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間墓碑建筑裝飾結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墓碑裝飾題材和內容表現的區隔性
裝飾的區隔性,即指墓碑建筑的整個裝飾往往會把整體的較大的構件區隔成為小的裝飾單元。如立柱的裝飾往往會呈現縱向排列“八仙”、“二十四孝”圖這類成套故事,但是很多的裝飾并不是一個系列的情節或內容,同樣會“羅列”成為各自區隔的圖畫,一一展現。旺蒼袁文德墓(清同治十一年)的中柱和享堂內,就以許多的“小幅”雕刻展現出極為豐富的內容,涉及各種題材、紋樣。中間方柱僅1.5米左右,就刻有20幅各式紋樣,而額枋也被分成7個部分,分別雕刻戲劇人物(圖5)。旺蒼郝家河郝占奎墓碑(清道光二十三年)的立柱也是采用這樣的區隔。三根立柱,每一根三面施雕刻,每一面四段,一共48幅人物故事雕刻(圖6)。區隔,也有技術上的考慮,大幅的作品難度更大,更不好控制,但是更多的原因則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即對豐富、多樣性的追求,在墓碑上盡可能多的裝飾、盡可能完整的故事和情節、盡可能豐富的圖像以及盡可能多的雕刻手法等等,這不僅僅是主人喜歡,也是匠人樂于表現的。主人可以獲得一種物有所值的平衡,同時也顯示自己的財力和聲望;而匠人則可以施展自己的高超的本領,以獲取更多的報酬和更好的聲譽。正如貢布里希所言:“任何一種工藝都證明了人類喜歡節奏、秩序和事物的復雜性?!盵2]墓碑建筑裝飾的區隔性正是實現秩序和復雜性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民間藝術對熱鬧、豐富、滿密、完整的崇尚,當然與厚葬奢靡的傳統相關,但是這種對滿密、對豐富的追求實際上就是中國人的特殊文化心理。通過這種“密集”以占有更多的東西,以顯示自己及其家族在財力、收入、人口、等等方面的發達,才是重要的動機。
二、墓碑立面空間裝飾的層次性
墓碑一般厚度都不足1米,但這并不等于墓碑建筑裝飾僅僅是某種平面的裝飾結構。墓碑有亡堂、飛檐、甚至石雕斗拱等建筑結構,匠人通過這些結構,在墓碑立面上就形成了一種“深度空間”,使墓碑有了超越平面的空間層次性。
1.向內的空間層次向內的空間層次主要是由明間、亡堂等空間的造型和裝飾體現出來。墓碑的明間是鑲嵌墓主牌位(碑板)的空間,碑板陰刻墓志、墓主生平、家譜、修墓時間及匠師等信息,是墓碑最重要的內凹結構,在墓碑平面上形成一個大面積的內凹幽暗空間,為了加強層次性,可以設置明間外立柱或者增加多層門楣結構來實現。通江縣張正芳墓(圖7)(清宣統三年)的明間裝飾結構就達到5層,還不算那些細小的裝飾線形成的多層次空間感。使亡堂呈現由向幽暗的墓碑內部層層遞進、延伸。這種向墓碑內部延伸的空間關系有時候還通過在明間的下端以階梯或門檻的結構得到強化。如四川省巴中市龐明善夫婦墓(圖8),也是從門楣開始,通過垂花柱和門楣的層次以增加明間的深度。而在明間和次間的底部,往往通過雕刻通向明間的“梯步”或者在民間外立柱并設置享堂或回廊等來增加空間感,使民間成為了一塊向墓碑內部延伸的空間。亡堂,是墓碑建筑另一個重要的結構,主要是放置神主牌位或雕刻墓主真身像的位置,一般位于墓碑的上層,也是一個“內龕”。