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天人合一”理念的體現
什么是“天人合一”,簡單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融入自然,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崇高境界。就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換句話說,就是人們不去過分改變自然,不做竭澤而漁的開發。苓腳村原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光為這里的建筑布局打下了基礎,“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信念。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
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這里的人們懂得順應自然這一道理。首先村子的位置就會讓人想到一個詞———依山傍水,水是靈動的,山是沉穩的,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指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這一理論正說明山與水的關系即靜與動的關系,山水相報,互相依存。中國人在從骨子里的都向往這種依山傍水的生活,這與前人們追求無極清凈和諧不無關系。村中老式建筑多是古徽州時期留下的徽派建筑,早年徽商發達之時交際甚廣,也出現了一批雄極一時的達官巨賈,儒學是當時的主流學派,受儒教影響,建筑時極重“禮”,受到和諧中庸思想很大的影響,建造時也不驕不躁,只是采用自然最初的黑白二色,同時為了防止火災,屋頂修建石制的房檐,名為封火墻,因形似高昂的馬頭也美其名曰馬頭墻,利用最簡約的資源,在實用的同時也寄存了古人們希望自己的村子可以像馬一樣充滿奔騰的活力。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地的農業也是比較原始的農業,油菜作為當地的主要作物,在出產的同時也為村子里提供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雖然這里生產力不高,但是卻完全是自給自足的可持續農業,當地土特產有一種紅鯉魚,村民們把它們直接放在小溪泉水中飼養,飼料也是人工種的在山里的青草,絲毫沒有現代工業的介入,村民這種以山水養人的模式再一次把人與自然統一起來,做到自然界的萬物的生生不息與人的生生不息相互關聯。
2現實意義
苓腳村的建造與規劃對于現在的城市與村莊規劃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觀點,村民在建造時為了不破壞自然原有的生態格局,任由小溪貫穿整個村落,溪景在提供生活用水的同時構成貫穿全村的自然景觀,另外房屋之間夾出的小路也別有韻味,道路四通發達卻沒有一成不變,體現了很好的審美情調,使居住在此的人感到非常的舒適。其次,全村依照地勢水勢而建,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房屋鱗次櫛比,合理地利用原有的生態資源,珍惜山水,村子里也有專門負責清除水中垃圾的人。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景觀加上后天人為的保護造就了苓腳村獨具風格的韻味。反觀當下,我國很多城市的建設始終運用模板化的規劃方式,平山填湖,絲毫沒有考慮到對自然的利用,有些地方甚至為了統一規劃而拆除了原有的古民居,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齊的新房,這實在是非常地可惜。建筑規劃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藝術應該一脈相承,繼承并創造,而不是想當然的閉門造車。古人們的和諧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冰心老人也曾經說過,“美的真諦應該是和諧。這種和諧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會在環境中,就造就了環境的美。“這一點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思想,在規劃時無時無刻地考慮到環境、人、文化、歷史的統一,考慮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共存。”
3結語
《禮記.曲利》中就說過:“國君春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颬卵。”這些禮,“上下習熟,家喻戶曉,其意不待說自明”。有時人們的錯誤行為會招致大自然的懲罰,中國歷史上的黃河決口,長江水災,沙塵暴等都是人們過度向自然索取的后果。歷史上因為破壞自然而導致滅國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在科學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那些古老的理念是否就失去了意義呢?恰恰相反,我們更應該繼承和諧這一思想,鑒古觀今,借鑒古時候樸素的可持續發展觀,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我們社會的發展提供不竭的生命力。
作者:王翊單位:麗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