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西方文化概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學生對西方歷史知識的掌握古今不均衡,高中世界歷史的學習內容主要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文化概論課不是歷史課,但是離不開歷史知識的基礎,學生對于西方古代史和中世紀的歷史知識存在著較大缺口,造成教學效率較低;
第二,從上古時期到當下,西方文化概論課程內容涉及的時間跨度長;“西”的概念指向多個民族國家,課程內容涉及的地域跨度大;“文化”既包括精神層面又包括物質層面,知識體系龐大,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取舍困難;
第三,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不強,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導致教學和學習效果均不理想。
2 教學目標的確定
對外漢語專業西方文化概論課的教學目標是立足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培養學生運用西方文化知識與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了解西方思維模式、文化特征與中國文化的不同,消除民族間的文化隔閡和差異,更好地進行漢語教學。
第一,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知識體系,包括體制的演變、宗教、科技、教育、哲學和文學等各方面的發展和特點;
第二,在了解西方思維模式的基礎上,在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運用到漢語文化、漢語語言的教學中;
第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避免文化沖突,更好地傳播中國語言和傳統文化;
第四,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中西文化對比和交流的基本技能,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 教學內容的選擇
目前,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總課時為36課時,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實現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3.1 本體知識
搭建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西方文化概論的知識體系,包括:西方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西方文化發展歷史階段的分期與發展進程;西方的宗教信仰、社會生產與生活狀況、科學技術、教育、政治經濟與國家制度、文學藝術等相關方面的分析;通過對西方文化的系統學習和研究,揭示西方文化的本質特征和文化精神;強調以理性分析的方式來把握西方文化變化的規律,把握西方文化概論這一學科基本原理的分析闡釋方法。
3.2 能力
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能力培養極其重視,在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側重從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能力:第一,文化研究的能力,學生在對文化知識體系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文化現象的關注度和敏銳度,能夠從多個角度對文化現象進行剖析和探究,找尋其本質和規律。第二,文化教學的能力,語言教學即文化教學,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文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學習,把握西方文化本質、西方思維特征的前提下,在今后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進行文化導入、文化滲透和文化傳播。第三,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通過中西文化對比來實現,跨文化對比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西兩種文化之間差異的理解,并激發他們去了解產生這一差異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原因,從而使他們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增強跨文化意識,便于中西交流和教學。
4 教學方式的改革
4.1 自主學習與教師講授相結合
西方文化概論的本體知識教學要突破以往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方式,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往往只是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單一方式來進行。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某些教學內容簡單、學生熟悉的章節可以安排學生自學,教師只是指出該部分的知識要點、重點和難點,課上課下給予學生答疑。另外,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比如提供學生武漢大學西方文化概論的精品課程網站;針對每個章節,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提供課前預習知識;根據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提供課下鞏固和拓展知識。
