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生態循環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類在尋求高科技,高經濟增長速率時,生態危機隨之產生。經濟發展所導致的污染幾乎波及了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生態環境。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時間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近10%,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氯氣、氮氧化合物等劇毒氣體的含量也在顯著增加。這除了直接危害人類和生物界的生命之外,還將造成影響世界性氣候變化的“溫室效應”、因臭氧層減少而帶來的紫外線過多、通過化學反應而形成的“酸霧”“酸雨”等等。目前世界上有20億左右的人飲用受污染的水,每年有上千萬噸的石油、幾百萬噸的垃圾、幾萬噸有毒金屬被倒入海洋,部分海域已經成為“死海”。和諧的生態系統平衡也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而面臨崩潰。有資料顯示,在人類大規模砍伐以前,世界上的森林和林地覆蓋面積約60億hm2,而到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木本植被總面積則只有45億hm2。森林的破壞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濫、土地沙漠化、物種退化的主要原因,同時還導致物種的持續減少。地球上原有的500~1000萬生物物種中,現在平均每天有一個物種消失。根據對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的調查,如果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21世紀初將有12%的鳥類和15%的植物種類消失。目前全球每年約有600萬hm2土地淪為沙漠,沙漠化土地已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5%,有2/3的國家面臨著沙漠化的威脅。
2生態危機與生態倫理
生態危機的發生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迫使人們不得不立即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造成生態危機的原因。為了解決當前的生態危機,并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于是科技與倫理2者互為前提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合——生態倫理學。所謂生態倫理學,就是研究由人性決定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與共同發展的人類行為的價值理念與價值規范的實踐哲學。生態倫理學認為,就是要承認人的利益,又要承認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但是滿足人的利益常常要損壞或犧牲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如何作出選擇?如何協調這兩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系呢?人們普遍認為,生態危機并不是自然環境本身變遷造成的,而是人類濫用自然環境的結果,人是生態危機的始作俑者。必須依靠高科技手段,調動人類所有的倫理智慧,提高資源利用率,開發非耗竭性資源和可再生資源,如此才能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達至未來人類社會的和諧生態。生態倫理并不僅僅是為了維護人類利益而對人類生態行為的限制,也不僅僅是為了尊重自然存在物的權利和內在價值而對人類生態行為的約束,而是人類實現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徑,是人類達成心理健康的必要環節。
3循環經濟的理論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它的根本目標是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流動的生態經濟,其社會經濟運行活動的目標是追求資源的減量化、產品的重復使用和再循環使用,即循環經濟的三大原則,又叫做“3R”原則。它要求物質通過優化組合,不斷把廢物盤活變成資源的過程。循環經濟要按照生態規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和確保生態平衡,以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循環經濟要求以環境優化的方式利用當代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最后達到以經濟增長為核心到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核心的完全轉變。這必然反映其生態倫理思想的特征是強調發展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強調從社會的整體結構和功能出發,尋求社會、生態和經濟協同發展的最佳方案。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人們明白自身活動對于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長遠影響和后果,認識到自己對社會和子孫后代的崇高責任。
4小結
現代農業主要表現為現代石油農業、現代生態農業等各種不同的模式,因為現代石油農業的發展主要是依賴于巨量化學物質的投入來提升產量與經濟收入的,因而也造成了對水資源的極大消耗,甚至導致生態環境出現了惡化,所有也被認為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隨之,生態農業這一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開始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盡管全球范圍內各國關于現代生態農業的名稱有所不同,一些國家稱之為有機農業,一些國家稱之為生物農業或者無公害農業,還有一些國家稱之為持續農業等,但是對于其內涵之理解卻是一致的。生態農業事實上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以及系統科學的方法,將現代科技和傳統農業技術加以結合,全面而合理地運用自然資源以實現農業生態、經濟、環境等方面效益的有機統一,從而讓農業能夠走上良性循環之路,所以,它已經逐步成為如今全球農業發展的重要潮流之一。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之間具備了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循環經濟理論認為這反映出人類積極尋求和自然界和諧共處之理念。循環經濟運用于農業上即為生態農業,所以,生態農業也屬于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循環農業之實質在于用環境友好方式來運用自然資源以及環境容量,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活動趨向于生態化,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諸多方面的相互統一。有鑒于此,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之間具有目標上的一致性,兩者均要求在農業生產活動之中和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形成良性發展的新機制,以達到節約資源與重復利用能源之目標。
2循環經濟條件下生態農業的基本特點
(1)資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應當針對產業鏈之輸出端,即廢棄物,以充分提升綠色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要運用對廢棄物實施多次的回收、利用與資源閉合式循環,從而實現廢棄物排放的最小而。資源化原則是一種輸出端的方法,能夠將廢棄物再一次地轉換成為資源,從而減少最終的處理量,這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廢品回收以及綜合利用。為了和資源化的過程保持適應,消費者要提升購買再生產品之意識,從而促進循環經濟之實現。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廢棄物利用的最大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屬于過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盡可能地延長產品與服務時間,盡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種不同方式來使用物品,從而避免其太早成為垃圾。要致力于發展白色農業,也就是要開發與利用各種微生物資源,從而生產出各類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污染的飼料和其他能源。
