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誤區及矯正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其自身命運與前途,更攸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國家、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綜合素質包括大學生的政治、道德、文化、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質以及學習、溝通、實踐和創新能力等。而長期以來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育中存在著對大學生政治素質、知識學習、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認知誤區,需要我們采取相應措施予以矯正。
【關鍵詞】綜合素質;政治素質;知識學習;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心理素質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受關注的話題,一方面是國家對人才培養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以就業為導向對大學生的現實要求。指出,高校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專業技能,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高校要堅持不懈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大學生的優良學風和綜合素質。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內涵及意義
國內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研究,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在不同的階段得到了相應的補充和加強。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特點是大學生專業素質的綜合化和寬口徑。90年代以后,社會各界開始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進行重新思考和審視,提出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專業素質等的統籌發展。國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主要是從就業角度出發,更多地關注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如何增強大學生未來發展的潛力,可見諸皮特爾•奈特和曼茲•約的《本科課程與就業力》,李•哈維的《從高等教育向工作的轉變》,戴維•普理查德的《職業指導:全面改善途徑》,科瑞特斯的《職業指導的模式、方法和素材》等。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提出了21世紀人才素質的幾條標準:開拓進取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較強的適應能力;豐富的創造能力;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達成一致意見的能力。綜上,國內外學界都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進行過多維度的關注、研究和實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概念,是一個順著時代脈搏逐漸演進的過程。學術界也從不同的方面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進行研究,如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創新素質等[1]。也有學者認為,要從思想品德素質、專業知識素質、職業技能素質、身心素質和拓展素質五個方面,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2]。概括而言,筆者認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育主要可以從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進取精神、創新精神等方面來界定。高校作為教育和培養大學生的重要平臺,當以提高大學生素質為己任,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有一技之長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面臨新時代的新任務,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多方努力形成合力,大力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不僅是當代大學生成人成才的自身需要,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迫切要求。
二、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存在的誤區
(一)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存在的誤區
學生工作的初衷主要是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過黨建、團建等工作來引導大學生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但高校近幾十年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把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結合在一起,思想政治工作屬于相對務虛的內容,學生日常管理則是大量具體的事務性工作,輔導員隊伍大量的精力都牽扯在具體事務性工作中,出現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問題。
(二)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培養存在的誤區
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有個誤區,就是以就業收入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從學生的角度,自考大學選專業起,就要選將來就業好、收入高的專業。進校之后選課程,又要選將來用得上又容易過的課程。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專業主干課程,輕視公共基礎課程,重實用性課程,輕理論性研究。從學校的角度,重視社會熱門專業,重視強勢學科,重視應用性強的方向,而對做理論研究、基礎研究,相對弱勢、相對冷門的學科不夠重視。目前在高校,金融、通信、網絡等社會熱門的行業相對應的專業很受歡迎,學這些專業畢業出去工作容易找,收入也相對較高。很多原來基礎性的專業,也開始向應用性的方向靠,比如,化學這個專業是個傳統的基礎理論研究專業,但現在為了就業和社會需求,很多高校的化學專業向化工專業轉變。目前,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在技術應用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但要繼續引領創新卻比較困難,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大量的、耗時長的理論和基礎研究支撐。
(三)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存在的誤區
“創新能力是一個人產生新認識、新思想和創造新事物的核心能力,是用人單位和社會尤其注重的核心要素。”[4]國內高校往往對大學生采取了相對保姆式的集中管理模式,強調服從、有序、整齊。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里面,往往對于特立獨行、不守規矩、不按常理出牌,缺乏包容和支持,缺乏深入了解和溝通。高校經常呼吁教師和學生要勇于改革創新,但實際操作時往往善于尋找之前的參照系,而不敢打破老舊思路的原有格局。但目前已經是大變革的大時代,思想觀念飛速轉變,科學技術跳躍式發展,如果我們仍然因循守舊、循規蹈矩,很容易被這個時代淘汰,失去核心競爭力。
(四)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誤區
實習實踐是高校本科生培養極其重要的環節,中國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動手能力,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缺乏跟人溝通協調的能力,缺乏跟上級和同事相處融洽的能力。實習實踐是補足大學生各方面不足的重要環節,但在實際工作中被重視程度不夠,也沒有被細化、量化、規范化。
(五)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存在的誤區
