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傳統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民居建筑
羌族建筑一般有碉樓和莊房。羌族的碉樓一般設置在依山靠水的交通要道、山頂上或村寨的中央和四角。碉樓高達10余丈,內有六七層,最高的達到十三四層,樓體形狀為四角、六角或八角,上細下粗,房頂的四周砌有1尺多高的矮墻。莊房上面基本上都有壁飾,其圖案簡單又樸素。還有圓形圖案,中心是用小白石塊鑲嵌而成,光芒狀石片砌成,在房背矮墻上常見石刻犬、羊等家畜圖案,用來裝飾驅魔所用。
(二)民族信仰
羌族最具代表的自然崇拜為白石崇拜,白石既是天神和祖先神的象征,也是一切神靈的象征。羌族人崇尚白色厭惡黑色,這種民族心理也充分體現在其自然崇拜中。歷史上羌族曾以猴、羊、狗和白馬等為圖騰,近代羌族中仍然流傳的傳說和習俗,都有著圖騰崇拜的痕跡。另外,釋比文化是羌族的又一個代表性傳統信仰文化。遠古時,面對復雜的風雨雷電、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各種無法解釋的現象,人們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這一切,只有用虔誠的祭祀祈禱的方式才能消除災難,為了適應這種祭祀的需要就產生了釋比。
(三)民族服飾羌族的傳統服飾
為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等裝束和配飾。羌族女性的衫長到腳踝、領口上鑲嵌著梅花形銀飾,襟邊、袖口、領邊都繡有花邊,腰束繡花圍裙與飄帶,腰帶上也繡著花紋圖案。腳上穿著有鼻子的“云云鞋”,鞋尖微微上翹,鞋身繡云彩圖案和波紋。羌族服飾的特色一般用羌繡表現出來,羌繡種類較多,有挑繡、納花繡、纖花繡和平繡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挑繡,挑花制品由粗布、棉線制成,大多是黑底白紋,色彩對比強烈,裝飾性很強。
(四)民間藝術羌族的民間樂器
有羌笛、嗩吶、腳盆鼓和羊皮鼓、鑼,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羌笛,據說這種樂器是秦漢時游牧在西北高原的古羌人發明的一種吹奏樂器,故名“羌笛”。羌族舞蹈是羌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節日、祭祀、豐收、迎賓、集會、葬禮等等都要跳舞,不管男女老少都會跳舞。
二、羌族各民族文化精髓及其發展
羌族文化精髓部分以其古樸自然之美得以傳承和發展。不論是神秘的和圖騰崇拜,還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美麗的民族服飾,刺繡,器具,雕塑等等,這些都是和人類的智慧和勞動與神奇的大自然的結合產生的,他們具有一種別樣的氣質,文化藝術價值極高。
(一)羌族建筑文化精髓羌族的民間建筑代表羌碉被譽為“世界建筑明珠”和“東方金字塔”。那么羌族的羌寨、羌碉作為羌族文化的一個代表,我們要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來發揚它,傳承它。無論碉樓還是民居建筑都是用石片和木料筑成的,有一種古樸美和無矯飾之美,黑色的建筑與綠色的山川、白石裝飾的白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令人向往。那么這樣的感覺必然會迎來眾多游客的向往和拜訪,因此在旅游區的供人居住和體驗欣賞的建筑就可以把當地民居建筑的元素提取進來,用石塊、木料還有其造型特點顏色取代現代索然無味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當然也要結合現代設計元素例如窗戶可以加大,布局可以擴展等等。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加記住羌族建筑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工藝品、裝飾品、印刷品,例如把碉樓的造型加以夸張變形,印在襯衫上,建筑頂部的剖面圖四角、八角等形狀都可以運用在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上。我們從傳統的羌族民居建筑身上可以汲取很多靈感和創造。另外,淺雕十字形房號具有獨特精湛的特色,僅僅靠工匠們的一雙手就打造出圖案完整對稱性、大小一致性裝飾性很強的藝術效果,它的這種美是獨一無二的不同于西方的華麗和現代的莊重,它是一種古樸真實的自然美,這種具有很大代表性和裝飾性的符號可以讓我們通過對其形狀元素的提取制作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工藝品,獨特而又令人喜歡。
