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提升的村莊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小城鎮建設雜志》2014年第八期
1產業規劃措施探析
羊兒嶺村以產業帶動村莊整體發展的思路,采用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相結合的規劃模式,以期將羊兒嶺村打造成以現代農業和旅游服務業為主導,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田園風光、舒適宜居的現代化示范村。
1.1產業提升面臨的機遇(1)城市區域化發展:城市發展區域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大北京”規劃的提出與實施為羊兒嶺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村莊將逐步融入“北京一小時經濟圈”的大發展。(2)京北豐富旅游資源:羊兒嶺村周邊旅游資源豐富,產品成熟,距村莊半小時車程內分布有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康西草原、水關長城、官廳水庫等85處風景名勝旅游區。羊兒嶺村可以借助大環境的旅游資源和客流,挖掘村莊文化特色,積極發展旅游服務業,成為京北旅游線上的一環,提高村民收入。(3)懷來縣產業發展底蘊:懷來縣是世界三大葡萄主產區,分別于2000年和2001年被國家權威部門命名為中國名特經濟林葡萄之鄉、中國葡萄酒之鄉。葡萄產業形成了葡萄酒產品為主導,葡萄籽藥用開發、葡萄酒瓶、酒杯生產、葡萄酒文化旅游、葡萄園觀光采摘旅游等關聯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化格局。葡萄產業區和葡萄酒莊園規模大,種植技術成熟。懷來縣深厚的葡萄產業發展底蘊,為羊兒嶺村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見圖3)。(4)東花園鎮內部定位:懷來縣東花園鎮產業布局規劃將全鎮劃分為四大產業區,即沿湖旅游產業區、現代種植產業區、高檔葡萄和葡萄酒產業區、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區。羊兒嶺村正好處于高檔葡萄和葡萄酒產業區及生態休閑旅游產業區范圍之內,因此,羊兒嶺村發展高端種植業以及借助高端種植業發展休閑旅游業就有了非常有力的政策導向。
1.2產業提升的優勢因素(1)環北京區位交通優勢:羊兒嶺村位于八達嶺高速南側,與延慶縣康莊鎮隔路相望,距康莊出口約1公里,距八達嶺長城不到10公里。通過高速公路經過羊兒嶺村的人流量較大,良好的區位交通條件是羊兒嶺村發展特色旅游、旅游接待等項目的優勢。(2)東花園鎮空間優勢:羊兒嶺村周邊產業資源豐富,村西毗鄰懷來新興產業示范園區和葡萄種植園及葡萄酒產業基地。示范園區是環首都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懷來縣主要經濟增長核心,對區域產業發展、經濟增長、城鎮建設具備很強的拉動力。充分對接新興產業示范園,借力葡萄產業為羊兒嶺村未來發展提供了預留和持續發展的可能。(3)農業多功能性發展:現代農業中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業多功能性逐漸顯現,生態、旅游、教育等功能的植入有助于提升傳統農業的經濟效益。可以通過配合村莊主要經濟作物,種植有機農作物及瓜果產品,突出葡萄種植。并結合旅游產業中的采摘、種植體驗等項目,發展現代產業提升經濟效益。(4)生態環境優越:從大地理環境上考慮,羊兒嶺村所處地區是北京市上風上水之地,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羊兒嶺村已具備發展京北郊野農家旅游的條件。
1.3提升產業發展,促進人文旅游
1.3.1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對策(1)農業規模化:加強土地整理,選擇優良農作物品種,發展特色種植,探索新型農業合作組織和土地流轉方式,提高規模經營水平。羊兒嶺村耕地地勢較為平坦,具有實施機械化耕種的基本條件。選擇發展葡萄種植產業符合羊兒嶺村未來發展需求。(2)農業高效化:積極推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良種良法,應用物聯網技術,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增強種植業經營者素質,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水平,提升產品產量和品質,構建高科技農業孵化和展示基地。(3)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借助有機農業種植,發展觀光采摘業。結合企業進駐,整體承包采摘園,共同經營,提高三產經濟,解放勞動力。形成“有機農業種植+觀光采摘業+民俗度假產業”三大產業發展方向,在發展葡萄種植的基礎上,發展觀光采摘和民俗度假產業。(4)產業多元化:依托周圍成熟的旅游景區,高檔社區,提供滿足吃、住、購、娛等旅游服務需求,利用村莊民俗特征和風俗習慣來吸引城市消費者。依據周邊產業資源分布和主導產業選擇,將產業布局劃分為“兩大圈層、四大版塊”,以庭院經濟、民俗度假為內核,外圍以現代農業為主,環繞農業觀光、采摘區、農事體驗區等(見圖4)。
1.3.2民俗旅游產業發展對策(1)區域一體化戰略:借助京北大環境的旅游資源和客流,挖掘羊兒嶺村文化特色,積極發展旅游服務業,提高村民收入。實現與周邊景區(點)和線路的一體化發展。(2)農家精品戰略:堅持持續“做足、做好、做精、做強”現代農家樂旅游,成為羊兒嶺旅游主品牌。(3)升級轉型戰略:產品結構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型。依托農家樂旅游品牌,開展配套和聚集會議培訓、休閑農業為主的關聯旅游產品,實現旅游的品質大幅提升(見圖5、圖6)。
2村莊規劃措施探析
村莊規劃以村莊建設規劃與15項專項規劃組成。其中15項專項規劃包括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處理、飲水安全、廁所改造、污水處理、村莊綠化、土地整理、秸稈處理和廚房改造、新能源利用、村民中心建設、標語廣告整治、村莊標識設計建設、公墓建設、傳統文化保護開發等。
2.1結合田園系統,規劃空間格局村莊建設因地制宜,利用村內大量的原生態林地、耕地、園地,規劃空間格局尊重村莊現有肌理,新建區域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田園系統,實現村莊建設用地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形成和諧共生的關系,延續質樸的鄉村風貌。設計結合農家樂、產權農莊等旅游項目,在農家院落圍合形成的開敞空間中引入綠化,營造田園入村的效果(見圖7、圖8)。規定合理的建設用地指標,科學確定土地開發強度,避免貪大求全,保護土地資源。通過村莊居民點合理選址、適度整合,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確定適宜的建設規模,堅決執行“一戶一宅”政策,做到土地的集約利用。
2.2保護生態環境,延續特色景觀充分利用村莊原有肌理,保護村域林、田、溝的自然風貌。形成“一環—一軸—四核心—多景觀節點”的構架。打造外圍生態環,通過整合村莊周邊生態景觀資源,規劃包裹村莊的外圍生態圈層,有益于提高村莊自然環境,打造環境友好型新農村。以入口廣場片區、村民活動中心、農家樂景觀片區以及古城墻遺址景區四個景觀單元為核心,促進村莊產業提升、改善環境品質和生活水平(見圖9、圖10)。
2.3完善設施配套,維護建筑風貌通過各項公用工程設施入戶與村莊環衛管理促進村莊環境治理。大力推廣新技術利用,推廣太陽能、生物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應用農村適用技術,盡量做到就地取材、造價低廉、采用運行費用低的技術設施。在建筑設計方面,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色,充分還原村莊傳統風貌,保持濃郁鄉土氣息。
3總結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面貌提升等問題亟需落實。羊兒嶺村建設充分考慮農村與城鎮的功能性差異,發揮區位優勢,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注重農村文化傳承,引領健康發展。針對村莊發展基礎、人口規模、資源稟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種模式推進。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的要求,把改善農村面貌與優化農村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作者:王玉袁靜琪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鄉規劃服務中心新疆佳聯城建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