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高校重發現機制、后期應對和危機處理,輕問題根源的挖掘。從教育部到各個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問題足夠重視,尤其是重點關注心理已經出現癥狀,可能出現意外的學生,要求一旦發現隨時上報。每所大學每年幾乎都有個別同學出現極端行為,各高校也基本都有一整套成熟的應對機制,包括對學生和家庭的善后處理,以及對媒體的應對處理等。校內也會組織一些類似心理健康月的活動,舉行講座、游戲等。但到目前為止,各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研究和預防措施不足,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引導還不夠重視。
三、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誤區的矯正措施
(一)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誤區的矯正措施
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培養,主要依靠高校學生工作。高校的學生工作自2017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改革契機。加強黨的領導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已經成為共識。各高校從頂層設計,到專兼職輔導員隊伍建設,出臺了大量新的舉措,保障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力量配備,明確了輔導員和班主任的工作職責和考核機制,從而確保了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的培養和引導。同時,要積極調動高校各方力量參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培育,“形成學院黨政、專家教授、班導師、輔導員及學生組織等全方位立體化管理體系,實現教育教學一體化”[5],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大學生教學與生活的全過程。
(二)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培養誤區的矯正措施
2014年,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在武漢舉行的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上發表演講,強調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學不以致用”。施一公認為就業是個經濟問題,就業形勢的好壞主要與經濟形勢的好壞相關聯。而大學,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本科階段的學習從來就不是為了用,但不是為了用并不代表就用不上。扎實的基礎教育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后續更高層次的專業課程學習和研究。對科技和社會的發展而言,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的掌握和研究是根本。為了應對未來世界的危機,高校的領導者、教師、學生,都既要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既要有長遠的眼界,了解和判斷未來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也要有勤勤懇懇、不好高騖遠的態度,走好每一步路,吃透每一個知識點。高校要加大對基礎學科、基礎課程、理論研究的支持力度,教師也要沉下心來真正做研究,哪怕是暫時用不上的研究。學生學習要打好基礎,不要過于短視和功利,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最重要內容是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目前技術的更新日新月異,沒有哪種技術和專業學會了就可以一勞永逸、受益終身。未來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基礎扎實的人,可以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三)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誤區的矯正措施
我們要重視大學生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培養,努力去支持具有可行性的創新和創業,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支持學生在正當的場合展示才華和發揮自己的能力,即使他們有時表達比較尖銳,行動比較突兀,但應給予他們適當的理解與包容。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大時代,一切皆有可能,人才的培養也是如此,各種類型的人才都有可能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找到自己發揮才干的位置。我們不能再要求學生往聽話、乖巧、服從這千篇一律的傳統方向去發展,不能再要求所有學生都在同一條軌道上行走。我們要能包容和鼓勵有個性、有理想、有偏才怪才、特立獨行的學生存在,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等等,都有其異于常人的地方和特點,作為高校,我們要學會包容、支持和引導。
(四)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誤區的矯正措施
高校要進一步從思想和行動上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進一步重視實習實踐工作,制定規范的教學計劃和量化的考核指標[6]。實習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平常同學們在象牙塔里,缺乏融入社會的機會,想法與行動難免有失妥當。我們要實實在在地加強對實習實踐工作的管理和指導,讓實習實踐工作落到實處,起到真正對大學生的鍛煉作用。高校各個院系要制訂詳細的實習實踐的計劃安排,要多簽約一些大學生感興趣的實習實踐單位,安排負責任的老師帶隊,對參加實習實踐的學生提出具體而量化的標準要求,并委托實習實踐單位悉心指導、嚴格管理,最終對此進行考核評比,以評促建。
(五)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誤區的矯正措施
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誤區矯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挖掘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從源頭解決問題。出現心理問題并且走上極端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學業困難,面臨留級、退學、拿不到畢業證書等。而出現學業問題的大學生,原因有很多種,但大部分和高中到大學的轉型有關,包括學習方法、心理適應、群居生活、管理模式等。很多同學滿懷希望、憧憬、興奮進入了大學,但之前可能被高中老師和家長誤導,剛進大學時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再后來就惡性循環跟不上了[7]。所以對大一新生的入學教育是重中之重,高校要把新生入學適應工作做細、做實,要深入做好每個新生的入學適應工作,要改變一些被高中老師和家長誤導的學生的觀念,要告知大學學習強度不低于高中的學習強度,需要從一開始就認真學習。入學快速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與人相處的方式,后續就會比較順利,也就不會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非常重要,要對心理脆弱的同學重點關心、支持、鼓勵。同學之間也要弘揚正能量,互相關愛、并肩作戰、共渡難關。通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養成樂觀開朗、堅韌不拔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寧佳英.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64.
[2]馮美紅.基于“四有”理念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8(5):69-71.
[3]左凱旋,趙飛.以人為本理念下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1—73.
[4]張陽.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與優化———基于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4(2):21—24.
[5]魏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模式研究與改革實踐[J].江蘇高教,2011(2):135—136.
[6]徐涌金,張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的構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6—39.
[7]李玉榮,李慧靜.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9):141-144
作者:湯頂華 單位: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