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領導關于產業扶貧新機制的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現就我省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建設扶貧開發特色示范基地,探索建立財政扶貧資金到戶產業扶貧新機制情況,向會議作一匯報,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同志們指正。
年,我省在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中,緊密結合貧困農牧區區域資源優勢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積極踐行科學展觀,以財政扶貧到戶資金為引導,著力整合生產要素,實施大產業扶貧戰略,建成了8個扶貧開發特色示范基地,23個貧困村4104戶貧困戶19415人直接受益,23個村年均增收388.3萬元,年人均增收200多元。從而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區域化、特色化、規?;?、長效化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成功之路。
在特色產業扶貧的實踐中,我省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與時俱進變觀念。今年初,我省扶貧開發辦公室領導帶領各業務處的負責同志深入到36個縣138個鄉鎮414個扶貧開發項目點,對貧困地區的現狀、扶貧開發項目的實施、項目效益如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干部群眾觀念與科學發展、生產經營與市場需求、相對封閉與開放市場、扶貧開發方式與市場機制不相適應,存在著五個方面深層次矛盾,即:千家萬戶的分散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統一大市場的矛盾;農牧業經營成本高與經濟效益低的矛盾;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與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矛盾;優勢產業閃光點多與品牌亮點少的矛盾;產業結構與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相脫節的矛盾。為有效解決以上四個不適應和五個深層矛盾,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與時俱進,實行“三個轉變”:在扶貧開發力量上由單純依靠扶貧開發部門向各部門和全社會齊抓共管轉變;在扶貧開發投入上由扶貧開發專項資金分散使用向整合各類資金集中扶持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轉變;在扶貧開發方式上由單村獨戶實施扶貧開發項目向統籌資源、連片開發、綜合治理、區域推進、整村推進等多種方式并舉轉變。力爭使扶貧開發由過去短期效益轉為長期效益,由以往的解決溫飽轉為致富奔小康。
創新模式建機制。從我省青南牧區、環湖地區和東部干旱山區不同區域的實際出發,堅持以特色農牧業增效、貧困農牧民增收、龍頭企業實力增強為目標,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國內外市場多元化需求為導向,以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和產業化扶貧工程為契機和平臺,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建設扶貧開發特色示范基地,著力構建政府引導、扶貧搭臺、協調聯動、群眾主體、企業參與、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產業化扶貧長效機制。
一是合作經營。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5個集中連片的貧困村是今年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的村。5個村共有貧困戶841戶4371人,年人均純收入961元。共有耕地1524畝,群眾具有傳統的養殖習慣,加之雪峰牦牛乳業有限公司奶源缺乏,如能二者結合,優勢互補,發展前景廣闊。因此,該縣按照“創新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連片開發,規模發展”的要求,采取“聯戶經營、協會監管、公司帶動”的合作經營扶貧開發模式,發展特色養殖業。841戶項目戶用財政扶貧到戶資金購進荷斯奶牛841頭,項目戶自愿組成聯戶經營小組81個,由小組集中飼養。同時,選舉成立了奶牛協會,負責項目戶飼料種植、加工和管理協調工作。協會協調項目戶與雪峰牦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銷售服務合同,建立收購奶站3個,由公司負責培訓、配種、飼養技術指導和牛奶收購。這種合作經營模式,既為公司每年提供牛奶500多萬斤,又使項目戶年人均增收800多元。