(二)羌族信仰文化精髓羌族圖騰崇拜最具代表的白石崇拜和羊圖騰崇拜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記住羌族傳統的民族文化,神秘的圖騰崇拜讓我們不得不去探究其秘密,白石崇拜是羌族人民為了供奉天地、樹林、火神,這是為了崇拜大自然,認為大自然中有一種神靈掌管著一切,可以保佑他們,這是一個民族所處地理位置、自然影響、民族心理和思維習慣的產物。羊圖騰在羌族人心中非常重要,羌族人將羊圖騰繡在他們的民族服飾上,以羊為主題的雕刻,壁畫,裝飾紋樣隨處可見,這些紋樣用來寄托羌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古羌族對羊的崇拜啟發我們對神秘的羊圖騰進行研究和加以運用可以促進我們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并促進文化的傳播。這是值得我們去發掘和傳揚的古老的文化,中國沒落的傳統文化是否值得我們去反思,激發我們要通過經濟產品帶動文化的發展和傳揚,白石崇拜可以讓我們思考運用自然中的東西植物動物賦予在我們的生活物品上,再加上羌族特色,我們可以制作一系列的羊圖騰產品激起新一代的年輕人對古老神秘圖騰的探索。
(三)羌族服飾文化精髓羌族服飾構圖、題材和用色方面變化豐富,其中表現形式就是羌繡,羌繡色彩簡單明了,以紅、黑、藍為主,頭帕顏色多樣,羌族羌繡的圖案與內容多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圖案一種是幾何圖案,用以表現日月山川,另一種是以生動的動物植物形象出現,這種表現形式使羌繡內容更為豐富。這些圖案和色彩可以有效運用到旅游產品中,讓人耳目一新。羌繡是羌文化的又一個精髓,我們可以在包包、衣服、服飾、腰帶、發飾等生活用品上進行刺繡,甚至可以通過印染的方法制作產品包裝,或者直接進行刺繡包裝。羌繡、羌笛等精湛的民族工藝可以融入現代美學元素,可以開發為工藝美術作品,以馳名的羌碉,精美的繡花鞋作模型可以制作微縮仿制紀念品。羌族刺繡中各種圖案如吉祥如意、金玉滿堂、百鳥朝鳳等,不同的圖案有其不同的內涵,寓意深刻,這樣被賦予了美好意蘊和祝愿的精美刺繡能夠更好的運用到旅游產品中。設計師可以通過對羌繡和民族服飾中的某個圖案元素進行提取和對細節進行放大,把傳統的民族元素和現代時尚進行結合,讓傳統的羌繡融入到旅游工藝品、服飾、首飾等中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四)羌族民間藝術文化精髓羌族民間藝術多種多樣,那么最為精髓的部分要數羌族舞蹈和音樂。羌族舞蹈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瓷紋樣圖案中,就可以看出羌族人民獨特的舞姿是多么的優美動人,羌族舞蹈的舞風自然樸實,動作強勁有力,節奏明快,神秘宗教色彩非常濃重,其中羊皮鼓舞是羌族民族文化中的又一獨特的文化遺產,其中羊皮鼓造型獨特,其造型為圓形,單面繃上羊皮,沒有繃上羊皮的一面有一根能讓釋比用來扶手的小橫木,其紋飾多樣,有羊角紋、火紋等等,側面紋樣比較單純樸實,運用二方連續的黑白黃三種色彩包裹,鼓側下端運用黃、紅、綠等一些純色布條用以裝飾。那么羊皮鼓本身就可以作為旅游紀念品進行購買和收藏,羊皮鼓的藝術形式也可以運用到其他旅游紀念品當中去,比如精小的飾品上畫上羊皮鼓的部分圖案和顏色,具有獨特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羌族舞蹈的獨特性啟發我們可以通過對其舞蹈形象的摘取,比如其關鍵性動作和步伐可以描繪到我們的紀念品上,可以加強對羌族舞蹈的發揚和傳承,通過開設羌族傳統舞蹈學習體驗班來宣傳羌族文化,讓更多的游客和后代傳承它。羌族人民通常會通過羌笛和口弦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羌族地區,無論白天黑夜,在山村田野,河流大山上都能聽見羌族人民的優美笛聲,羌族人民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用羌笛表達的淋漓盡致。那么羌笛和口弦在羌族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部分,發展羌族文化就需要我們要把羌笛和口弦的制作方法一代一代流傳下去,運用到旅游業中去。
結語
(一)與學校文化建設結合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道德、情操、氣質等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而來的。因此,有意識地挖掘學校文化內涵,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其參與到教育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顯現一個鮮明的特征:傳統教育。充分利用黑板報、專欄、墻壁、甬路、走廊等,讓傳統教育滲透到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在。拓寬書香園地。教學樓中庭,建有閱讀角,方便學生課余閱讀,校園四周,國學詩文宣傳,開啟學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師生情操;宣傳櫥窗,國學語句振奮人心,畫面開闊師生想象空間;在課間休息時,能聽到配有國學的音樂詩朗誦……校園里處處洋溢的和諧的書香氛圍,使得國學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可以在樹蔭下,小草叢中,漫步彎彎曲曲的石頭小徑,圍坐在石桌旁邊的石凳上,四周的墻壁上繪有古人勤奮讀書的典故;種植園有各中隊的勞動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墻壁上畫了歌頌勞動人民的辛苦勞動的古詩文,享受勞動成果喜悅的同時,又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
