驗,發揮教研共同體的積極作用美國專業發展學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是大學的教育學院與附近地區的中小學合作培養師資的一種公立學校,其實習教師有一年時間作為研究共同體的正式成員參加各種研討活動、交流自己教育工作的得失、咨詢教育實踐問題解決的方式、聆聽在職教師的教育智慧。借鑒其成功經驗,我國高校在根據學生的需求與學校的發展改善實習條件的同時,應當將平等、互利的教研共同體作為大學教育學院與附近地區中小學開展協同合作、共同培養師資的一種方式,給予大力支持。通過教研共同體使大學及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在溝通、對話、合作和研究的過程中互惠互利。另一方面,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意味著實習生可與指導教師共同參與實習工作計劃、團隊合作規范等內容從協商、制定到實施的全過程,為其成長為反思型、專家型教師創造條件。
(四)完善教育實習評價機制,加強對實習指導工作的評價力度“有意義和有效的專業發展評價需要更多細節。”[11]古斯基由此提出專業發展評價的五個層次,即學員的反應、學員的學習、組織支持和變化、學員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使用、學生的學習結果。顯然,僅僅依靠標準化終結性評價方式無法滿足對實習教師上述五個方面的評價需求。因此,我國高校應當關注實習教師在教育實習期間的動態發展及專業成長,采用定期開展評估會議及檔案袋評價法等多種形成性評價方式彌補終結性評價的不足,完善教育實習評價機制。另外,在完善對實習教師的綜合性評價方式的同時,我國教育實習應當加強實習工作評價力度,尤其是突出實習指導工作的考核與評估。基于大學教育學院、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實習工作要求,規范雙方的交流、合作機制并開展有效評估與監督,為實習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獲得全面的支持與幫助提供外部保障。
作者:徐麗婷劉德華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