二是聯戶經營。藏族自治州囊謙縣香達鎮冷日村是今年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的村。該村距縣城15公里,有貧困戶114戶536人,耕地1465畝,其中水澆地543畝。全縣蔬菜供應絕大多數從長途販運,費用高,市場蔬菜價格居高不下。該村耕地多為平地,適合機械作業,為建立種植、貯藏、銷售馬鈴薯產業化基地創造了條件。因此,114戶貧困戶自愿選擇種植地膜馬鈴薯450畝和聯戶購買手扶拖拉機38臺,成立了運輸隊,實行“聯戶+協會”的生產經營方式,實現了機械化作業、產供銷一體化經營。項目戶在農忙時用手扶拖拉機耕種,在農閑時由鄉政府聯系工程從事運輸業。協會負責種子供應、技術指導、產品購銷和日常管理工作。項目實施后,平均每畝產馬鈴薯3000斤以上,加運輸業收入,項目戶年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三是聯股經營。地區循化縣上白莊鎮是國家開展“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村。10個貧困村共有貧困戶1754戶8118人。該縣抓住周邊州減畜種草保護生態和國家扶持的機遇,引導10個村充分發揮群眾有羊販運育肥經驗的優勢,建設羊育肥示范基地。項目戶以10戶為單位,把財政扶貧到戶資金作為入股,自愿結成了“聯股、連心、聯利”的羊育肥小組170個,每個小組推選一名有經營、懂技術、會經營的能手,以經營合作的模式,在養殖小區集中養殖育肥羊。各小組帶頭能人與村委會和本小組簽訂利益分配合同,能人承擔風險,利益共享。該縣以示范基地為依托,成立了白莊鎮羊育肥協會,參與項目的實施和服務管理。10個村項目實施后,年販運育肥羊3—4次,年出售育肥羊25000多只,年人均增收600多元。這種扶貧開發模式,既有效解決了生態保護地區超載過牧的問題,又降低了風險,穩定增加了貧困戶收入,使其勞動力從事勞務經濟,還擴大了養殖能手經營的周轉資金和經營規模。
四是承包經營。市湟中縣李家山村位于市郊區,全村有貧困戶302戶1360人,人均耕地2.02畝,具有傳統的種植蔬菜優勢,市場前景廣闊。對此,該村在今年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中與金三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攜手建設特色蔬菜基地,實行專業化、規?;a。302戶貧困戶利用到戶的5000元財政扶貧資金建設302棟日光節能溫室。其中150戶貧困戶與公司簽訂日光節能溫室租賃合同,每棟溫室每年收取租金1200元,并且每戶有一名勞動力在公司務工;152戶貧困戶與公司簽訂蔬菜訂單種植合同,公司負責提供市場信息、品種引進、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項目戶按公司要求種植蔬菜。項目實施后年戶均增收3576元,人均增收794元。
五是租賃經營。生態移民搬遷的州瑪多縣扎陵湖鄉河源新村距州府所在地1公里,是年實施生態保護項目整體搬遷村,共有貧困戶160戶700人。該村在今年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中,按照省扶貧辦關于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和機制的要求,160戶貧困牧民自愿把扶持到戶的財政扶貧資金與縣政府投資75萬元配套,在州政府所在地商貿中心購置商業鋪面1377平方米租賃經營,產權歸項目戶所有。村委會委托中心市場管理辦公室統一管理。商鋪租賃后使項目戶年人均增收230多元。這種扶貧開發模式,既與生態保護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有機結合在一起,穩定增加了群眾收入,又解決了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的問題。
六是公司帶動。市湟中縣上新莊鎮周德村地處腦山,有貧困戶153戶679人。該村群眾歷來就有手工編制藏毯的傳統,距市級龍頭企業湖藏毯有限公司不足1公里,村內近100人常年在該公司打工。該村今年在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時,153戶項目戶選擇發展藏毯產業,并與湖藏毯有限公司聯手建立藏毯加工基地。項目戶與公司簽訂為期5年的合同,把扶貧到戶資金以入股方式注入公司,由公司負責生產經營管理和產品銷售,每年給入股貧困戶分紅600元,而且公司把項目村貧困群眾培訓后吸納為工人掙工資。項目實施后,年戶均增收2561元,人均增收580元。該縣田家寨鎮李家臺村,大才鄉甘家、陰坡三個村共有貧困戶667戶2922人,年人均純收入僅為850元。三村具有養殖傳統,但由于分散經營,沒有形成集約規模優勢。所以,三村在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中,667戶貧困戶分別與互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春源畜牧業有限公司簽訂共同發展養殖業的5年合同:①貧困戶入股分紅。項目戶把國家扶持到戶資金入股公司,公司每年給每戶分紅600元,合同期滿后返還本金,自愿入退股。②實行訂單種植。項目戶根據公司需求,訂單種植飼草,公司按每畝飼草不低于1000元價格收購。③公司把有養殖經驗的56名貧困勞動力招為工人,男勞力每月工資1000元,女勞力每月工資700元。通過公司帶動不僅使項目戶年人均增收400多元,而且輻射帶動周邊20多個貧困村30%—50%的農戶發展養殖業和草產業,還使2個公司年增加牛奶產量300多萬斤,從而達到了養殖規模擴大、貧困戶增收、公司實力增強的三個目標。