4.2 開展專題介紹和討論
西方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是遵循時間線索、分歷史階段來展開講授的,突出的是階段性特點,缺乏對宗教、科技、哲學等專門文化領域進行全面縱向的總結和歸納,缺乏對各文化領域的橫向對比;因此,教師可以開設西方宗教、西方科技、西方哲學、西方教育等多個專題,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各選一個專題進行研究,通過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撰寫報告,最后再全部展開討論。
4.3 強調中西文化對比
對外漢語專業學習西方文化的最終目的,在于“知己知彼”,通過“知彼”更好地“知己”,從而減少和消除對外漢語教學中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隔閡和沖突,更有利地推動對外漢語語言和文化教學。在西方文化概論的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西方文化的知識點與相關的中國文化進行對比,鼓勵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和特點。
5 課程測試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文化對比教學理論的使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隨教學內容、學生反饋和教學方法的不同而適當調整。總的來說常用的有教師直接對比法、按教學反饋對比法和激發學生主動對比法三種。
1教師直接對比法
比如在講到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時,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一一介紹柏拉圖的生平、思想體系和對后世的影響就會顯得枯燥乏味。筆者在談論到這部分內容前會布置學生查詢和閱讀中國古代圣賢孔子的資料,在課堂上教師主要介紹柏拉圖,當遇到其經歷或者觀點上與孔子有契合處時會邀請學生講解有關孔子的相關內容。譬如筆者提到柏拉圖在早年時期曾旅行至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最后苦于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開辦學校向青年們傳授他關于道德和政府的理論,他所創辦的“學園”成為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這時學生已通過前期準備了解到孔子的經歷,他們能夠指出孔子在一生中花極大的一部分時間來周游列國,在從政失敗,沒能找到賞識他建議的君主后從事教育興辦私學,開創中國私學之首。學生們此時會驚異于東西方兩位先哲在經歷上驚人的相似,因此對了解柏拉圖思想表現出強烈的愿望,教師這時由淺入深,在學生建立了對柏拉圖初步了解后引入較為難理解的這位哲學家的思想體系,筆者從兩位先哲對人之本性的觀點開始,學生通過提前閱讀了解到孔子認為所有人本質上是善的,或者說經過教化后可以成為善的。筆者在此解釋柏拉圖與孔子思想的迥異,柏拉圖認為大多數人容易被暴君或貪欲欺騙,因此他們需要被控制,而掌握控制權的人,即“護衛者”能懂得普遍的真理[3]。孔子強調的是廣泛的人類行為,他的中心思想是“仁”,即各種美德,以及由此引出的一套修身達人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4]。而柏拉圖則強調受過精心教育的統治階層的行為。通過解釋在人性看法上的差異,教師進一步擴展到他們各自對理想政府和社會規范等方面觀點的不同,并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產生的廣泛深遠的影響。讓學生在課堂講解中扮演一定角色能夠加強他們對目標文化的興趣和理解力。課程中師生的積極互動改變了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孤立學習的方式,將死板的教師“一言堂”變為輕松活潑的“中西文化歷史小型研討會”。
2按教學反饋對比法
除了邀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進程中和教師一起通過中西方對比探討西方文化發展的特點外,教師還應該時刻密切關注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反饋。當學生表露出對某些歷史現象的發生表示不解時,教師應該認識到這樣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中西歷史發展上造成的文化差異構成了學生理解的障礙。筆者在開始講授古羅馬帝國時期時首先介紹古羅馬在進入帝國時期后從公元一世紀后期到西羅馬滅亡的三個多世紀內絕大多數皇是非正常死亡,這些貴為皇帝者的結局均十分悲慘,他們或被敵軍殺死,或被自己人殺死,抑或因絕望于別無選擇而自殺。學生對此表示非常驚訝和不解。這時教師應適時指出學生們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這一階段的羅馬皇帝與我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命運千差萬別,因此文化教學中初步的自身文化和目標文化的對比激發了學習者學習的興趣。教師需要進一步對比說明古羅馬帝王和中國皇帝主要的差別。首先,皇帝的出身和人選不同。羅馬帝國的元老院、禁衛軍和軍團互相傾軋、不擇手段的把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推上皇位,內戰由此頻仍爆發,國無寧日。政局混亂導致皇位的風雨飄搖,帝王如同走馬燈似得更換。因此,對每一位羅馬帝王來說時刻都是危機四伏、性命攸關[5]。而中國從夏朝的禹開始實行王位世襲制到秦朝時確立了延續整個封建時代的帝王世襲制,這種世襲制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雖然無法保障候選人有做明君的資質,但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確保了皇位的平穩過渡和朝代的穩定[6]。因此與古羅馬歷史相比,因為爭權奪位導致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在中國歷史上是較少的。在解釋完皇帝來源不同后,教師可擴展到皇帝權力方面,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比如把開創羅馬帝國時代的屋大維和確立封建帝制的秦始皇進行對比說明。通過教師及時的講解和闡釋引發學生對目標文化的反思,能夠提升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客觀分析能力。