(3)減量化
也就是要用資源投入的最小化為主要目標。這一原則所針對的主要是輸入端,目的在于減少進入到生產與消費過程之中的物質與能源流量,對于廢棄物之產生,主要是運用預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夠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對于各種不可再生資源之耗竭性開采與運用。對于廢棄物的產生與排放則應當實施總量控制,在農業上主要是運用好該原則,使用最為科學和靈活的方法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3循環經濟下發展生態農業的幾點思路
(一)大力提升農民群眾的農業循環經濟意識
當前,循環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并非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經濟發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引導規范。因為我國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整體上較低,對于資源的利用和環保等公共意識顯得極為淡薄,所以在向農民群眾進行宣傳時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項目,帶領農民群眾實地進行參觀、考察,并對農民群眾實施培訓,從而讓其更好地了解資源和環境對于農業生產所具有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應當注重于循環經濟發展中經濟效益之宣傳,運用可預見的經濟收益以激發出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從而做到自覺了解循環經濟原理,積極參與農業循環經濟進程,進而取得理想的經濟成效。
(二)立足農業生態環保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1)要逐漸增加生態農業建設方面的投入
從而形成支持我國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性體系。鑒于生態農業具備了人、財、物力的投入量相當大以及技術含量較高之特點,國際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補貼等相關支持政策。我國的現代生態農業起步比較晚、層次相對較低、經濟效益也比較差、經營較為分散,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規模也比較小,消費者的認知度相當低,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地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資金投入、信貸支持、稅收減免以及補貼等多個方面實施政策傾斜以及必要扶持,從而更好地拓寬農業投資途徑,持續增加對大型農業生態工程以及農業資源保護區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態農業建設激勵體系
要更加積極地倡導與鼓勵企業承包與租賃荒地、荒山和荒灘等,開展植樹綠化與水土保持等農業領域的綜合性開發,切實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的獎懲機制。
(3)要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切實有效地控制各類環境污染的出現。要積極引領農民群眾依據當地生態資源環境之實際來發展好生態農業,控制使用化肥與農藥等各類化學物質,不斷加大有機肥、無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從而切實減少因為農業生產而產生的各類污染,并且積極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強化農業領域的標準化建設,更好地發揮出標準化對于生態農業建設所具有的導向性作用。
(三)提升創新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要妥善處理好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之間的關系,明確其職能,加強農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設同行,這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保障。有鑒于此,應當建立健全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之引領機制,有效改進與優化資源在城鄉間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組合,對各地方政府以及農民群眾的行為加以引導,對于環境友好的措施應當進行全力扶持與鼓勵。應當建立起政府資金和金融資金之間的相互聯動體系,切實形成社會資本引領機制,促進對新農村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環境之投資,并且致力于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要健全完善環境和發展的綜合決策辦法,各地政府要設置農業生態發展專業機構來健全農業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并且組織與協調農業生態環境取得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1)要增加對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斷提升生態農業技術的發展水平。在持續增加國家財政對于生態農業技術投入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吸引社會各方資金用在生態農業科技建設與開發上,從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資與收益相互掛鉤的新機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態農業科技投入機制,為我國生態農業的技術創新提供相應的技術條件。
(2)要認真汲收傳統生態農業技術之精華
切實推動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的創新步伐。因為我國傳統生態農業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間作套種、休耕輪作以及精耕細作等技術與經驗,因而對于發展生態農業具備了非常好的繼承與借鑒價值。然而,生態農業同樣還需要高新農業技術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工程技術、生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等均被廣泛地應用到生態農業建設之中,從而實現了生態農業的高技術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們認真進行學習與借鑒。
(3)要健全完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
積極培育我國農村生態農業技術服務、咨詢以及轉讓等各類中介機構,全面鼓勵與引導建設各種生態農業協會,從而健全完善生態農業領域的科技推廣網絡,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進而為生態農業科技實現成果轉化奠定良好基礎。
(五)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應當說
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之發展需要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切實保障。但是,目前階段我國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尚不夠健全完善,主要體現為不夠系統和靈活,通常是照搬與照抄城市環保立法,在現實之中很難加以執行。相關農村生態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依然存在著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見于各類單項法規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備了統領性與可操作性的高位階法律。因此,要想發展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生態農業,迫切需要以整合當前較為分散的條文或者立法為基礎,形成一部以廣大農村地位為主要對象,在農村具備了極強可操作性的、系統性的農村領域循環經濟法律。在此基礎上,環境法當中也要明文規定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等內容列入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從而把生態農業、循環經濟之發展狀況真正視為判斷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標準,明確相關監督機構以及人員,保障生態農業在農村地區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進而有效減緩我國農村環境惡化之速度。