七是企村共建。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伊佳公司是生產穆斯林帽子的省級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年產帽子5000萬頂,主要面向國外穆斯林地區銷售,年實現銷售收入1億元,在全球集中銷售區占有60%的份額。為擴大生產規模,增強國際競爭力,公司把部分流水生產線和生產環節化整為零,通過實施整村推進工程,已在貧困村建立了100個加工點,吸納2300多個貧困勞動力就業,年人均工資6000元以上。公司計劃于明年再在貧困村組建加工點300個,吸納6000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這種模式,既降低了公司生產成本,壯大了規模,又擴大了貧困勞動力就業,達到了企業增效、貧困戶增收的雙贏目的。自從我省今年開展“村企共建”活動以來,已有84家龍頭企業采取產業帶村、項目扶村、招工幫村、教育興村、黨建促村等不同形式幫扶103個貧困村,今年共投入貧困村資金和物資折價551.2萬元,吸納1262個勞動力在企業就業,達到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和企業實力增強的三大目標。
八是草場流轉。為探索草場流轉使用方式,推動草場由分散經營向適度集中規模經營轉變,促進家庭承包經營與畜牧業集約經營有機結合,提高綜合效益,州同德縣河北鄉上知邁村是純牧業村,在今年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中從實際出發,采取協會牽頭、集中養殖、承包經營的方式,建立草場流轉使用示范基地。該村成立了牦牛改良繁育養殖協會,下設4個經營小組,195戶貧困戶把財政扶貧到戶資金購買的生產母畜作為入股并承包給經營小組,簽訂為期6年的承包合同,年戶均分紅700元以上,合同期滿后,退還本金,項目戶自愿入退股。養殖協會把本村的0.7萬畝草場和集體預留的0.17萬畝草場有償租賃給4個經營小組,并與可可西里實業集團公司簽訂了畜種改良、畜疫防治、技術培訓、訂單收購合同。從而實現了草場流轉、牧業增效、牧民增收、企業發展的目標。
整合要素促發展。我省貧困農牧民因受多種條件的限制,常常是人才難找,技術難求,資金難籌,項目難上,市場難找,產品難銷,規模難大。為從根本上解決以上“七難”問題,促進科學發展,我省在建設扶貧開發特色示范基地過程中加大了生產經營要素整合的力度。一是以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子整合各方資金。8個特色示范基地建設共投入各類資金9021.4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2174.71萬元;整合行業部門配套項目資金2559.93萬元;企業投資898.7萬元;吸引信貸資金200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1388.13萬元,解決了示范基地基礎設施配套問題。二是整合其它生產經營要素。大力整合了土地、草場、人才、技術、信息、管理等生產經營要素向貧困村集中,優化了資源配置,推動了貧困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整合定點扶貧資源。為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我省今年強化了定點扶貧舉措,11個中央和110個省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共投入幫扶項目資金2299.5萬元,重點扶持特色示范基地建設。
科學引導創新路。為創出一條集中連片、綜合開發、規模經營、長期效益的扶貧開發科學發展新路,構建特色產業化扶貧長效機制,我們加大了科學引導的力度。一是堅持科學扶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產業扶貧為切入點,以增加貧困戶收入為核心,以貧困地區全面持續發展為目標,著力創建各類資源“整合式”、內容“綜合式”、方式“一體化”、管理“科學性”的扶貧開發模式和機制。二是堅持分類指導。在建設扶貧開發特色示范基地過程中,省扶貧辦不失時機下發了建設特色示范基地《通知》和《方案》,主要領導及時深入三種不同類型的貧困地區分類指導,解決問題,既尊重群眾自愿,尊重實踐創新,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放矢,充分發揮優勢,開發特色產業,體現特色示范,開辟特色發展道路。三是加大扶持力度。為達到特色示范基地建設成功、擴大規模、加快脫貧致富進程的目的,省扶貧辦堅持積極穩妥、示范先行、逐步推廣的原則,從各地確定上報的28個特色示范基地建設方案中精選了8個基地,在實地考察、認真研究之后,追加了200萬元投資,完善了示范特色基地配套設施,實現了整體推進的目標。
通過今年扶貧開發特色示范基地建設,我們體會到:搞好扶貧開發,重新認識各地優勢資源是前提;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和機制是關鍵;整合資源和分類指導是保障。我省將認真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國務院《關于支持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這次全國扶貧辦主任會議精神,總結推廣特色示范基地建設的做法和經驗,拓寬扶貧開發思路,大膽實踐探索,進一步實施好大產業扶貧戰略,努力開辟一條青藏高原更加廣闊的區域化、特色化、規模化、高效化的產業扶貧發展道路。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