(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從增強和培養愛國情感做起,并著重加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從我做起,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活動,如:講故事比賽、征文和格言創作比賽、“頌美德、明榮辱”主題班會、編寫校內拍手歌,為特困生、殘疾兒童獻愛心等。
二、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心靈
學生時代正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健全人格。圍繞傳統文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德育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對領悟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對優秀傳統精髓的感悟,在行動中重植民族根本,讓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內化于學生之心、外顯于學生之行。
(一)將國學教育日常化
將國學教育行動化,使經典誦讀成為學校的時尚讓學生誦讀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的國學經典,使學生徜徉于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誦讀吟詠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播種國學文化的種子,培養健全人格,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為學生的人格發育奠基。
(二)國學伴我成長手抄報活動
由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文化物質三大層面構筑而成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智慧結晶。在中國歷史歲月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滲透其中的文化精神精華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也為中國傳統動畫情感基調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從精神文化層面探討動畫情感的表達是最實質的出發點。動畫藝術從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國傳統習俗文化等主流文化中吸取養分,形成情感表達。
1.儒家的“中和之美”
儒家思想是古典文化在昌盛時期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主干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其鮮明的特點,深奧的內涵,也使其成為眾多動畫創作所追求表現內在情感韻意的主要載體。“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傳統文化精神最基本的觀念,主張通過對人類普遍規律的自我感知,將其貫徹到人與自然、社會、政治、道德修養與人生價值等方面。從而教化眾人應心胸寬廣,心態健康平和,舉止優雅得體,才學淵博而靈動。“仁者愛人”是儒教倫理精神的體現,提倡以道德來規范倫理,促進了道德自我的建立、人性智慧的提升與開發。造就中國人重氣節、重操守,正義愛國的民族性格,也正是動畫情感表現的本源。此外“剛健有為”“貴和尚中”是儒家思想對積極的人生態度與處理人際關系方法的高度集中概括,培養中華兒女崇尚團結、熱愛和平的價值觀。這些都為動畫人物性格設計提供了鮮明豐富的情感表達,也是動畫片中英雄氣節的文化縮影。2.道家的“道法自然”天地萬物自然循環的規律及其本質是道家所主張的“道”。處于運動變化中的天地萬物以“道”為其基本的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于“道”的具體闡述。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就是要順應自然,對待事物不要過于刻意。道家有著平和、寬容、淡然的處事態度。超脫自然,除去心中煩重心事就是快樂。