4結束語
1.1多元化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資源,促進作物秸稈轉化利用
全面推進秸稈機械深耕還田,重點擴大秸稈過腹還田、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沼氣、秸稈固化、生物質能源等轉化利用能力。組建完善配套秸稈循環利用技術模式9個,建設秸稈青貯場所9處,年青貯玉米秸稈40余萬畝,秸稈固化點40余處,秸稈生物反應堆6000個大棚,秸稈養藕4000畝,戶用秸稈沼氣5000個,大型秸稈沼氣工程28處,制造秸稈顆粒年消化20余萬畝的玉米秸稈,玉米機械深耕面積每年達到90萬畝,小麥、玉米平均畝產分別增產10%和12%,每畝為農民增收節支近300元。
1.2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節種技術,實現農業投入品的減量化
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了全覆蓋,建立村級測土配方技術示范面積8.47萬畝,年累計推廣糧食、蔬菜等農作物配方肥2.2萬t,使用面積37.87萬畝,技術推廣面積300余萬畝,減少化肥施用量3萬噸,化肥利用率提高3%左右,每公頃化肥使用量減少100kg,節本增效1.7億元。在臨淄區朱臺鎮建成1萬多畝小麥壟作示范推廣基地,節肥10%、節水30%以上。在臨淄、桓臺、高青、沂源等4個項目縣建立專業化統一防治示范區4萬畝,全市專業化防治服務面積每年達到158萬畝次,防治效果平均達到90%以上,每公頃農藥使用強度減少0.5kg;糧食作物農藥用藥量減少5%以上,經濟作物用藥量減少15%以上。
1.3以沼氣建設為紐帶,促進農村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
全市共建有戶用沼氣池10.11萬個,占農戶的3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戶達到了“一池三改”標準。建成生態能源示范村86個、“千池鎮”15個,年可利用人畜糞便30%以上、作物秸稈10萬畝以上,提供優質有機肥40多萬噸、沼氣4000多萬立方米,節約標煤3.1萬t,減少CO2排放7.1萬t,為農民節支8000多萬元。發展“豬沼果”模式6000多個,“豬沼菜”1200多個,沼渣沼液利用戶數達67048個,沼渣沼液利用率達到93%,畝節藥219元,節肥68元,農產品增值179元。
1.4以鄉村清潔工程為載體,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選擇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條件的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16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示范村30個,相繼開展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夢泉村等5個村通過省級驗收,被列為全國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通過開展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示范村內100%耕地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藥、化肥減施率超過30%;人畜糞便等廢棄物入沼、還田、漚肥等方式使人畜糞便利用率均達到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田間廢棄物收集率達到90%以上。有效解決了農村普遍存在的糞堆、柴堆、垃圾堆“三大堆”現象,達到治理面源污染和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的目的,受益農戶達到5000余戶,農民人均增收1200元,大大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資金支持
目前循環農業項目的覆蓋面仍然偏小,循環農業發展中無論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人才的培訓、技術的開發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生產者多為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戶,發展循環農業僅靠農戶和農業部門顯然力不從心。由于政府對循環農業資金投入不足,社會多元投入體系尚未建立健全,資金不足仍是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2.2產業化經營相對滯后,后續服務比較薄弱
目前循環農業相關產業還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從建設使用管理后續服務的產業鏈條,專業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管理和運作不規范,沒有對循環農業發展起到應有的服務保障作用。尤其是農村沼氣產業,產品市場比較混亂,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許多產品的質量不過關,這無疑加大了建設成本,影響了沼氣產業發展。受服務經費缺乏、運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農村沼氣的后續管理和服務還跟不上沼氣產業迅猛發展的步伐。
2.3循環農業技術支撐不夠,需要進一步強化
目前循環農業模式特別是適合當地的循環模式有待于進一步豐富和創新,部分循環農業產業鏈偏短,秸稈機械還田在綜合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偏高,多元化開發利用模式規模偏小,而當前對循環農業實用技術的研究和實踐相對薄弱,循環農業的技術支撐需要加強。
3對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議
3.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長效機制
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作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奮斗目標[2]。具體到各地市,建設生態文明,最基礎的就是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為著力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推動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促進生態循環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建議各級政府設立生態循環農業專項資金,加大扶持政策和發展措施的研究力度,以適應當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需求;同時建議省有關部門結合本省實際,制定并完善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政策和法規,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的核算體系,并納入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逐步形成"政府推進、市場驅動、企業發揮、全民參與"的長效發展機制。
3.2強化技術研發,建立促進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機制
建議設立省、市級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發中心,整合各級、各類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等院校、農業基層技術部門技術力量,強化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提高技術創新力度,逐步完善支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體系。創新循環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建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人才梯隊,完善基層農技推廣網絡。加快生態循環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建立技術集成示范基地,通過開放性的試驗示范,將先進的技術和成果直觀地呈現在農民眼前,真正實現“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
3.3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