3激發學生主動對比法
本信息化工程將信息劃分為4層:第1層為實時控制系統,第2層為非控制生產系統,第3層為生產管理系統,第4層為管理信息系統。遵循規范技術要求,各個系統的信息劃分為實時控制區、非控制生產區、生產管理區、管理信息區。結合本工程的信息控制管理分區情況,對本工程信息化網絡也進行了相應的劃分為三張相互隔離的網絡。
1)實時控制專網:包括工程安全監測系統和調度監控系統。實時控制專網結構主要是基于TCP/IP的生產控制類數據業務,數據流基本恒定,速率要求不高,業務實時性較強,其中遙控遙調更與安全直接相關,可靠性要求較高;對安全性有較特殊要求,不僅要求可靠,原始數據還要求保密。從應用范圍來看,屬于較特殊的一類窄帶業務。本工程控制專網的站點有:調度中心、頭水電站樞管理站、9座泵站、13座調節閥室(分水口)、36座檢修閥室以及3處隧洞安全監測站點。
2)非控制生產和生產管理網絡(業務內網):主要是工程所涉及到的日常辦公所需系統,包括行政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設備管理系統等。非控制生產區的所涉系統速率要求較高,業務實時性不強但突發性很強,且要求有較高的安全保密性。本工程非控制生產區的站點有:調度中心、頭水電站樞管理站、9座泵站、天脊分水口調節閥室、潞城分水口調節閥室、漳澤分水口調節閥室、店上調節閥室、小山頭調節閥室、翟店分水口調節閥、集店調節閥室(共兩座)、上莊調節閥室及天河調節閥室。生產管理區定義為應用網。要求有較高的實時性高,對安全可靠性無特殊要求。本工程安全Ⅲ區的站點有:調度中心、9座泵站、13個調節閥室(分水口)、36座檢修閥室。
3)管理信息網絡(業務外網):主要是各級管理人員訪問Internet,查詢、有關工程信息,同外部進行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
2通信方式
目前,現代通信網的三大支柱是光纖通信、衛星通信和無線電通信。對于三種通信方式針對本工程做以下比較。
1)衛星通信。相比地面通信,衛星通信具有通信距離遠,通信費用與通信距離無關,不受地理位置偏僻、人煙稀少和高山沙漠等惡劣環境影響,覆蓋面積大,能進行多址通信,廣播分發,通信線路穩定可靠,通信質量高,組網靈活簡單,適應性強,機動性好等特點。
2)無線移動通信。利用公用移動通信網絡無需自建,只要申請為用戶即可;GPRS通信網絡覆蓋面廣,擴容無限制,接入地點無限制,具有極強的可擴充性;按照用戶接收和發送數據包的數量來收取費用,費用低廉;傳輸容量大,理論最高數據速率可達170kb/s,完全能滿足監控數據傳輸速率的需求;良好的實時響應與處理能力,與短消息服務比較,由于GPRS具有實時在線特性,系統無時延,可以很好地滿足系統對數據采集和傳輸實時性的要求;安裝在室內,沒有引雷部件,不需要作防雷處理。缺點是網絡覆蓋可能存在信號盲區。
3)光纖通信。光纖通信本身具有許多突出的優點:a)頻帶寬,通信容量大。b)損耗低,中繼距離長。c)抗電磁干擾。d)無串音干擾,保密性好。雖然,光纖通信具有初期投資較高的缺點,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及全線自動化的任務的特點,本工程推薦選擇光纖通訊系統。
3網絡結構
1)網絡結構的選擇本工程網絡結構主要采用星形,樹狀結構進行比較。樹形網絡是由多個層次的星型結構縱向連接而成,樹的每個節點都是計算機或轉接設備。與星型網絡相比,樹形網絡總長度短,成本較低,節點易于擴充,但是樹形網絡復雜,與節點相連的鏈路有故障時,對整個網絡的影響較大。針對本工程輸水線路特點及全線信息化的要求,通過沿供水線路敷設的光纖連接的方式,形成大環網帶小環網的樹狀網絡結構。合理選擇關鍵線路上的主通信匯集站點,并與調度中心組成工程通信主干網。各個主站點分別與所轄分支站點構成小環網。這樣小環網發生故障時,不影響主環網的正常運行。
2)網絡結構設計根據本工程的輸水線路特點、調度要求及三類網絡環境的劃分情況,擬建立2條主干通信線路形成大環網,以主干線路的主要站點為匯集點的9個小環網。主干通信線路1:頭水電站樞紐管理站北耽車泵站辛安泵站莊頭泵站韓家園泵站北甘泉泵站潞城分水閥室官莊泵站店上調節閥室。主干通信線路2:官莊泵站漳澤調節閥室長治市漳河管理局。9條小環網根據主干通信線路9個主要站點分為樞紐支線;總線1#、2#支線;平順支線;長治支線;黎城支線;店上支線及屯留1#、2#支線。
4備用通信
本工程監控體系覆蓋范圍廣,監控對象種類多,傳輸數據對通信要求各不相同,對通信網絡有極高的可靠性要求,同時還需要兼有經濟性,這些特點決定了本工程監控系統的通信網絡不能采用單一的通信方式,需設備用通道。備用通信在工程的典型站點租用公網專用通道與調度中心之間通信,作為數據傳輸的通道。工程站點有:頭水電站樞紐管理站、北耽車泵站、辛安泵站、莊頭泵站、韓家園泵站、北甘泉泵站、潞城分水閥室、店上調節閥室、漳澤調節閥室、官莊泵站、長治市漳河管理局。
5通訊傳輸方式
1)“三網合一”。方式采用三網合一光纖以太網交換機接入設備,以光纖傳輸技術進行高速數據交換,實現數據、視頻、語音等業務的靈活接入,通過一對光纖完成整個工程信息化的傳輸。
2)“三網分離”方式。采用工業以太網交換機組成通信系統的內網部分。交換機提供多個以太網接口,用于傳輸內網的調度監測系統和安全監測的內容。各個站點視頻監控系統采用視頻服務器的方式接入站點工業以太網交換機中,由調度中心統一解碼管理。電話調度系統在調度中心通信機房設置一套駐地話音網關設備,該設備與調度中心的程控調度交換機相連;在各個控制站點設置接入語音網關及普通電話機,語音網關直接接入站點的100M工業網絡交換機。根據工程特點,本工程網絡傳輸采用“三網合一”的方式,在2個大環網及9條小環網中各采用一對光纖,共計22芯,另考慮10%的備用,故采用24芯光纖。
6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