心虛者,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趣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也教育世人虛心謙卑才是做人的美德。王強在他的著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提到“中國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卻更甚于儒家思想”①。道教對人生態度的情感表現也為中國傳統乃至現代動畫片在衣著、場景的設計方面提供了質樸、簡約、淡雅、清新等風格的視覺元素。另外,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動畫藝術創作有很大影響和促進。蘊含民間豐富創作力與想象力的道家文化為動畫設計提供了創作借鑒的源泉。如道家吸收了各地宗教神話傳說,形成的龐大的神仙世界體系,為我們創建動畫人物關系、人物性格造型提供了合理依據。
3.佛教“含而不露”的意境之美
佛教文化具有強烈的世俗性精神,認為宇宙和人并不是由造物神主宰和創造的,而是因緣而起,世上的一切都存在于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流”中。王強還在他的書中提到“生命被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三世的輪回之中,強調因果報應來奉勸世人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②。禪宗是印度佛學在中國創造發展的產物。在禪宗的影響下,中國的音樂、書法、繪畫、園林都呈現一種幽遠清靜、別有一番意境之美的魅力。佛教文化精神對動畫的情感影響更多地表現在“意境”二字,“意境”一詞起源于佛教,動畫設計中的意境更凸顯它在美學上的應用。比如,一些經典的水墨動畫,其靈動性,渾然天成,充滿了詩情畫意,已經超脫了動畫單純的娛樂功能性,更多地用來表達藝術家內心情感與思想的產物,也是自然流露的情感藝術瑰寶。
4.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習俗文化
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寬廣,民族的多樣性也成為傳統習俗文化豐富多彩的主要原因,傳統習俗文化精神更是在動畫創作過程中被作為傳達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傳統習俗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不同民族在歷史實踐中創造積累的文化寶藏,也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傳統習俗文化又包括節日習俗、飲食習俗、服飾習俗,貫穿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同時,也為中國動畫的表現內容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價值。傳統習俗文化在動畫設計中有著強烈的民族精神激勵作用,具有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不同的民俗節日表達著不同的民族情感,不同的民族服飾風格代表著不同民族的個性彰顯,也蘊含了動畫設計者想要表露的情感基調。
二、傳統文化對中國動畫設計情感表達的影響
1.對動畫造型風格中情感表達的影響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文化,也造就了中國傳統動畫造型風格的多樣性。可傳承的文化風格有皮影、木偶、戲曲、建筑、剪紙、年畫、水墨等。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表現形式使動畫以不同的風貌和形態帶給觀眾更多獨出心裁的審美體驗。剪紙動畫是從皮影、木偶、年畫等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汲取發展創造而成的。藝術家運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賦予了剪紙動畫片獨特的情趣美感,表達了民間百姓對生命的熱愛,對喜慶事物和大地豐收的贊美。比如,在動畫《漁童》中,漁童從漢白玉魚盆的蓮花中誕生,蓮花在古代民間象征著神圣,純潔與美好,有用來辟邪的說法。繼而漁童也成了正義、勇敢、機智的化身,擔負起了懲惡揚善、除暴安民、保護百姓的職責。這是人們對傳統剪紙文化心靈的寄托與依靠,也是對生命延綿不息和對大地母親養育之恩的崇敬。《漁童》中漁童的形象非常可愛,也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情趣。以大量夸張的側面表現形式來增加人物的藝術感染力。色彩明亮和鮮艷,鄉土氣息十足。剪紙動畫具有形態上虛實相間的獨特藝術美感、內容上樸實而熱烈的精神內涵。
