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教師教育雜志》2014年第二期
一、教學創新能力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教學創新能力是教學主體教學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教學能力的高水平體現。對教學創新能力的內涵及其要素的分析,有助于明確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培養與發展的針對性。
1.教學創新能力的內涵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和研究視角,對于教學創新能力有不同的界定。有研究者認為,創新能力是一種由創新思維、創新人格及相關的知識技能等共同構成的復雜能力,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包含學習能力,教育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個方面。[6]也有研究者認為:“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是教師超越現有教學內容材料、方式方法與手段條件,以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與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7]綜觀教學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其核心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就教學創新能力的終極指向而言,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直接面向學生的創造性,或者說,教師教學創新能力主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這一目標展開。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核心體現在,教師能否在常規教學過程中貫徹一種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學生創造性的原則,并在這種原則的指導下促進學生學習和靈活運用知識。因此,教學創新在于對傳統課堂、教材甚至師生關系的創造性超越,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始終以學生的全面的發展為目標,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與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從教學創新能力的實踐過程而言,教學創新能力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而全面更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認知與行為系統。這個過程包括教學前的意識準備、內容選擇,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設計、方法創新,以及教學之后的評價與反思。
2.教學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分析結合上述教學創新能力的內涵,可以認識到教學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心理功能的整體呈現,主要由創新思維(意識)、相關知識或素養、創新實踐等多重因素構成。教師的教學創新思維是教學創新能力發展與提升的基礎性要素。這一要素體現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超越性與創造性,可以對教學問題與教學對象進行多角度觀察與思考,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超越常規的理解與設計,對教學目標與任務有高效的和理想的追求。教師自身所具有的教學創新意識是其教學創新能力的基礎和核心構成要素,缺少了創新的自覺意識就相當于缺少了創新的靈魂。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與素養是形成教學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師自身精湛的專業知識與深厚的專業素養,既是其從事教學工作的前提,更是其教學創新的可能性保障。換言之,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是根植于教師的專業素養,并不存在一種脫離于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的教學創新。對于高校創新性人才培養工作來說,教師自身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對學科前沿的敏感,是教師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因素。教學創新實踐是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顯性體現,也是教學創新能力的核心構成要素。誠如前述,僅有打破常規的靈感而沒有將其落實到教學行動中,就不能稱之為創新教學或教學創新。創新實踐是指在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指導下進行的新穎的、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這些教學活動中滲透著強烈的解決教學問題和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目的意識,更反映出教學主體的精湛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技巧。因此,教學創新實踐可以是外在的教學技能的掌握、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情境的創造、教學問題的解決,也可以是內在的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教材內容的把握更新、教育規律的遵循呼應、師生雙方的溝通合作等表現。
教學創新能力是教學能力最高水平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因此,促進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發展已成為邏輯必然和現實訴求。
1.打破教學思維定勢,強化教學創新意識創新得以實現的前提是突破思維定勢和固著模式。教學創新也同樣如此,確立創新意識和打破傳統定勢是教學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教師如果不能突破這一瓶頸或僅僅滿足于“重復教學”,也就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能力的持續性提升。需要指出的是,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確立教學創新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一方面要有教學改革的自主和自覺意識,另一方面還要培養自身教學的責任感與積極性,不斷更新既有的教學觀念。同時,教師也需要增強多元化教學設計的嘗試與實踐,使教學在預設和生成過程中呈現多元化的教學樣態,從而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和思維。
2.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教學反思與批判青年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因為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建立在不斷學習、反思和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青年教師要有不斷學習和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意識,密切關注學科前沿,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盡管青年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依靠學校等方面的支持與鼓勵,如繼續教育、職后培訓、參觀訪學、觀摩聽課、學術活動等方式,但更應該是建立在反思和批判基礎上的自主發展模式。缺少反思和批判的創新,往往會進入形式主義和效率主義的“套路”,使“創新”演變為標準化的程序模式,如此也就失去了創新的本真價值。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對自身教學批判和反思習慣的養成,在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進行自主反觀和審思,逐漸促進自我反思批判能力、教學監控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這也是教學創新得以實現的基礎要素。
3.創新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實踐是檢驗教師是否具備教學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就是教學實踐。青年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教學觀摩、教學方法研究及教學反思等途徑,探討適合教學目標的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當然,任何創新性的教學方法都必須是以尊重學生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與熱情為前提,否則教學創新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就會淡化。盡管人們在探討教學創新往往著眼于方法創新,但教學創新的內涵遠不止這一方面。換句話說,教學改革不單是教學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師自身基于行動研究的教學實踐的全面改進。缺乏研究的教學改革是盲目的、膚淺的,難以達成創新目的。
4.完善評價體系,營造教學創新氛圍許多高校在教師評價體系與職稱評定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使得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被忽視。為改變這種現狀,高校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核應建立在合理的教師發展與評價機制基礎上,突出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加大教學創新成果的獎勵力度。比如,借助課題、公開示范課等方式在校內開展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實踐活動,建立相應的激勵與獎勵機制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同時,高校要營造一種鼓勵教師教學創新的文化氛圍,形成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共同體,強化教師相互指導和交流協作的自覺意識,使教學創新在交流與反思過程中逐漸成為自覺行為。
作者:王敏芝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