整個亡堂同明間一樣,是一個合圍的空間。最里面是祖先真容像或祖先牌位,外面是門柱和門廊形成的小型享堂空間。再外層是門柱,然后有外層的立像或者圍欄板,事實上亡堂就是堂屋神龕的移植。而一般情況下,亡堂主要是放置牌位,而墓碑亡堂多是夫婦并作雕像。前有供桌,桌上擺滿貢品。圍繞供桌的是侍候祖先的子孫,他們在體量和尺度上明顯小于真容像,這些人或抱著孩子,或端茶倒水、或打扇等,體現出對祖先的孝道以及兒孫滿堂的冀望。從門柱到門楣到室內的帷幕,再到帷幕內部的牌位以及真容背后,從內到外形成多層次的復雜結構。
2.向外的空間層次向外的層次主要是通過增加外凸的建筑或雕刻的裝飾構件來體現。如通江縣張心孝家族墓,就是在墓碑建筑外增加抱廈和回廊,使墓碑外形形成一個外凸的復雜結構(圖3)。而更主要的還是利用裝飾構件本身的處理來增加墓碑的層次變化。郝占奎墓前牌樓背立面(圖11)就體現了這種多層次性。當從側面看去,外凸的鳳凰牡丹盆花、立像、幾個外凸的裝飾龕增強了碑立面的空間層次,不僅僅是內容的題材的數量的增加,而且在立面上也有不同厚度層次變化。中國一直以來有靈魂不死的觀念,認為人的死亡是去到陰間(另一個世界)生活。因此,墓碑建筑及其形成的空間與其說是為紀念死者而建造的,不如說是為靈魂的安居而修筑的。這種多層次空間的營構是為了更好地模擬一個“真實”的建筑空間。死者的靈魂可以從墓碑前的臺階拾級而上,穿過明間,出入于幽暗的地下世界。而墓碑建筑及其裝飾的華麗和完美,不僅是子孫體現對先人的“孝道”,也同樣寄托了現實中的人對理想居所的一種表達。這種多層次空間的表現以其更為豐富的圖像及其內容、更多的裝飾手法、技藝表現,讓匠師和造墓人都得到了更多的心理滿足,也讓觀者獲得了審美感受。因為材質、技術工藝以及資金等原因,墓碑建筑可能比現實的建筑體量要小,鄭巖教授把這種自漢代以來的仿木石質墓葬建筑手法稱之為“置換”,他還認為:“在這種置換的過程中還運用了其他兩種手法,即‘縮微’和‘簡化’。”[3]但是其“原型的價值”卻絲毫不減,因此,墓碑建筑的“空間”是必須要得到強化的。墓碑的多層次裝飾結構,不僅僅體現出豐富的視覺層次、增添了視覺內容和技藝展示的空間,而且為了營造理想化的靈魂居所。但是,還應該注意川東、北地區的墓碑建筑除了“縮微”和“簡化”,有就是對現實建筑的“平面化”處理,其主體是以木結構建筑的正立面,并把屋脊和屋檐等部分進行了壓縮,并在水平方向或者呈八字方向上外展,形成一種平面展開的特殊建筑樣式,這也符合“縮微”和“簡化”的基本思路。
三、結論
明清以后,四川東、北地區的墓葬習俗從地下的“石室墓”的修筑變而為地上的仿木結構墓碑建筑,盡管一直延續著秦漢以來的“縮微”和“簡化”的慣例,但是卻又有明顯“平面化”的趨勢。從墓碑建筑的裝飾結構上看,注重整體布局的對稱性、表現內容的分隔性、立面空間的層次性。對于墓碑這一特殊的建筑而言,對稱性是為了突出“中”;區隔性則是為了體現“多”,而立面上的層次性則加強了“深”。它們共同營造了一個對生者而言的祭拜之地的肅穆恭敬;對亡者而言,即“神主”的靈魂居所的幽微深邃。但這一切都是通過世俗的情感和藝術的手法進行詮釋的,因此,墓碑建筑及其裝飾是世俗觀念的文化表達,也是世俗審美趣味的藝術形態。
作者:羅曉歡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