水墨動畫是中國特有的動畫創作形式,在強調詩情畫意墨韻的同時更多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注重對意境的營造,虛實藝術的結合,畫面景色淡雅柔和,人物生動傳神,用細致的筆調傳達了藝術家對傳統美學精神的追求。水墨動畫以其獨特的造型風格設計成為中國傳統動畫藝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是借鑒了齊白石的水墨畫筆法,并給予它們生命。那活靈活現的小蝌蚪,毛茸茸活潑的小雞,惟妙惟肖的大對蝦爺爺還擺著長長的胡須,生動傳神而又如影如幻的金魚媽媽,這些繪聲繪色的動畫形象讓整個畫面都活了起來。水墨風格帶給這部動畫更多的溫馨、寧靜、祥和之美。其角色的情感表現也刻畫得細致入微,例如,小蝌蚪把鯰魚當成了媽媽,吵醒并惹怒了它,小蝌蚪們嚇得四處逃散,拼命地搖著尾巴躲進水草中。青蛙媽媽來幫忙,鯰魚趕快道歉逃跑了,最后還不忘再伸出小頭來看一下。非常傳神地描繪了動物的人性化情感,讓人不自覺地會心一笑,同時又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傳統動畫造型風格的神奇力量。顯示藝術氣息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成為動畫造型風格表現史上的一朵絢麗奇葩。偶類動畫是我國最早期的三維立體動畫創作方式。和其他國家的偶類動畫不同,中國的偶類動畫是借鑒民間傳統特色的泥偶、布偶和木偶等形式,運用各種材料創作出立體的人物背景效果,直接進行逐格拍攝。給觀眾帶來更加真實、親切,立體感十足的視覺效果。
中國偶類動畫的造型風格融入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常以古代神話、寓言、童話故事為腳本,描述的多半是不辭勞苦大眾百姓的生活內容,彰顯了中國民間藝術的樸實無華、粗獷豪放的個性。短片《神筆馬良》就是運用了泥偶的造型風格,以內涵豐富的中國童話小說為劇本,生動地刻畫了馬良這個愛憎分明、勇敢機智并閃爍著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形象。小馬良的外觀造型簡單樸實,臉型透露著善良與天真的個性。官老爺的形象是圓滾滾的肚皮、華麗的衣裳,腦滿肥腸大腹便便的樣子,揭示了官僚階級骯臟丑陋的面孔。還有官老爺身邊的師爺,臉型略尖而瘦長,一雙狡猾的小眼睛,有點駝背,顯示了其詭計多端、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丑惡內心。讓觀眾在欣賞優秀泥偶動畫作品的同時,又得到傳統藝術審美的一種身心享受,更在無形中彰顯了中華民族外柔內剛的民族氣質與文化情感。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動畫造型風格設計,中國傳統動畫所蘊含的藝術審美價值和人文精神,都是其走向成功的關鍵。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對正義與善良的贊美、對自由的向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動畫藝術中最真切的情感表達。
2.對動畫場景設計中情感表達的影響
動畫場景設計涉及片中材質、光影、色調的設計,是劇情發展與角色表達的襯托與輔助,同樣能用自身獨特的方式表現主題,傳情達意。傳統文化在場景設計上對情感的抒發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鋪墊作用,裝飾性設計的表達十分強烈。如水墨動畫《牧笛》一片中,牧童沉睡在夢中,尋找丟失的水牛。一路上翻山越嶺,遇到了漁翁,渡過潺潺溪流,詢問了正在斗蟋蟀的牛娃們和羊腸小徑上挑柴下山的少女,終于向著山頂奔去。藝術家借牧童的視角帶我們領略了重巒疊嶂的山峰、云煙的美景、壯麗的激流。用儒雅的水墨風呈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又充滿了詩情畫意。喚醒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憧憬,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與心靈的共鳴之音。又如《大鬧天宮》這部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記》的動畫電影中,山、水、云及宮殿造型都是中國傳統表現形式。山、樹、樓閣的設計有棱有角,給畫面增加了幾分硬朗和堅韌感。云的形象加上其色彩背景,突出了朦朧仙境的意境之美,把整個環境烘托得逼真而又富有神話色彩。到處彌漫著中國傳統文化濃厚的風情韻味,達到了“以形寫神”的完美境界。
3.對動畫劇情節奏中情感表達的影響
劇情的節奏,指的是影片情節進展的緩急,是影片內在的節奏與韻律。劇情節奏直接影響觀眾的情緒變化。傳統文化既有提倡“含而不露”之美的,也有積極健康向上的民族情操,決定了中國動畫影片節奏的內在韻律。動畫劇情的設計既要做到選材的趣味性,又要做到具有教育意義的思想性,才是其創作的最終目的。在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熏陶下,中華民族具有樂觀的人生態度、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豁達開朗的民族性格。所以,中國傳統動畫的劇情都是健康向上、帶有正面影響、具有教化功能的內容。比如,結尾都是正義最終戰勝邪惡,或者結局向好的方向發展,帶給觀眾一些人生哲理的啟示。在中國傳統動畫人文精神的傳達中,作為五千年歷史積累沉淀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貢獻的藝術價值是功不可沒、絢爛而又奪目的。因為傳統動畫秉承“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所以更注重對劇情的塑造。因受眾群體的定位多針對兒童,所以故事敘述相對簡潔直白。中國傳統動畫深受繪畫藝術的美學影響,強調了意境的創作和內在的情感表達。動畫短片《三個和尚》汲取了中國戲曲的表現形式。選取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無水吃”和結尾所表達的“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這樣一個立意,作為影片的主題內容。敘事既直白簡潔又具有強烈的煽情性和感染力。短片中出現許許多多重復內容,加強了敘事的節奏性。
尋求重復中有變化,變化中體現韻味的意境。例如,三個和尚的趕路情景,小和尚趕路時被烏龜絆倒,瘦和尚趕路時與蝴蝶做伴,胖和尚趕路時趟過河水和魚兒玩樂。動畫片中三個和尚之所以沒水喝,是因為都抱著同樣的想法,不想出力,為了小利益而錙銖必較。但影片卻在后半部分出現了轉折,寺廟因為老鼠吃斷了蠟燭而引發了火災,在危急時刻,三個和尚終于明白了要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才能解決困難。影片以小事見大道理,更抓住了作品內在的靈魂與情感,并陶冶了我們的藝術情操。中國傳統動畫在敘事上有著單線順序式的模式,著重表現一個主要人物和一個貫穿整部動畫的主要事件。人物的發展為情節做鋪墊,從而更好地突出主角的性格特征。《驕傲的將軍》這部動畫片所表現的主角是將軍,配角是師爺,還有一條“不刻苦,就要落后”的簡單思想主線。所有人物都是為了襯托將軍而存在的,師爺無時不在的奉承滿足了將軍的虛榮心,也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部動畫短片雖然劇情簡單,但蘊意卻很深刻,故事對“臨陣磨槍”這個成語進行了加工再造的延伸想象,使傳統文化在動畫的運用中得到更加豐滿充裕的闡釋。短片把將軍這個打了一次勝仗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最終一敗涂地的形象塑造得生動傳神,夸張地再現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情感韻味。傳統動畫的劇情設計在對民族文化故事進行改編的同時,又對其包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行了全面的思考與整合,使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優秀的傳統動畫劇情設計中發揚光大。雖然在劇情設計方面,關于矛盾情節制造的復雜性,中國傳統動畫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傳統動畫所注重“以形寫神”的內在精神文化,才是藝術家對動畫劇情設計更深層次的情感抒發與藝術追求。
4.傳統藝術對動畫人物刻畫的影響
在動畫中,關于角色喜、怒、哀、樂等情緒的變化,我們往往會對人物動作的臉部表情、外部形象以及動作的姿態進行夸張處理,再加上象征性、比喻性的動作細節處理,使這個動作更趨生動與完美。比如,刻畫一個處于極度憤怒的角色,在文學中會用“怒發沖冠”來形容。如果繪制在紙面上,可以從他怒目而視的表情,高高豎起的頭發將頭上的帽子都頂起等細節體現。一個“火冒三丈”的人物,細節上可以表現為大發脾氣,揮動雙拳,甚至用升起一團火苗表現其極致的情緒變化。在動畫動作設計中,透過幾個關鍵幀將動作表現得自然流暢,并能充分體現角色的個性和當時的情緒,除了從角色的行、走、跑、跳等動作下工夫,還要配合臉部的表情。動作和表情的配合可以得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假設孫悟空在大鬧天宮的時候,僅僅是打斗而面無表情,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會食而無味,味如嚼蠟。這可以通過借鑒戲曲藝術中,戲曲表演對人物情感表達的處理。分析戲曲人物表情和情緒配合的合理性與特定性,結合動畫想象性和夸張性的特點,表現鮮明的人物個性。戲曲是通過動作來展現沖突以及人物的性格。戲曲的心理動作除了通過人物形體動作外,還配合表情動作傳遞人物的心理狀態,表情與身體動作的配合,使人物更具有真實的情感。成功的動畫設計就像一面折射人物內心世界的鏡子———表演藝術家馬金鳳在表演“吃魚”動作時,從剔刺到食肉,動作準確,表情滿足,觀眾頓時聞到飄香四溢的魚味;又如我國著名的京劇藝術家蓋叫天在詮釋“武松”飲酒這一情節時,神志清晰,但朦朧的醉意使得腳步踉蹌,對人物微醉狀態出演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三、動畫藝術的情感表達與傳統文化進一步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